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玉军
摘 要:“实验艺术”这个词与严格意义的西方概念是有区别的,在20世纪90年代,这个词应该指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实验性。这种实验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艺术:(1)指媒介和美学实验:包括装置、录像、摄影和网络媒体等媒介实验;抽象绘画的实验和写实绘画中的摄影性的模仿;文本、装置、绘画、表演和摄影中的观念性;19世纪以前图像美学的现代性改造和对历史摄影的模仿;电子艺术、Flash动画和计算机视觉的影像实验。(2)变化反应的自我变异:包括对知识分子自我主体性、对商业文化和后殖民文化、对当代艺术体制批判性或者反讽性的表达。(3)边缘美学的探索:包括女性主义、身体和表演在艺术中的人性极限的表现等。
关键词:当代艺术;实验艺术;表现
(一)本土和全球之间的对话是90年代中国实验艺术发展最有利的驱动力之一:它激发了实验艺术家们探索其自身身份,拓展了他们的视觉语汇。是中国传统的艺术挂念和形式成为全球当代艺术的一部分,并把对国际艺术去向的了解与对中国现实情况的关注结合起来,形成了90年代的当代艺术的基础。
从王功新在1995年创作的录像装置作品《布鲁克林的天空》,朱金石在1996年创作的《无常》,还有蔡国强1995年第四十四界威尼斯双年展中的著名作品《把马可波罗忘记的东西带给威尼斯》,都能看出这几件作品代表了由艺术家自身的跨国检验浸染的。还有更多的例子也不一一列举,而这些例子表明了,中国许多实验艺术家在思索本土和全球的观念和检验时带有很强的理想主义成分,全球化能够以一种强有力的有效方式大大激发本土的创造力,中国当代艺术也同时蓬勃发展。
这些作品本身就是全球和地方对话的一个具体表现,虽然这些方式来源于西方当代艺术,但对他们的移植和采用不能简单的归于当时艺术家的赶时髦和西方化,这些艺术家所取得的成绩也驳斥了那种认为实验艺术是国外艺术的翻版的肤浅看法。
(二)与此同时,我也一直思考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中国的当代艺术,因为中国当代艺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刚开始的美术界的“八五新潮”作为开端到现在的各种艺术的相互融合,多元化的今天,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越来越迷惑,李晓锋将中国当代艺术的三个阶段简单的概括为“看别人”、“被别人看”、和“看自己”,而只有到了“看自己”的阶段,中国当代艺术才真正具有当代性, 而如今的中国当代艺术仍大部分处于“被别人看”的阶段,为了迎合别人寻找它者的需要,所创造的中国元素和中国符号,并没有真正做到以我为主,进行真正的艺术思考和创造。30年来中国艺术生态的变化出现了现代艺术、当代艺术或者说实验艺术,再又出现了艺术市场。这导致了很多变化,涉及艺术教育等的诸多问题。事实上,现在这种市场和学院之间的关系,像磁铁般互相吸引和排斥。学院的实验艺术与社会的实验艺术,本质上都一样,都带有一定的实验性和探索性,实验性越强就越容易走得远,是因为它比较个人。
回头看现在的当代实验艺术发展状况,艺术从最初的单一种类到现在呈现百花齐放的形态,而实验艺术永远都是走在最前沿最先锋的艺术,它不同于其他传统艺术,它需要跟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和资讯相结合,方能体现其的先锋性,其中的一个艺术趋势是艺术家们不同学科的跨界合作,通俗的来说就是艺术领域和其他领域(医学,科技,音乐,舞蹈等领域)的合作,我认为跨界是未来学生需要准备的技能,如何发现未知和打破边界,这些都需要学生的信心和耐心。
(三)跨界,crossover,跨界的本质:是整合、是融合。通过自身资源的某一特性与其它表面上不相干的资源进行随机的搭配应用。可放大相互资源的价值,甚至可以融合一个完整的独立个体面世。而商品经济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进入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人们有更多的信息链接。供求信息的流通达到空前的释放,需求与供应在不断的被丰富,完善。而艺术界也不能避免这一趋势。
而近几年展出的当代实验艺术作品中,很多作品都涉及到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之间合作,反映了这一艺术发展趋势正在茁壮成长,全球同步的资讯共享,复杂多样的文化处境,再加上当代人活跃的精神能量,使得中国当代艺术不断拓展视野,当今的文化境遇和现实面貌早已不同于之前的社会文化景观,而对于社会现状的关切,有利于中国当代艺术形成独立价值,保有精神反省的力度和深度。所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共同促进了中国当代实验艺术的跨领域成长。
(四)毋庸置疑,各学科之间一直存在着“重叠空间”和“中间地”只要找到跨学科的突破口,在不同领域寻找感觉和思维的共通点,就可以生发新的可能,新媒材的介入延伸了艺术创造,未来的艺术将会以更加开放的形态超越许多人的一贯的艺术经验。
艺术家的跨界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在使用各种媒体的同时使创造力仍然不被湮灭,从本质上讲,个人思维的奉献拓展了当代艺术,而当代艺术家的艺术思维早已跨越了品种,语言的界限,对其他的媒体的运用则打破了艺术品种的线性发展,造就了多媒体艺术。科学技术的发展的艺术追求高新技术与艺术思维的完美结合,它利用一种新的造型语言和表达方式来寻求科学理性和艺术人性的结合点。
(五)最后,总结一下本文观点,在90年代的当代艺术的影响下,如果当代实验艺术家需要更好的表现自身的艺术语言就必须具备更多的社会科学知识,思想和思维方式,而不仅仅是具备一些艺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法国作家福樓拜说过,科学和艺术总在山顶重逢。古希腊艺术家根据数的规律,赋予艺术品比例上美的和谐。例如,黄金分割比例是西方古典主义美学的基石,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将其体现为光影、焦点透视、人体解剖学等科学原理和写实技法,从达·芬奇的许多机械发明手稿中就能看到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影子。无论是科学教育领域所提倡的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教育理念,还是艺术领域对艺术和技术结合的诸多尝试,都是在同源中寻找更多交叉与融合的可能性。因此当代实验艺术首先是让年轻人扩展过去艺术教育没有的东西,实验艺术让我们必须去寻找不一样的东西,其中真正的营养,就在于我们的现实环境之中,以及我们与西方的关系之中。
参考文献:
[1]于洋.—当学院拥抱实验艺术》[J],刊名《美术观察》,2011
[2]刘向娟,-作为学院概念的实验艺术之思[J],《艺术与设计》,2017,[3]巫鸿.作品与展场—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M],2010年7月第2次广州,岭南美术出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