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唐代石刻韵文是研究唐代诗文用韵的重要材料,在研究唐代诗文用韵的成果中,韵脚字的异调相押是常见到的现象,特别是平声与仄声相押的例子基本没有时间与地域的限定。但是这些所谓的异调相押现象,有一些实际上是研究者疏忽而致。如对原释文中存在的讹误,没有做细致的校勘工作;对于具体韵例的判断和异读字读音的选择,也存在一些主观上的失误。这些失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文用韵结论的客观性与准确性,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应持审慎的态度。
关键词:唐代;石刻韵字;异读相押
中图分类号:H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9)03-0029-06
古人诗文押韵的传统讲求声调的统一协调,而声调统一协调的基本要求就是四声分押。至迟从隋代开始,诗文用韵四声分用,李荣先生说:“隋代的韵文,平、上、去、入四声分押,从上文(隋韵谱)的资料看,例外是非常之少的。”[1]204近些年来,隋唐五代诗文用韵研究的成果众多,这些成果中异调相押的现象非常多,既有平声与仄声(上去入)相押的例子,也有上声去声混押的例子,其出现的条件没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定,好像在唐代诗文用韵中,基本都存在平声与仄声相押的现象。更有不少研究论著,将这些平仄相押例子用来研究当时某些地区的方言特征。我们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核对原始韵文材料,凡是异调相押的韵字,我们先查《广韵》又音,再查《集韵》的又音,还有《五音集韵》《中原音韻》等韵书。根据我们的研究标准,发现已有的用韵研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下面以金恩柱《唐代墓志铭用韵研究》一文为例[2],对相关问题作一番梳理。
一、释文的讹误
碑刻文字释读有许多困难,或因勒石残泐,文字模糊;或因文字传承,古文遗存;或因俗书讹字,异体纷呈,任何一方面都可能成为文字释读的障碍。周绍良主编的《唐代墓志汇编》一书[3]于文字考证精当,释文准确。但仍有个别文字需要继续考辨,我们曾专文讨论过《唐代墓志汇编》铭文的校点问题[4]。金恩柱的《唐代墓志铭用韵研究》以第二手释文整理材料立论,没有核对原拓片文字,难免会有所缺陷。例如:
(1)《张愃墓志》(神功〇〇四)韵段二:“夫君代有,含章挺出。”[3]915为求合韵,金恩柱改“挺出”为“出挺”,以“挺(迥)”为上声,押入其它平声庚清青韵,归入到“庚清青上声迥同用”例中[2]149。按:韵段二首句当作“夫君代有,含章挺生。”“出”为“生”之形近而误,“生”为庚韵,仍是平声相押。
(2)《王爱墓志》(仪凤〇〇一)韵段三:“揺落丘陇,荒凉楸域。树树风声,山山寒色。草短逾平,□长□直。兆坟方固,高陵永盡。”[3]625入韵字为“域色直尽”,除“盡”为上声轸韵外,其余韵字皆是职韵,金恩柱归入“职臻摄同用”例中[2]190。按:“盡”当为“衋”之误,查《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以下简称《北图》)[5]16-46拓片作,“衋”属职韵,此例为职韵独用例。
(3)《张凤怜墓志》(永徽〇〇七)韵段一:“珠潜水媚,剑藏光溢。立侍汉朝,坐论晋室。都督儒雅,才标文质。录事领袖,夙昭名寳。”[3]135“溢室质寳”为入韵字,金恩柱将其归入到“质效摄同用”例中[2]233。按:“寳”属上声晧韵,与入声质韵之“溢室质”不相协,查《北图》[5]12-8拓片作,此为“實”字误刻,实属质韵,于韵正合。从文意上看,“名实”指名誉与事功,文意畅通。石刻语料库显示,此志铭文与《张义墓志》(咸亨〇六七)[3]557铭文完全雷同,查《北图》[5]15-180拓片“實”字作,不误。
(4)《张伯陇墓志》(乾封〇三五)韵段一:“逸志腾风,松筠比采。闻礼闻诗,永传嘉号。施德忘怀,衔恩敢报。藴牍珪璋,词林雅奥。”“采号报奥”[3]466为入韵字,金恩柱归入“海去声泰同用”例中[2]284。按:“采”当为“操”之误,操,《广韵》两收:一为豪韵七刀切,“操持”;一为号韵七到切,“持也,又志操”。操字平、去两读,有动、名之分,平声为动词,“操持”义;去声为名词,“志操”义。从文句“松筠比操”来看,“操”在句中即为“操守”义,与《广韵》“志操”义相符,故“操”押去声,取号韵音义。“操”字该义项现代仍有保留,如“情操”、“节操”等,但已改读为平声。另外,从字形上看,查《北图》[5]15-39拓片字形作,其右部俗写介于“采”“来”之间,“操”字从构形上分析,《说文·手部》:“操,把持也。从手喿声。”从“喿”之字多俗作“㕖”或“叅”,《干禄字书》:“撡操,上俗下正。”[6]26从“来”为形近之讹,《全唐文补遗》[7]2-215释作“操”,不误。
(5)《靳勖墓志》(仪凤〇一七)韵段三:“武深豹略,文穷鸡牖。百末浮樽,三微落帚。分荣铜墨,定交杵臼。纪厄郑辰,兴灾谢西。”[3]637“牖帚臼西”为入韵字,金恩柱归入“有蟹摄同用”例中[2]263。其中“西”属齐韵,与上声有韵之“牖帚臼”不协,查《北图》[5]16-72拓片作,分明为“酉”字,释作“西”为形近误植,“酉”属有韵,于韵正协,《全唐文补遗》[7]3-444释作“酉”,无误。“郑辰”与“谢酉”同义对文,“郑辰”典出《后汉书·郑玄传》:“五年春,梦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既寤以谶合之,知命当终。有顷,寝疾。”[8]1211“谢酉”语出《晋书·谢安传》:“闻当舆入西州门,自以本志不遂,深自慨失,因怅然谓所亲曰:‘昔桓温在时,吾常惧不全。忽梦乘温舆行十六里,见一白鸡而止。乘温舆者,代其位也。十六里,止今十六年矣。白鸡主酉,今太岁在酉,吾病殆不起乎。’”[9]2076
(6)《侯僧达墓志》(麟德〇四一)韵段四:“野风萧瑟,陇月徘徊。霜浓宿草,烟深夜室。泉扄一閟,千秋讵开。”[3]413“徊室开”为“入”韵字,金恩柱归入“灰咍臻摄同用”例中[2]283。按:“室”属质韵,与平声灰咍韵不协,查《北图》[5]14-139拓片可知“室”为“臺”之误,《全唐文补遗》[7]6-302作“臺”,不误。“臺”属平声咍韵,于韵正协。
(7)《孟孝敏妻陆氏墓志》(神龙〇三二)韵段一:“浩浩洪源兮火为正,芒芒始祖兮宇为姓。美彼秾华兮擅材令,灼若芙蕖兮甫行娉。奉悦就养兮承温清,结缨祗事兮先至性。”[3]1063“正性令娉清性”为入韵字,金恩柱以“清”为平声,归入“劲平声清同用”例中[2]153-154。按:此处“清”当为“凊”之异体字,从“氵”“冫”之字的俗写常混用不分,查《北图》[5]20-32拓片作,原刻亦作“清”字。“凊”字,《广韵》只有劲韵七政切一读,“温凊”,义为凉、冷,此处于音义正合。
二、韵例的失误
利用韵文材料作古音研究时,韵例的辨别是基础性工作,首先要把它的韵例搞清楚,否则不免把韵脚圈错,或是与珍贵韵例失之交臂,或是生造一些特殊韵例。清代学者江永在《古韵标准·例言》中强调:“古有韵之文亦未易读,稍不精细,或韵在上而求诸下,韵在下而求诸上,韵在彼而误叶此;或本分而合之,本合而分之;间或句散文而已为韵,或是韵而反不韵,甚则读破句、据误本、杂乡音,其误不在古人而在我。”[10]2
(1)《郭君妻宋氏墓志》(龙朔〇六六)韵段:“矫矫高胤,峨峨茂族。迹彼曹书,基编汉箓。母义玉亮,妇德金声。冀采芳谇,宗子思宁。奄摧兰桂,俄迁高景。风吟树兮增悲,月临庭兮虚映。”[3]379金恩柱把“声(清)宁(青)景(梗)映(映)”看作一个韵段,归入其“清青上声梗去声映同用”例中[2]149。按:后两韵字“景”、“映”是转韵,与前部不合。此处铭文当分为三个韵段,分别协“族(屋)箓(烛)”“声(清)宁(青)”“景(梗)映(映)”。
(2)《杜君墓志》(天宝〇七七)韵段:“日月晶明兮尚有倾缺,兰蕙芬馥兮能无荣枯。物复兮如斯,人复兮何叹。逝水兮纷注,攀辕兮罔及。”[3]1586金恩柱以“缺(屑)”“枯(模)”相押 [2]341。按:此文非韵。
(3)《郑濆墓志》(咸通一一六)韵段二:“严霜兮霏霏,丹旐兮依依。北邙之颠兮閟清。辉慰二子之罔极,镂贞珉而与归。”[3]2469金恩柱以“閟清”于韵脚不合,将之改为“清閟”,“閟”为去声至韵,押入其它“霏(微)”“依(微)”“归(微)”韵字中[2]467。按:原铭文句读有误,当为“北邙之颠兮閟清辉。慰二子之罔极,镂贞珉而与归。”“辉”为平声微韵,与其它微韵字正协。
(4)《公孙孝迁及妻王氏墓志》(开元四二三)韵段:“肃肃我氏自文王,绍生厥德内含章。沉谋宏略武莅职,令名垂世寿不长。河南洛北兮邙山上,万古森森兮松栢行。”[3]1450金恩柱以“上”为上声养韵,与“王章长行”相押[2]322。按:“上”字非韵字,不入韵。
(5)《孙嗣初妻韦氏墓志》(大中一六一)韵段:“呜呼!窀穸之事,日月有时,龟筮叶吉,权窆于斯。呜戏!明灵幽音蹔闭归,祔之期以俟通岁。”[3]2377金恩柱以“岁”为去声祭韵,押入其它“时(之)”“斯(支)”“归(微)”韵字中 [2]466。按:《唐代墓志汇编》原文标点有误,金恩柱承袭释文标点错误而引起韵字混乱。后句当断句为:“呜戏明灵,幽音蹔闭。归祔之期,以俟通岁。”故后句为“闭(霁)”与“岁(祭)”相押,前句为“时(之)”“斯(支)”相押。
(6)《桓归秦墓志》(开元一一九)韵段一:“硕人其颀,曷以畀之。君子不器,郡以莅之。”[3]1236-1237金恩柱以“颀”为首句入韵,与“畀(至)”“莅(至)”去声至韵相押[2]362。按:本句“颀”不入韵。因其后句“海沂之康,实頼无疆。淮楚之式,终然允臧。先人后己,鸿飞遵沚。居宠履危,鸡鸣不已。退耕无戚,进德罔喜。书不云乎,易之有矣。且执匪并,修身贱名。天地一指,金石独情。座袭侯伯,门傅簪缨。终日无事,游心太清。良人猒猒,德音秩秩。时哉不与,命也何疾。奄去书台,长归泉室。庶馨香兮不泯,等天地兮终毕。”转韵首句皆未入韵。
三、韵字的异读
唐代诗文中韵字在声调方面存在一字异读现象,这些异读韵字具有两读甚至三读而意义或同或异,给研究者判断韵字音义造成很大的麻烦。对于这些异读韵字,不少研究者往往依据其后代通行的读音,而忽略了当时还有的其它音读,从而产生不好结果。例如:
(1)《段君妻张女羡墓志》(贞观〇〇六)韵段五:“柴容既毁,参命亦伤。岵山徒陟,寥草空望。玄英日短,黄扄夜长。垄风萧瑟,松槚凄凉。”[3]13协“伤望长凉”,金恩柱以“望”为去声漾韵,与“伤长凉”平声阳韵字相押,归入“阳去声漾同用”例中[2]166。按:“望”字,《广韵》两收,一为阳韵武方切,“看望”;一为漾韵巫放切,“看望”。“望”字平去义同,今只读去声。此处“望”当取平声音,与其它阳韵字相协。
(2)《崔君妻李氏墓志》(开元〇二七)协“□昌□芳光良□纲章锵洋张房姜彰觞场肓凉裳堂藏苍阳傍香行伤芳茫浪”[3]1171,“浪”字押入平声阳唐韵,铭文作:“痛九泉兮窅茫茫,悲万古兮涕浪浪。”金恩柱以“浪”为去声宕韵,归入其“阳唐去声宕韵同用”例中[2]322。按:“浪”字,《广韵》有平声唐韵、去声宕韵两读。平声鲁当切义为“沧浪,水名”,去声来宕切义为“波浪、谑浪、游浪”等义,大致有名、动之别。无论平去,用《广韵》所载诸义来解释原文“悲万古兮涕浪浪”均不合适。《集韵》平声唐韵卢当切“浪”字“沧浪,水名”下增“浪浪,流皃”一义,“浪浪”语出《离骚》“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王逸章句:“浪浪,流貌。”王注即为《集韵》之所本。故此处“浪”当取《集韵》平声唐韵下之新增音义。
(3)《李智墓志》(麟德〇三五)韵段:“远齐风彩,秋菊春兰。耀华无几,芝焚蕙歎。空赡修陇,皃悴情栾。玄堂下肃,松槚上干。”[3]419协“兰歎栾干”,金恩柱以“歎”为去声翰韵,与其它寒桓韵字相押,归入“寒桓去声翰同用”例中[2]202。按:“歎”字,异体又作“嘆”,《广韵》两收,寒韵他干切,“嘆,长息。与歎同。”又翰韵他旦切,“歎,歎息。嘆,上同。”《集韵》寒韵他干切,“歎嘆,太息也。或从口。”又换韵他案切,“歎�,《說文》吟也。籀不省。通作叹。”“歎”字平去义同,此处取其平声音,与其它寒桓韵字相押。
(4)《柏虔玉及妻李氏墓志》(开元三〇九)韵段:“北邙山兮墓攒攒,松栢吟风兮日夜寒。哀哀孝子兮捧悬棺,万岁千年兮丘垄残。”[3]1371协“攒寒棺残”,金恩柱以“攒”为上声缓韵,押入其它平声寒桓韵中[2]338。按:“攒”字,《广韵》有去声两读,翰韵则旰切,“讼也”;换韵在玩切,“聚也”。《集韵》四收,桓韵祖官切,“治择也”;缓韵子罕切,“折也”;换韵则旰切,“聚也”;又换韵徂畔切,“聚也”“穿也”。《中原音韵》只收于桓欢韵平声阳,这种改变反映了宋元以前的平去二读,宋元以后平声一读逐渐占主导的演变。此处当取平声音,与其它寒桓韵字相押。
(5)《敬昭道墓志》(开元二二二)韵段三协“漫寒澜欢棺”[3]1311,“漫”字与其它平声寒桓韵相押,铭文作:“东岱悠悠兮路漫漫,北原弥迤兮郊丘寒。”金恩柱以“漫”为去声换韵,归入“换平声寒桓同用”例中[2]339。按:“漫”字,《广韵》只有换韵莫半切一读,义为“大水”。《集韵》桓韵谟官切,“水广大皃”;又换韵莫半切,“水败物也。一曰大水皃。一曰徧也。”可知漫字有平去两读,今只读去声。此处取平声音,与其它寒桓韵字相押。
(6)《崔佑甫墓志》(建中〇〇四)协“涯华多颇嘉咊歌何那阿”[3]1824,“那”字与其它平声佳戈歌韵相押,铭文为:“宠赠斯崇,哀荣则那。”[3]1824金恩柱以“那”字为去声箇韵,归入其“麻蟹摄果摄同用”例中[2]427。按:“那”字,《广韵》有平声歌韵、去声个韵两读,平声诺何切为“何也,都也,于也,尽也,多也。”等义,去声奴个切,为语助词。铭文“哀荣则那”之“那”出自《诗经·小雅·桑扈》:“不戢不难,受福不那。”毛传:“那,多也;不多,多也。”故此处“那”当取《广韵》平声歌韵音义。
(7)《戚高墓志》(中和〇〇八)韵段一:“蕣之华,蜉之蝣。石之火,水之沤。四之质,难久留。”[3]2512协“蝣沤留”,金恩柱以“沤”为去声,与其它平声侯韵字相押[2]474。按:“沤”字,《广韵》有平声侯韵、去声候韵两音。平声乌侯切义为“浮沤”,去声乌候切义为“久渍也”。“沤”字平去两读,有名、动之别,平声为名词,去声为动词。从文句“石之火,水之沤”看,“沤”在句中即为“水中浮泡”义,与《广韵》“浮沤”义相符,故“沤”押平声,取侯韵音义。
(8)《郑恕己墓志》(大中一二一)韵段一:“一去冥冥长夜台,扄门一闭更无开。两剑双兮一时殁,孤子哭兮泪漼漼。”[3]2346协“台开漼”[2]480。按:“漼”《广韵》只有贿韵七罪切一读,义为“水深皃”。《集韵》增灰韵昨回切,“漼溰,雪霜积聚皃。”此处“漼”当取平声灰韵音,“漼”字与其它“摧哀皑苔埃”韵字相押。《文选·吊魏武帝文》:“执姬女以嚬瘁,指季豹而漼焉。”李善注:“漼,泣涕垂貌。”唐孟郊《秋怀》诗:“夫子失古泪,当时落漼漼。”
(9)《孙君妻张氏墓志》(大中〇四二):协“蕤仪嬉比遗时期龟差宜兹”,“比”押入平声支脂之韵,铭文为:“载吉其梦兮举宗同嬉,倐跌姜迹兮与孟为比。”[3]2281金恩柱误以“比”为上声旨韵[2]466。其实“比”字,《广韵》脂韵有疏夷切一读,义为“和也”“并也”。此处取平声音,支脂之合韵。
(10)《王君妻张惠墓志》(显庆〇三三)韵段三:“兰菊实摧,朝光黯耀。珠碎夕晖,壁沉夜照。去此华京,祔兹危嶠。汉月空霏,松风独摇。”[3]250协“耀照嶠摇”,金恩柱以“嶠”“摇”为平声,与去声笑韵相押[2]295。按:“嶠”字 ,《广韵》笑韵渠庙切,“山道。又山锐而高。又音乔。”平声宵韵无“嶠”字,但宵韵渠娇切下收有“㠐”字,“㠐,亦作峤,山锐而高。”“摇”字,《广韵》宵韵余昭切,“动也,作也。”又笑韵弋照切,“摇动”。“嶠”“摇”平去义同,此处当取去声音,与去声效相协。
(11)《慕容氏墓志》(贞观〇四七)韵段三:“郁郁佳城,萧萧杨吹。索盖空□,白驹徒萃。望旃增悲,幽坟潸泪。一疾泉门,万龄幽邃。”[3]39协“吹萃泪邃”,金恩柱以“吹”为平声,押入去声至韵中[2]242。按:“吹”字,《广韵》两读,支韵昌垂切,“吹嘘”;又寘韵尺伪切,“鼓吹也”。本义为撮口出气,引申为吹嘘,风吹。“吹”字石刻铭文用韵表现为平去义同,此处“吹”当取去声音,与其它至韵字相押。
(12)《杨敏墓志》(贞观〇〇五)韵段五:“伐叛芒洛,粮漕攸司。千鲈涌浪,万庾盈坻。七旬苗格,六合邕熙。赏勤举善,光□赞治。政成朞月,来晚去思。”[3]12协“司坻熙治思”,金恩柱以“治”为去声,与其它平声脂之韵相押[2]243。按:“治”字,《广韵》三收,之韵直之切,“水名,理也”;至韵直利切,“理也”;志韵直吏切,“理也”。“治”平去义同,今只读去声。出处“治”当取平声音义,与其它脂之韵字相押。
(13)《王玉儿墓志》(贞观〇五三)韵段:“孝息哀深,顺孙悲恸。曩日欢迎,兹晨啼送。薤露凄切,亲知伤痛。三光既阻,九泉希从。”[3]43协“恸送痛从”,金恩柱以“从”为平声,与其它送韵字相押[2]181。按:“从”字,《广韵》三读:锺韵“疾容切”,“就也。又姓。”又锺韵“七恭切”,“从容”;又用韵“疾用切”,“随行也。”此处当取去声音义,正与其它“送”韻字相押。
(14)《于贲墓志》(景龙〇一四)韵段四:“煞敌为果,智果为毅。勇冠远图,才宏壮气。方将万里,坐通荣贵。谁期九原,行当凄欷。”[3]1088协“毅气贵欷”,金恩柱以“欷”为平声,与其它未韵字相押[2]256。按:“欷”字,《广韵》两收,微韵香衣切,“歔也”;未韵许旣切,“歔欷”。“欷”字平去义同,今只读平声。此处“欷”当取去声音,与其它未韵字相押。
(15)《马怀素墓志》(开元〇七四)韵段一:“益佐理水,功施生人。羡于马服,守赵却秦。东京戚贵,南郡儒珍。德先惟永,弈弈振振。”[3]1206协“人秦珍振”,金恩柱以“振”为去声震韵,与其它平声真韵相押[2]347。按:“振”字,《广韵》两收,真韵职邻切,无释义;震韵章刃切,“奋也,裂也,举也,整也,救也。”《集韵》真韵之人切,义为“振振,盛也,奋也,厚也。”“振振”一词语出《诗经·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毛传:“仁厚也。”马瑞辰通释:“振振,谓众盛也。”《经典释文》:“振,音真。”文句“弈弈振振”与《集韵》平声“真”韵音义相符。
(16)《段贞墓志》(开元四〇六)韵段:“才□洪腾,功名么麽。时不与兮行果。父兮頋我,母兮育我。欲报德兮无可。掩玄泉兮松栢烟生,哀哀孝子兮泪墜。”[3]1436金恩柱以“么”戈韵,与其它上声果哿韵相押[2]382。按:“墜”字不入韵,或为“堕”之误。“麽”,或作“麼”,《广韵》果韵亡果切,“幺麼,细小。”《集韵》支韵忙皮切、戈韵眉波切、果韵母果切三切,皆为细小义,其中忙皮切为“糜”的异体字。此处当取上声音读,与其它果哿韵字相押。
(17)《慕容君妻张顺墓志》(圣历〇三五)韵段四:“能循法度,尤工组絍。名教成质,孝友因心。寝息班诫,左右张葴。”[3]953协“絍心葴”,金恩柱以“絍”为去声沁韵,与其它侵韵字相押[2]307。按:“絍”字,《广韵》两收,侵韵如林切,“织任,亦作䋕。”沁韵汝鸩切,“识纳,亦作纴、䋕。”“纴”字平去义同,皆为“纺织”义,今只读去声。此处“絍”去平声音,与其它侵韵字相押。
(18)《司马道墓志》(仪凤〇二三)韵段三:“积善无征,孤贞有谅。梦楹忽兆,藏舟河壮。一罢琴书,永遗髙尚。松竹结耸,山阿空防。”[3]641协“谅壮尚防”,金恩柱以“防”为平声,与其它去声漾韵字相押[2]170。按:“防”字,《廣韵》两收,阳韵符方切,“防御也,堤防也”;漾韵符况切,“守御也。”“防”字平去义同,今只读平声。此处“防”当取去声音,与其它漾韵字相协。
(19)《李爽及妻郑氏墓志》(总章〇二〇)韵段六:“政宣明允,时推公望。纡绂礼闱,延裾武帐。抑扬师表,云为宗匠。日坠乌飞,空摧鹏扬。”[3]495协“望帐匠扬”,金恩柱以“扬”为平声,押入其它去声漾韵字中[2]170。按:“扬”字,《广韵》两收,阳韵与章切,“风所飞扬”;漾韵余亮切“风飞”。“扬”字平去义同,今只读平声。此处“扬”当取去声音,与其它漾韵字相协。
(20)《广惠塔铭》(大中一五〇)韵段一:“四流易染,万类难化。世同惊飙,色如奔马。非习调御,孰明般若。非习能仁,宁有喜舍。”[3]2368协“化马若舍”,金恩柱以“若”为入声药韵[2]486。按:“若”字,《广韵》三读,麻韵人賖切,“蜀地名”;马韵人者切,“干草,般若,复姓”;药韵而灼切,“如也,顺也,汝也,辝也,杜若,姓氏”。文句“孰明般若”与《广韵》上声音义相符合,故此处“若”取上声音义。
(21)《孔君及妻王氏墓志》(大顺〇〇二)韵段:“府君行坚,立性难□。为情昊澣,语无宿言。济人拔苦,慈善心宽。轜车启路,坟座髙原。闾里伤叹,朋友追攀。骨肉相送,六亲哀怨。孤坟寂寂,悲风落然。一往归于蒿里,永别万岁千年。”[3]2323协“坚□言宽原攀怨然年”,金恩柱以“怨”为去声,与其它桓删元仙韵相押[2]451。按:“怨”字,《广韵》元韵于袁切,“怨雠”;又愿韵于愿切,“恨也,《说文》恚也。”《集韵》收平去两读,分别注为“仇也,恚也”、“恚也”。怨字平去义同,今只读去声。此处当取平声音。
(22)《张椅墓志》(天宝一五五):“平原坦兮神与穴,灵龟告余祚来裔。入声阳台真人示之决,万叶繁昌期不絶。”[3]1640协“穴裔决绝”,金恩柱以“裔”为去声祭韵,归入“薛屑蟹摄同用”例中[2]342。按:“裔”字原碑文下有自注音作(入声),金恩柱失察,故此处当取入声音。
四、其它
另外,还有些韵文中异调相押现象的产生,是由于研究者犯了释文的讹误、韵例的误判和韵字的异读中的两种或三种错误而导致的。如:
(1)《苗蕃妻张氏墓志》(会昌〇〇三)协“云泉人贤宣温仁顽延天翰�存”[3]2212,金恩柱以“翰”为去声,与其它平声字相押,同时割裂韵段,以“云泉人贤宣温仁”“顽延天翰�存”为两个韵段[2]451、459,“�”《唐代墓志汇编》误作“溅”,金恩柱沿误。按:“翰”字,《广韵》两读:寒韵胡安切,“天鸡羽,有五色。”又翰韵侯旰切,“鸟羽也。高飞也。亦词翰。”翰字平去义同,今只读去声。铭文为:“扬休阐淑兮,沥血濡翰。”此处当取平声音,与其它平声字相押。
(2)《王豫墓志》(神功〇〇七)韵段一:“玉惟温润,珠有明洁。允矣吾甥,矫然世絶。艺摭龙颔,才探虎穴。雅量堂堂,贞规烈烈。小年擢秀,大成萎哲。急景霜凋,驰波电阅。邓林全瘣,干将中折。乘马连嘶,涂车委辙。悯附罗于松径,悲束楚于岩屺。孤兽咆而荒陇寒,扬鸟思而穷泉咽。”[3]918入韵字应为“洁絶穴烈哲阅折辙岊咽”,韵字属薛屑同用例,但金恩柱以“屺”为上声止韵,“咽”为去声霰韵,归入其“止山摄同用”例中[2]252,把“洁絶穴烈哲阅折辙”归入“薛屑同用例”中[2]212。
按:“屺”当为“岊”之俗字。查《北图》[5]18-116拓片作,为“�”之俗字,《说文·山部》:“�,陬隅,高山之节。从山从卪。”《广韵·屑韵》:“,高山皃。”《龙龛手镜·山部》:“�,岊的俗字。”“�,同�。”《正字通·山部》:“�,同岊。《沂原》作�,《六书故》作�。”此字小篆作,“岊”字构件“巴”为“卪”的俗写,正字当为字。“屺”因字形相近,典籍中常常混同,如《集韵·止韵》:“屺,亦书作�。”楷化字卪(卩)、巴、己、已、巳、㔾等形,区别性降低多混用,可参见《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11]危、色、邑、芭、芑、圮、犯、范等字形结构。又,《樊玄纪及妻范氏墓志》(咸亨〇一四)[3]518协“子芭里址已”,“芭”当为“芑”之误。《孙义普墓志》(文明〇〇一)[3]715韵段三协“理耻里泛”,“泛”当“汜”之误。以上诸例,可资比堪。
虽然诗文的押韵研究是音韵学研究最为基础的工作,但仍然需要仔细地研读相关文献。历代出土石刻铭文材料,绝大部分都有拓本传世,对于这部分研究者应以图版拓片为底本,认真做好文字释读和校勘工作。尽力避免因释文的讹误、韵例的误判和韵字的异读等造成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些可能涉及区域方言特征的异调相押现象,研究者需持更审慎的态度。
注 释:
[1] 李荣:《音韵存稿》,商务印书馆,1982年。
[2] 金恩柱:《唐代墓志铭用韵研究》,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
[3] 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4] 刘本才:《<唐代墓志汇编>铭文校点献疑》,《宁夏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5] 北京图书馆金石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6] (唐)颜元孙:《干禄字书》,商务印书馆,1936年。
[7] 吴刚:《全唐文补遗》,三秦出版社,1994-2007年。
[8] (南朝)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9] (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10] (清)江永:《古韵标准》,中华书局,1982年。
[11] 臧克和:《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