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宝平
【摘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小学生各种规则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引导小学生把《道德与法治》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统一,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渗透遵纪守法观念,教会学生文明礼仪规则。这既是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文明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培养 小学生 规则意识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懂“规矩”了:对人没礼貌、到处乱涂亂画、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这里的“规矩”其实就是指“社会行为规则”,是社会上大多数人认同的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
一、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意义
遵守“社会行为规则”是遵守法律的基础,而“社会行为规则”的外延却比法律法规更加广泛,它既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又包括各种行为规范、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文明礼仪等。简而言之,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各种规则约束人们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井然有序、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
新课标要求小学生“懂礼貌,守秩序……行为文明,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因为小学阶段是培养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也是培养小学生各种规则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的关键时期,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要从他们一年级刚入学就开始。只有让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对各种行为规则有清晰的认同,并落实在行为习惯上,才能在将来走上社会后成为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二、新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更加注重规则教育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非常重视对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把规则意识教育的内容分布在每学期的各个单元中,并呈螺旋式上升,促进学生规则意识与法治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如一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号令》《上学路上》,二年级上册《班级生活有规则》《大家排好队》……涉及了校园规则、班级规则、交通规则、公共场合规则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让学生明白在不同的场合应遵守不同的规则。
小学德育课堂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社会观的主阵地。笔者在日常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使其懂得:只有积极遵守学校和班级的各项规则,才能很快融入集体生活,与同学愉快和谐地相处;只有认真遵守交通规则,才能保证自己出行安全和他人出行安全……
三、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很难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道德与法治》课只是照本宣科,向他们讲述一大堆道理,很难让他们认同与理解。因此,笔者经常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很快融入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一课时,笔者出示了两个视频片段导入新课:第一个视频片段是2015年上海外滩跨年夜由于人员拥挤、秩序混乱,造成非常严重的踩踏事件,现场多人死伤。第二个视频片段是2015年某小学课间学生下楼时,由于推挤、拥堵发生了严重踩踏事故,造成1人死亡,多人受伤。学生观看视频片段后都露出了惊恐的眼神,笔者让他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严重的踩踏事故,学生们热烈讨论后得出结论:是因为后面的人使劲往前挤,前面的人站不稳跌倒了所造成的。笔者相机引导并出示了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大家排好队,开始本课的教学。
这样导入新课,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融入教学情境。当然,不只是新课导入环节,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可以使用情境教学法,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理解规则内容。
(二)编成儿歌,帮助学生熟记规则
低年级的小学生性格活泼、思维简单,他们主要以感性思维和无意识记为主,比较喜欢有趣、新奇的事物。因此,笔者把很多行为规则编成儿歌,帮助学生进行形象感知和有意识记。因为儿歌语言简练,节奏感强,读来琅琅上口,非常便于学生记忆。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号令》一课时,笔者把各种校园号令编成儿歌,帮助学生把各种校园规则熟记于心:
“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摆好书、坐端正,认真把课上。”
“下课铃声响,喝点水、上厕所,摆好书、望远方,再想还要做什么?”
“运动员进行曲,我们排队站整齐,不推不搡不讲话,我们从小守纪律。”
“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国歌声中,高高升起。我们立正,向您敬礼。”
……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一课时,笔者把排好队、守秩序的内容编成儿歌,以便于学生记忆:“排排队,有秩序;排排队,守公平;排排队,保安全;排排队,是文明;排排队,好学生;排排队,好公民。”
用儿歌帮助学生记忆行为规则,既能满足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帮助他们进行有意记忆,还可以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保持长久的兴趣和注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回归生活,引导学生感受规则
学生学习了新规则后,还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规则的内涵。
以《大家排好队》一课为例,在利用视频片段让学生融入教学情境之后,笔者接着出示了一组图片(见图1~图3)。
图1表现了班级里分发作业本的两种场景:左边的画面里大家你争我抢、混乱不堪;右边的画面里,大家排好队有秩序地领作业本。笔者让学生选择正确的做法,他们都选择了右边有秩序的那种。接着,笔者让学生列举出校园里不守秩序的事例:上下楼梯时有的同学不靠右边行走;进教室时有的同学互相推搡、拥挤(如图2);课间玩耍时有的同学追逐打闹;在食堂打饭时有的同学乱插队……笔者告诉学生,校园里这些不遵守秩序的现象,不仅不文明,有些行为还很危险,极易造成安全事故。
图3表现的是上公共汽车时有人乱插队,这对那些认真排队的人是非常不公平的。按序排队既是文明行为,也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笔者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要按序排队的场合,在火车站购票、进站时都要排好队;买早点、购物时要排好队付款;上公共厕所时要排好队……接下来,笔者提醒学生,虽然我们在公共场合要按序排队、不能插队,但遇到下列情况要允许插队:一是遇到年老体弱的老人或孕妇;二是遇到抱婴儿的父母或年幼的小孩;三是遇到病人或残疾人时,我们都要礼让他们。
最后,笔者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不论是在校园里,还是在其他公共场合,一定要排好队、遵守公共秩序,这既是保证大家的安全,也是社会文明的体现。
(四)知行统一,促进学生形成习惯
小学生规则意识与法治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光靠课内学习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做到知行统一,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规则养成。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刚步入小学校园,对校园里的很多规则都不懂。在教学《校园里的号令》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熟记各种铃声代表的号令,笔者分别播放校园里各种铃声,指名回答:这是什么铃声?我们要怎么做?让他做出相应的动作,然后全班同学一起练习做;再利用课件出示校园里各种号令的具体指示,让学生一边熟记指示,一边练习做动作。
课堂内的校园号令练习,是为了让学生熟记于心,要让学生形成习惯,还要不断敦促学生贯彻执行。例如,上课的预备铃响了,让值日生检查学生是否有序进教室了,学习用品是否准备好了;下课铃响了,提醒学生收拾好学习用品,靠右边有序地下楼梯;集合铃响了,催促学生快速、有序地到楼下集合、排队;升国旗时提醒学生肃立、敬队礼、行注目礼,告诫学生无论何时,只要国歌声响起,就要停止走动,立正、肃立……每学习一种行为规则,笔者都要不断地提醒、督促学生贯彻在实际行动中,直至变成他们的行为习惯。
总之,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教学,需要教师别具匠心,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统一,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渗透遵纪守法观念,教会其文明礼仪规则。这既是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文明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沈莉伊.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中小学德育,2017(1).
[2]罗永辉.浅谈在校小学生的养成教育[J].装备制造与教育,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