“同课异构”,夯实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基础

2019-09-10 07:22傅吉柱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3期
关键词:异构同课异构名师

摘要:对于“同课异构”活动,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其中。此活动不仅能提升个人的专业能力,而且对学校整体教科研水平的提高也将产生积极作用。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可通过分期、分主题循序渐进地开展“同课异构”的方式来实现。

关键词:同课异构  专业发展共同体

“同课异构”是指几位教师在不同的班级就同一教学内容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一般以学校为单位,或校际专业联合组织。利用这个平台引发参与者教学思想的碰撞,以期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师素养。

一、多层“异构”,筑牢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发展根基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在集体备课中研讨、同课异教后反思、同伴交流中扬长避短而逐步发展强大的。

1.同课异备,同中有异

我校在每周二的共同体集中备课时,分低、中、高年级段各推出一位中青年骨干老师和一位新入职老师分别写出详细的教案。各位成员就不同教学方案中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同”与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的“异”展开讨论,提出可行性意见和建议。

如集中备五年级“用字母表示数”一节时,各位老师就两位成员所写的教学设计展开讨论:本课重点要让学生理解字母既可以表示不变或已知的数量,又可用来表示变化或未知的数量;难点是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表示结果,又可表示关系。明确了如上目标之“同”,在优化教学设计时,可以在如下方面体现风格之“异”——或可利用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以图文结合或以表格形式表示数量关系的抽象过程;或可利用以前所学运算律、面积公式的旧知识联系到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运用;或可利用老师与某一学生的年龄差这一生活实例来突破“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教学难点……

2.同课异教,质同形异

数学教材整体采用的是知识螺旋式上升编排架构,所以老师们在教学时应抓住知识传授的本质,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既传授知识又进行思维训练。

我校马迎雪老师在与名师颜春红同课异构“间隔排列”时紧扣教材,通过学生观察和教师引导,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发现间隔排列的规律,在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了确定“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的数量上。而颜老师在教学中体现出来的“结构化教学构想”给各位成员留下深刻印象。在教学不同类型的一一间隔排列中所蕴含的数量规律时,颜老师渗透了“一一对应”思想,为了让这种思想更加深入地被学生认识和理解,颜老师在课中介绍了这种思想的“根”,并以即将学习的这种思想的“形”收尾:一个隔着一个排列的方式可以看作“一一对应”。一年级的“比较多少”便是这种思想的“根”,四年级的“周期规律”便是以后这种思想的“形”。了解了“根”,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知道了“形”,学生自然能顿悟出这种思想的实用性。教学中,只有把握其前后发展的联系,从其存在的整个知识链的结构关系中解读和思考,才能形成比较完善的数学认知结构和思维结构。

3.同课异思,形同质异

每次开展同课异构后,我校都要组织数学共同体成员进行研讨反思,要求大家按照一种模式说出不同的思考。我们坚持“211”研讨发言模式即“课堂两个亮点、一个不足和一条改进建议”。如在“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后研讨时,针对周名云老师的课堂教学,各位共同体成员肯定了“落实理解并学会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等课堂亮点;也指出了不足:如对课堂练习的梯度设计欠合理,对“组合图形”与“简单图形”的引导不够自然;同时给出了改进建议:增加组合图形变化的过渡,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强化在计算时对“同底等高”“等底等高”图形面积相等的认识和应用。

在教学研讨阶段,我们要求共同体成员做到:谈亮点点到即止,谈不足简要分析,谈改进细致入微,真正能让执教者和观课者在研讨中发生思维的碰撞,从而让参与者专业素养得到共同发展。

二、多元“异构” 拓展专业发展共同体

作为小学数学专业共同体成员的我们,如何利用数学课堂的“同课异构”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1.“校内同课异构”

“校内同课异构”,就是由本校同学科老师组成的专业共同体,在认真研读教学用书后,确定有研究价值的教学内容由两位老师滚动上课,共同体成员集体点评,上课老师各自反思。这种自我实践、同伴互助的形式,有效地促进了专业共同体的发展。

我校数学共同体在进行“梯形的认识”“同课异构”活动时,进行了两次集体备课,第一次是按课本内容进行集体备课。根据集体备课的设计方案,第一位授课老师执教时引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含有梯形的实物,抽象出梯形图后,学画梯形,教授各部分的名称并总结梯形的定义。课后,共同体内教师进行深入研讨,认为本次教学虽然教学效果不错,但没有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动手实践与操作的环节不突出,且练习拓展不足。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二次集体备课,设计了新的教学方案,第二位执教老师教学时,在导入环节设计了“猜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概念教学环节由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归纳形成了“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的认识;拓展练习环节,设置“在两条平行线之间数梯形个数”问题,进一步讓学生感受到梯形的高有无数条且长度相等、互相平行的规律。第二次教学后,共同体成员再次举行教学研讨。大家认为,这次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归纳能力得到提升,且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内的同课异构活动,在促进共同体成员的专业成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迫切需要同伴互助和师徒帮扶。

2.“校际同课异构”

我校吴正耀老师和中加国际学校张晓晓老师分别执教“认识三角形”:两位老师的课堂之“同”——都从生活中的自行车三脚架、人字梁等三角形模型入手,都将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放在首要位置,将三角形“高”的认识和画法作为本课时的重难点。“异”的表现也很鲜明——吴老师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明晰“三角形”的定义,并突出重点词语“首尾相接”;张老师让学生在画三角形后,自学课本内容,并通过在自己所画的三角形中标注各部分名称巩固对三角形的认识;教学三角形的“高”时,吴老师在引入讲解并结合微课的播放后,结合板演和学生总结出“一靠、二移、三画、四标”的操作步骤,并在学生基本掌握画法后提出了拓展问题:一个三角形有几条高供学生探讨;张老师则利用磁性三角板的移动多次寻找、尝试,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确了何为三角形的“高”,并通过设置“闯关游戏”的形式,在辨析对比中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并准确地画出三角形的高。两位老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虽各不相同,但他们的课堂同样精彩。

“校际同课异构”使老师们有了更多观摩和学习的机会,更好地架起了由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平台,促进了骨干教师个性化专业成长。

3.“与名师同课异构”

促进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专业发展,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接近教学前沿。与名师同课异构能使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一线老师们走近名师,与名师面对面交流,获得名师的指点;而名师们高超的课堂实践智慧,能引领一线老师们用不同的视角审视教学,拓宽视野,使一线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增添由量变到质变飞跃的能量。

2018年3月18日,我校数学教师专业共同体成员马迎雪老师获得了与名师吴正宪老师同课异构“平均数”的机会。课后,数学专业共同体成员集体就“统计与概率”板块的教学理念和实践,向吴老师进行了请教。吴老师针对大家的疑问,以核心素养“数据分析观念”为主题开展讲座,指出要想在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一定要明白核心素养的内涵、价值及做法,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吴老师对当前小学数学理论研究前沿的解读,使老师们的教学思考意识得到了提高,眼界得到了开阔。近年来,我校教师专业共同体成员:傅吉柱、周名云、王桂东和王小丽等老师都有幸分别与来自苏、浙、沪的贲友林、颜春红、刘松、郑开达等名师进行了不同主题的同课异构活动,提高了共同体成员对教育境界和教学艺术的追求。

同课异构活动深化和拓展了校本研究模式,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学思想的融合,引领教师队伍专业快速发展,从而为学校的发展储备绵长的能量。

参考文献:

[1]李建,孙泽民,陈建勤,等.对“同课异构”培训方式的实施与思考——以北京市市级体育骨干教师培训为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

[2]康秀仪.用“同课异构”促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2).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异构同课异构名师
离散异构线性多智能体系统的输出一致性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试论同课异构之“同”与“异”
深度揭示小数本质的课堂教学——四位名师《小数的意义》同课异构的分析与启示
凝聚与铺张——孙绍振教授《以丑、呆为美》两岸同课异构教学观摩后记
浅议"名师"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名师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