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
摘 要:要想建立起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就离不开小学班主任“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这一点其实是很好理解的,因为小学班主任所管理的是学生,他们只有考虑到学生的各种需求并且对症下药,才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本文笔者基于此,站在以生为本的角度上,对管理班级的有效策略展开了深入探究,并提出了四条具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在本文中进行详细的阐述,以期望能给各位小学班主任带来启发。
关键词:以生为本;班主任管理;小学
小学班主任在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中有着浓墨重彩的影响,他不但是学生学习的管理者,还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重要导师。可以这么说,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人物,其在班级的管理和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对于班主任来将,他们也不能够辜负别人的信心,此时他们就需要采取各种各样有效的措施来提高自身的管理效率,进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以及茁壮成长。
一、建设优秀班干部队伍,小组合作,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俗话说:双拳不敌四手。因为班主任并不能随时随地待在教室里来对学生进行管理和督促,这就给他们班级管理的效率带来了影响。因而班主任此时要做的就是学会分权,进而建设起优秀的班干部队伍。在此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的是,他们需要给全体学生成为班干部的机会,而不是则成绩而录取。此时班主任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管理班级,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笔者会在选拔班干部之前将班干部的职责详细地告知学生,如班长的职责是协助班主任负责整个班级的所有活动、学习委员的职责是帮助所有的学生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等。然后笔者会让学生结合自身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个职责,笔者则会在把关之后将学生进行分组,并保证每一个小组都是一支班干部队伍,进而让他们轮流进行班级的管理,并采取竞争的形式来让其更有动力。
二、进行激励机制的构建,科学有效管理学生
现代的人们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准则,因而小学班主任往往会对学生的所作所为进行严格的评判,并且不吝啬惩罚。但与此同时,学生的反抗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意味着班主任不能一味地对学生进行惩罚,他们需要建立起班级的激励制度,进而根据学生的表现来对他们实施不同的奖励制度。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积极地配合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例如:笔者会对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规范,如在学校要穿校服、说话需要得体、不能随地乱扔垃圾、上课不准说话等,并根据此来对学生进行打分。当学生的分数超出一个标准之后,笔者就会予以学生语言上的激励和物质上的奖励。当然,如果学生的分数低于一个标准之后,笔者同时也会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
三、凝聚家长力量,家校共建班级活动
在一个好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坚持是最重要的因素。但对于现代的家长而言,他们对孩子大都是溺爱的态度,不舍得对孩子有着严格的要求。这样一来,班主任好不容易在班级里改变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他们到了家庭里又原形毕露,及其不利于班主任自身的管理工作。此时班主任就需要凝聚家长的力量,通过不断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进而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班主任所举办的各项班级活动中去。例如:笔者会根据自己的管理情况来举办各种各样的班级活动,如笔者发现原本是朋友的两名学生忽然不再在一起说话,在了解到原因是他们发生了一些争论。接下来笔者就以“友誼”为主题召开了一次班级活动,并通过网络交流工具来邀请各位家长一同参与。在笔者所举办的班级活动中,笔者会给予家长充分的说话权,他们可以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笔者也会趁机将教育理念传递给家长。
四、不断进行总结和分析,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俗话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而小学班主任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并从中寻找到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摒弃那些无法发挥作用的管理策略。这样的话,班主任才能够将管理班级的工作进行得更加出色。除此之外,班主任还需要不断地学习,进而有效提升自己的能力,也因此能够提高自己管理班级的效率。例如: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各样有助于教育的信息产物应运而生,给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那么此时笔者就会努力地学习各种信息技术,如何制作微课就是其中需要笔者进行学习的。而当笔者将所学的知识都应用在自己的管理工作中时,笔者的管理效率就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总而言之,经过小学班主任无数次的实践验证,他们发现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只有符合以生为本理念的管理策略才能够完成提高班主任管理效率的管理目标。因而小学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他们必须要贯彻落实以生为本,此时他们不仅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征;需要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如家长的力量;还需要不断地充实和提升自我,进而让自己的管理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林海云.浅谈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35):193-194.
[2]吴蔚.新时期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发展与创新研究[J].时代农机,2018,45(08):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