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求成到求证,从情趣到理趣

2019-09-10 07:22周菊芳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理趣理性思维探究性

周菊芳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之一是探究性。它要求学生尝试探究活动,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积累科学探究的经验,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在探究的指导过程中,往往会发生思维越位、思维模糊、思维定式等情况。只有关注学生理性思维的建构,从思维环境的铺陈,思维节点的设置,思维变式的多元上下功夫,才能真正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性”,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关键词】探究性 理性思维 求证 理趣

考察探究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方式之一。考察探究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它注重运用实地观察、访谈、实验等方法,获取材料,形成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科学探究需要学生具备科学的理性探究意识,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把握活动的深度与广度,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与习惯。

一、现实困境:被“求成心切”挤走的“求证心理”

1.放大的情趣:求证意识被求成心切挤走

综合实践活动重过程轻结果,它关注的是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习得”与“多元收获”。然而现实中,学生的表现常常为“重结果轻过程”。

例如,在“谁的餐巾纸力量大”的活动中,用餐巾纸“拎”重物这个环节,要求用手拎住餐巾纸的两个末端,但不能用手指夹紧袋子。但在实验时笔者发现,学生对于比赛结果看得过重,只追求“拎起来”。因此好几个组,把餐巾纸反复对折,直到它短得无法对折为止,于是,拎重物的时候,主要靠两手夹紧的力量,无法达到研究餐巾纸的目的。笔者当场进行了调整,重申实验目标是研究餐巾纸两条边的力量,笔者让各组学生思考讨论,改进实验的方法。但是学生沉浸在拎起全部课本的重大喜悦之中,“胜利”让他们无法静下心来理性思考。

2.窃来的理趣:求证过程被他人经验替代

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方式是多样的,学生可以通过采访他人、调查分析、上网搜集、实验研究、实地考察等方式,完成研究任务。但实际活动中,学生经常会不自觉地把他人经验当作自我经验,从而漠视了求证过程。

例如,在“自制泡泡液”的活动中,大部分学生在网上搜到的若干泡泡液配方中,选择原料准备最方便的一种,调配出泡泡液,成功吹出泡泡后,就觉得研究已经完成。他们完全没有进一步思考:不同的配方吹出来的泡泡的异同点在哪里?如何调整这些原料的比例以达到更好的效果?还有哪些原料可以调配出泡泡液……

二、深度追问:影响学生求证思维的因素分析

活动后的反思,让笔者认识到学生急于求成的心理对课堂的影响。笔者也开始进一步深入思考:这个班级已经五年级了,在综合实践课上已经开展过很多探究活动,而其他学科,如科学课每个学期都会进行多种实验,数学课上也常常有验证公式、定理等活动。为何学生的求证意识还是如此经不起考验呢?

1.思维追求的越位:求胜心理的迫切

小学生年龄使然,他们好胜,追求成功的感觉。在餐巾纸拎重物的探究过程中,他们过度关注比赛的结果,而漠视实验的科学性、规范性,学生“求胜心切”阻碍了他们的科学“求证意识”,挤走了他们的理性思维。课堂上,为激发各组学生投入到活动中,任务前的“温馨提示”,以及教师语言中的暗示,都会大力渲染获胜小组可以得到的奖励。于是各组学生追求胜利的心情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急迫的他们甚至忽视实验的规则,只追求成功的结果,或者说只关注小组能否获胜。而相似的现象并不少见,如在“红包大变身”中,学生在创意环节,为了在短时间内获胜,他们抛弃之前特别富有创意的设计,而转为选择简单容易操作的项目,虽然创意制作的结果及时呈现出来了,但是制作的背后缺乏了灵动、创意。

2.思维要求不清晰:模糊规则的制订

求证思维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思维过程,需要在探究活动中,有明确的指向,有清晰的实验规则。在上述课堂中,笔者对于实验提出了要求“手拎住纸的两个末端,手不能碰到袋子,也不能靠手指夹紧袋子”,但是细细品读这要求,是不够规范的,因为反复对折餐巾纸是增强餐巾纸力量的最简单、最有效方法。所以,学生其实并没有完全“犯规”。他们不是故意用手去夹紧袋子,而是餐巾纸实在折得太短了。课堂上,活动要求不明确,自然就无法约束、指导学生進行探究活动。

3.思维定式的忽视:惯性导致的僵化

思维定式使得学生对于探究的方向、发展的过程没有清晰、深刻的感知与理解,仅仅停留在操作表面以及表象的概括上,他们不能在具体的表象之上深入思考,从而形成抽象的概念或结论。浅尝辄止的小组实践活动,看似热闹,实际作为思维主体的学生,未能真正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来,以至徒有科学探究的“形”,不具科学探究的“神”。思维定式的惯性,使得学生停留在体验、感受之上,唯独缺少“最后一步”的深度思考。如四年级的“废纸变形计”活动,最后成果展示环节是结合家长会开展的,在前期活动的基础上,家长和学生在班级内现场制作,并进行班级评比、年级评比。尽管是学生和家长一起动手,但创意几乎都来自家长,动手的主角也是家长,学生们就是打打下手罢了。在家长如此强势的干扰下,学生的思维必定僵化。

4.思维价值未体现:评价泛化的使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过程评价为主,评价方式倡导“多元评价”,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综合能力的评价,是一种以自我为参照的评价。因为评价“重过程轻结果”,使得在综合实践课堂上,评价方式关注的点过多、过散,从小组秩序,到小组分工、组员表现,再到组际比赛结果等。过多的关注点,使得在探究活动中,最关键的“思维发现”“思维结果”被淡化。评价的泛化,使学生思维价值得不到体现。

三、模式建构:学生求证思维的实证探索

求成:顾名思义,即想获得成功,它期待的是成功的结果。求证:用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去验证某个结论,它注重的是验证过程、思维过程。

毋庸置疑,求证思维必然是未来创新型人才的必备。培养具备高品质思维的人,是学校,是整个社会的共同目标。而在人的培养中,0~12岁是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因此,建构学生优质思维是所有学科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放长线钓大鱼,逐步培养学生的“求证思维”呢?

1.思维运作情境的铺陈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的天性为这种教学提供了必然。教师不要把自己制造的教学任务强加给学生,而要努力创设问题的氛围和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此把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的探究愿望。

(1)活动前置,为理性思维铺垫基础。所谓前置,意指活动前期所作的准备、铺垫工作。如在“探究双眼皮遗传的奥秘”主题活动中,学生前期先对自己和爸爸妈妈单双眼皮进行观察与记录,记录结果第一次在班级汇总后发现,整个班级只调查到四十多组家庭,这点数据远远不能说明问题。于是,学生开始扩大调查范围,从邻居到亲友,每个学生最少统计了10组家庭,其中有一个学生统计了30多组家庭。很多学生在汇报时介绍,他们在观察记录的时候,已经对遗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几百组家庭的调查结果放在一起时,自然对学生后续的探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学生透过数据,开始理性思考这些数据背后隐藏的科学奥秘。确实,理性思维就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学生只有掌握充足的“证据”,才能进行正确“推理”。

(2)评价“贯”穿,为求证思维保驾护航。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关注过程,要注重多元评价。但对于某个节点,某个环节来说,评价还应该是有针对性的,而非所有的活动都泛泛而评。在探究类活动和创意类活动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创意水平、创新能力等。如在“百变柳条”的创意设计活动中,更多地关注小组创意的金点子数目与创意的发散性。在平时的综合实践常态活动中,教师也要时刻注重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关注。每月最后一周的综合实践课,各组汇报一个月来发现的问题,教师要从提出的角度、研究的价值两方面进行点评,并给予相应星数,颁发“发现大王”“思考大王”等奖项。两个多月的实践,学生从问题记录到问题发布,到问题点评,发现力、思考力都得到显著提升。在评价的有效引领下,学生开始关注周边环境,养成有所察必有所想,有所闻必有所思的习惯。

生活世界是学生存在的场域,评价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可以激发兴趣,调动探究热情,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目的。

(3)活动后拓展,为求证思维无限延展。指活动后,要有进一步的活动安排,或是平行的探究活动,或是提高要求开展更高层面的活动。例如,在“泡泡的秘密”主题活动中,课上学生三次层层递进的实验,分别用三角形、自选形状、自创形状的工具来吹泡泡,从而发现泡泡在空气中始终是圆球形这个特征。课后的拓展活动,教师设置了多选活动,学生们可以探究泡泡液的组成,可以自制各式泡泡液,可以研究泡中泡的吹奏诀窍,还可以探究超大泡泡的产生……多重的拓展活动,让学生有选择的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探究的内容,在连续的探究活动中给理性思维无限发展的空间。

2.思维关键节点的调控

探究学习要让能力的提高伴随丰富的理性思维,让方法的渗透伴随理性精神的培育。

(1)正视思维起点,让求证内容陌生化:亚里士多德说过“给平常的事物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这是很好的;人们喜欢被不平常的东西所打动”。是的,新奇的东西能唤起人们的兴趣,能在新的视角、新的层面上发掘出自我本质力量的新的层次并进而保持它,“陌生化”正是化熟悉为新奇的利器。餐巾纸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之一,要探究它的纤维走向与力量的关系,必须使探究内容“陌生化”。在第二次执教“谁的餐巾纸力量大”时,上课伊始,笔者直接抛出问题“餐巾纸纵横两条边的力量是不同的,你相信吗?”学生的探究趣味一下子被激发了。与第一次执教相比,学生的思维关注点产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一次活动,学生只关心谁能成为小组的获胜者,他们要经过无数次实验,也许才能偶然发现两边的力量有所不同;第二次活动,学生直奔探究的核心问题,他们的实验目标指向“探究餐巾纸两边的力量”,以及这力量背后隱藏的玄机。这一小小的改动,关键在于思维起点的设置,教师开门见山地把探究主题抛到学生眼前,并且让探究内容产生一种与生活经验脱离的“陌生化”,从而催发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2)激活思维沸点,让求证过程渐进化:探究活动注重实践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而如果过分注重操作,全然忽略实践活动中思考的质与度,忽略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则本末倒置,活动所得必然是肤浅的,缺乏深度的。关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又无法直接传授驾驭思维的妙招,只能传授相关的经验,思维的启迪主要靠适度、适时的点拨。在“不落的纸飞机”活动中,试飞环节要求学生边实践、边观察、边交流,不断摸索纸飞机前进的秘诀。此环节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养成玩中不忘学、玩中反复思的习惯。试飞后的交流环节,根据学生的探讨分享,教师适时点拨,在思维碰撞中完成板书,形成一张纸飞机冲浪原理的思维导图。在学生以为自己基本掌握飞机冲浪的秘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步骤图下面的说明文字,以及图纸反面的纸飞机调整方式,让学生在惊叹中感知探究的层层深入。教师在活动中要不断推进任务的驱动,激活学生的思维沸点。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直觉体验—图像建构—概念抽象”的认知建构过程,并不仅仅是参与和体验,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将自己的原有知识经验整合成新的认知结构,其中包含着方法、策略、态度等默会性知识的习得。这习得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思维深度开发的方式

面对学生思维上的定式、惰性,教师要智慧地加以引领。思维定式往往伴随产生思维的惰性、依赖性、呆板性,妨碍学生积极而深入地思考。变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走出思维定式的樊笼。

(1)比较变式,为了思维的深刻。思维的深刻表现在对现象的洞悉,是透过现象去认识本质,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综合实践活动中,通过生动有趣、变化多样、耐人寻味的比较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达到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如在“身边的静电”探究活动中,相同条件下,干燥的手与湿润的手同时进行静电的感知实验;在“巧撕纸条”的探究活动中,同样大小的纸,相同时间内,用直线式、螺旋式、折叠式同时撕开,比较三种方法结果的异同;在“配置泡泡液”的活动中,用同样容量的洗洁精与洗衣液、洗手液,兑入同样容量的自来水,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如“乌鸦真的能喝到水吗”主题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敞口瓶,放不同的石子进行对比实验。

(2)跟进变式,为了思维的创新。思维的创新要求发展地看待问题,在动态之中把握问题的本质,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进行分析研究。变式活动,可以对研究的问题进行跟进。如在“乌鸦真的能喝到水吗”主题活动中,通过不同的瓶子,放不同的石子进行对比实验后,还可以跟进实验,先放大石子再放小石子;先放小石子再放大石子;大小石子轮流放等。如在“哪种饮料解渴”活动中,要进行“土豆喝水”实验,取一個大的生土豆,一切为二,每一份土豆上都挖一个大小一致的洞,导入相同容量的白开水和雪碧。一定时间后,比较白开水与雪碧在土豆洞内的变化。在发现白开水下降,雪碧升高后(模拟表示人体能很快吸收白开水,而雪碧反而会吸取身体内的水分),可以跟进实验,把生土豆分别放在白开水与其他饮料内(不淹没),观察一周,记录土豆在不同液体里的生长情况。如此,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更新实验的方式,在实验跟进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从“求成”到“求证”,其实就是给学生铺设一条独立研究、深入研究的大道。在“求成”到“求证”的变化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可思议的奇迹发生——儿童的思维品质得以提升,儿童的科学素养得以重视。让我们用情境催化思维,用探究强化思维,实现从情趣到理趣,从无意到自觉的学习方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及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04(2).

[2]杨九俊,董洪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诊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理趣理性思维探究性
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小学数学“理趣课堂”实践研究初探
冀军校
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探究性学习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中的做法和反思
过氧化钠的性质及产物验证探究实验
认知抑制与理性思维新论
“草色遥看近却无”理趣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