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茶港”

2019-09-10 07:22赵平李雪燕
三峡论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价值

赵平 李雪燕

摘  要:历史街区和传统民居是地域特色文化的突出体现,折射着地方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宜都作為万里茶道宜红茶运输的转运节点,由“宜都茶港”将宜红古茶道和长江水道相连接,其“茶港”民居建筑在宜红古茶道文化线路中极具价值。以万里茶道申遗为契机,进一步做好“宜都茶港”桥河街等商铺民居建筑保护利用,促使宜红茶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和地方旅游共同发展。

关键词:宜都茶港;文化线路;价值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9)03-0005-05

宜都陆城位于长江、清江、渔洋河三江交汇之处,素有“鄂西咽喉”、“三峡门户”之称。 陆城为三国时期东吴陆逊所筑土城,至明代成化四年(1468)知县许梦熊进行维修,“易土城以砖石,周伍百余丈,高二丈有奇,置楼橹十二座”[1]76,有东、南、西、北、合江门五个城门。同治年间《宜都县志》[1]17卷一《县总铺图中》明确标示了陆城清江边的街道布局:图中南北方向标示了六条街道,即:水府庙巷、燕子岩巷、新街(邻苏巷)、桥河街、半边街、向家巷。这张图完整呈现了当时陆城清江边街道的布局和繁荣情况。宜都茶港即包含上述各条街道,它东西(沿清江)长680米,是陆城最繁华的商业核心区,也被称之为“宜都茶港”。在这些街道中,桥河街、邻苏街保存的历史遗存最为完整,环境风貌最为突出,是宜都城市之根。

建筑是支撑其商业贸易的物质条件,研究以桥河街为代表的宜都茶港民居建筑特色及其价值,对于保护传承该区建筑文化,探讨宜红文化交流融合和宜红茶在此集散转运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桥河街民居、商铺建筑的功能及特点

桥河街东连半边街[1]26-27,西邻邻苏巷,南接西正街,北接桥河码头,位于老城区北部,南北走向,全长约150米,巷宽2.2-6米宽窄不等,地面为明代青石板巷道,街口北临清江,南至西正街,东至半边街西城门,西靠邻苏巷街区,从空中俯瞰,该街区平面走向与清江呈T字型结构,街区巷口直通桥河码头;而由北向南观察,整个桥河街区为V型地形,巷内高低差约28米,巷道地面处于街区最低处,巷道两边建筑随地势逐步升高,最高处为西正街和邻苏巷地平面。桥河巷清代至民国老建筑保存较多,据调查统计,该街区现有房屋门牌号47个,其中老民居35栋,已命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历史建筑的共7处,这些老建筑在清代至民国大多为老字号商铺建筑,除个别房屋保存较好外,多数亟待维修保护。

由于桥河街地面高程较低,在宜都茶港各条街道中,它与清江各码头水面高程相差最小[2],冬季枯水季节其高差仅25米,是陆城各街巷中与码头落差最小的街巷,货物上下船舶十分方便,经济便捷的渔洋河、清江水运及突出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鄂西等地货物在宜都集散的最佳地点。清代至民国时期,特别是清中期以后,宜红茶对外贸易兴起,吸引了大批各地客商在此投资,他们在这里建房置业,进行各种商业贸易,由此形成了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的繁华街区。

一个地方的建筑文化是该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的直接反映,建造者在满足其建筑功能的前提下注重房屋的外观风貌是其文化心理的必然选择。同峡江地区建筑一样,桥河街区的建造者在此寸土寸金的地方为适应地形特点,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智慧,在建筑选址、房屋平面、立面布局上充分利用地形的特点灵活构建,形成了经济适用的民居商铺。

因此,宜都作为万里茶道宜红古茶道集散转运的重要节点城市,其“茶港”商铺民居是地域文化的突出体现,具有峡江民居的建筑特点。由于其位于从鄂西山区到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又是宜红古茶道沿线土汉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区域,在功能上,它以服务于宜红茶的集散和转运功能为终极目的,所以在宜红古茶道文化线路中具有将鄂西山区的宜红古茶道与宜都茶港、长江水道至武汉等城市连接起来的功能,在宜红古茶道文化线路中极具价值。最有代表性的是“鼎泰恒”山杂茶叶商行、杨守敬故居、“大信花行”三栋建筑。

1.“鼎泰恒商行”

“鼎泰恒”山杂茶叶商行位于街巷西南部,晚清建筑,大门临街道西侧,后门位于坡顶,前后门中心点高程高差约6.34米。穿斗抬梁混合式木结构建筑,房屋面宽21.9米,前后三重,进深约22米,房屋建筑随坡就势布局,面积约482平方米。

“鼎泰恒”商行之结构充分体现了峡江建筑随坡就势、木作方式不断变化的特点,其基本原则就是在确保生产、经营、生活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适应这一地区的环境风貌。其为穿斗抬梁式大木架,外墙为薄砖灌斗风火墙,屋面小青瓦,中厅木板外壁饰当地民俗风情雕饰。

2.“杨守敬故居”

杨守敬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桥河街西北部,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砖木结构建筑,面宽10米,进深27米,GPS大门前定位:北纬30.3960,东经111.4477,占地55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布局,前后二重房屋,前一栋一层,后一栋二层,二重房屋之间为天井,大门面对清江,房屋周围为五花烽火山墙,大门前中心最低处与后门中心最高处高差1.5米。

杨守敬故居系砖木结构建筑,按功能划分,第一重中为客厅,两边厢房为住房;第二重按杨守敬《邻苏老人自述年谱》记载是其“飞清阁”藏书楼兼卧室。故居木作是典型穿斗结构,为确保安全稳固,房主人又在房屋周边外墙砌筑风火砖墙一周。其砖作为薄砖灌斗墙;瓦作为清灰小布瓦;门、窗均饰以反映本地民居特点的几何文,且在木构件表面装饰生漆。整个建筑以徽派建筑风格为基调,又结合了本地峡江建筑的特点,在个别地方灵活变化,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庄重典雅。

3.“大信花行”

“大信花行”位于桥河巷37号,民国时期为宜都商会副会长李靖如旧宅,今为其孙李崇正所有。建于清道光初年,穿斗抬梁混合式建筑,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布局,房屋前后连接桥河巷与邻苏巷,均为经营门面,中为客厅过道,两侧为厢房仓库,相邻房屋用封火砖墙相隔,初建时有四重建筑三个天井,抗战时期在日寇炮击时炸毁第四重房屋,今存前后三重建筑二个天井,面积约370平方米。房屋面宽9.2米,进深37.2米,建筑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地势由桥河街大门处向屋后邻苏巷后门逐步升高,大门前中心点与后门处中心点之高差约2.7米(参见《大信花行平剖面示意图》)。清至民国,“大信花行”主要经营棉花、山杂茶叶等商品。临桥河街道一重为大门门市,第二重为仓储加工用房,第三重为居住生活区,该建筑是清末民初山杂茶叶和棉花集散加工销售地,是陆城保存较完整的民居代表性历史建筑之一。

二、“宜都茶港”商铺民居在万里茶道文化线路中的价值

第一,从文物学的角度考量,桥河街等宜都茶港民居商铺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它见证了清代民国以后宜红茶在宜都的兴衰,是万里茶道宜红古茶道文化线路不可替代的实物例证。

桥河街的民居风貌从三国时期走来,历经时代风雨,携带着历史的印痕,延续至明清,它的建筑结构、建造工艺、门窗装饰、民俗绘画等无不展现着当地的经济文化和建筑水平,投映着宜红古茶道沿线土汉民族文化交融的现实,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研究清代民国建筑文化珍贵的资料。桥河巷等民居建筑内居住的人群中,有部分是由周边地区宜红茶贸易运输沿线的居民迁居而来;这里的原住民也在贸易、人流的集散过程中受到沿线文化的影响,传承至今“宜都故事”、“土家跳丧舞”、“青林寺谜语”等都深刻地体现了宜红古茶道沿线文化的交融。

宜都地处长江、清江、渔洋河三江汇流处,地理位置特殊,历史上“宜都茶港”就是鄂西武陵山区进入长江江汉平原的必经之地,从鄂西外运的宜红茶等山货以及从江汉平原进入鄂西腹地的外来生活必须品均集聚于此,因此成为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地和经济文化交融的大本营。

《五峰县志》记载:“民国初年,有宫、张、吴、郑、蔡、李姓数十家商贩在此(指渔洋关)经商。宫福太、源泰茶号常年来往于武汉、上海、广州,从事茶叶运销和百杂货批零。1921年洋货上市,鹤峰、来凤、松滋、长阳、宜都和湖南石门、桑植、龙山等地客商来渔洋关倒运。”“19 世纪开始,湖北鹤峰、宣恩、恩施、长阳和湖南石门等地毛红茶通过古茶道,源源不断地运到渔洋关集散、精制、包装,然后通过渔洋河水路经宜都运至汉口,出口到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因而古茶道也成为湘鄂西茶区连接中蒙俄万里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3]364因此,以桥河街为代表的宜都茶港为适应宜红茶生产集散转运的需要,各种商铺建设数量增长如雨后春笋般,店铺林立顾客如云。从事茶叶贸易的基础建设及门市从收购、生产加工到贸易销售、生产生活样样俱全。据统计,这里尚存与宜红茶有关的文物历史建筑30余栋,且功能各异,大小不一,主要集中在现存历史街区内,是研究历史民居建筑风貌的重要资料。直至今日,当地老人闲来话谈,仍然津津乐道着“小汉口”一说,不忘以桥河街为代表的“宜都茶港”曾有过的美誉。街区内现保留的用于茶叶存放的仓库和经營加工售卖茶叶的茶庄茶馆,都印证了宜都陆城曾经作为万里茶道宜红文化线路上最重要的茶叶集散地和转运码头的繁华,这些仓库建筑和历史街区遗产,弥补了“宜红古茶道”乃至“万里茶道”宜红茶原产地茶叶最初集散地物证的不足。

桥河街及其相连接的码头随着宜红茶的兴起由宜红茶的“集散转运码头”而转变为“宜都茶港商铺码头”,其物质和非物质遗存的信息丰富了宜红文化的历史。

第二,桥河街等宜都茶港商铺码头是连接鄂西宜红古茶道、宜都红茶厂和长江大通道至武汉东方茶港的枢纽桥梁。

据英籍宜昌海关总税务司李约瑟《宜昌十年报告》(1882-1891)记载:“宜昌土特产出口很少,施南府种植一定量的茶叶,茶叶从那里运到汉口。”“清末民初时期,宜都一直是宜红茶的转运中心……从渔洋关到宜都的运茶路线一是陆上运输,即从渔洋关出发经聂家河到陆城的长江边;二是水上运输,运茶的木船从渔洋关码头出发,直接到达陆城,然后再由大船转运汉口,最多的时候,从宜都转运的红茶每年在10万担以上。”[4]381950年,为了方便茶叶运输,中国茶叶公司在宜都成立了宜红茶转运处,1951年,中国茶叶公司考虑到宜都地处长江边,宜红茶的外销以苏联为主,宜都历史上就是宜红茶的集散转运中心等原因,在宜都茶港选址,筹建宜都红茶厂。当年5月1日,宜都茶厂正式投产,至年底加工茶叶1万余担[5]19。因此,宜都红茶厂是历史上五峰宜都两地宜红茶生产的延续,也是宜红茶生产的又一个高峰。宜都红茶厂集中加工鄂西南、湘西北产茶区的毛红茶,精制宜红茶主要出口前苏联及东欧。尤为可贵的是,宜都红茶厂工人于上世纪50年代为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红茶产量自主研制的茶叶加工设备,至今保留完好,是国内罕见的活态工业遗产,弥补了万里茶道宜红古茶道制茶设备缺少实物见证的缺憾。

因此,以桥河街为代表的宜都茶港民居商铺建筑分别从文物价值、实物例证和生产转运三个方面将以五峰为代表的鄂西山地与宜都茶港、宜都茶厂串联成“产地-加工-销售-运输”线路,具有不可替代的枢纽价值,是宜红古茶道上重要的遗存点。

三、桥河街等宜都茶港民居商铺活化利用思考

以宜都茶港为代表的民居商铺建筑和历史街区,是宜红古茶道上独特的风景和不可替代的重要节点。历史街区和传统民居是区域文化的突出反映,如何保护这些民居商铺建筑和历史街区,保存传统特色并活化地域文化,对地方历史遗存保护和文化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做好以桥河巷为代表的“宜都茶港”等历史街区及其建筑的保护利用规划迫在眉睫

人类的居住方式历来与自然及城市发展联系紧密,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为满足人们现代化生活需要,传统民居不断被改造直至被现代化建筑取代是不可避免的。宜都茶港历史建筑的保护,在总体上,要将其纳入整个宜红古茶道系统进行规划考量,从保护现有街区建筑传统风貌、建筑本体、建筑环境入手实施整体规划保护,对不同街道、建筑按原有功能进行分工,明确不同民居商铺的功能作用,对于原有的一些历史地域性的特色标识尽量保留,最大限度保持建筑整体风貌,恢复原街区历史格局,打造“宜都茶港”茶文化商业步行街。在具体操作上,一是从茶道、茶港(民居商铺及街道)码头和宜都红茶厂三方面综合规划,确定主次目标对象,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按“修旧如旧”原则,对桥河街“宜都茶港”街道及其民居商铺建筑进行修复整理,恢复这些民居商铺、街道码头的原有功能和风格特色。二是尽量维护原住居民的稳定性,以保证其族群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历史街区大多承担居住职能,传统民居的保护修复必须建立在保证人们正常生活的前提下。需因地制宜,并充分利用其现存丰富的文化资源,使保护与发展并重,尽可能完整收集整理片区原住居民现存具有地域特色的故事、谜语、茶文化、婚丧活动等非物质文化资料,引导其活态传承,使之活化利用,以服务于当代社会。因此需要开展居民参与度调查,听取当地居民意见和要求,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提高居民保护认识,同心协力和谐发展。

2.结合街道民居规划修复等工作,确定一批特色建筑进行重点保护

可对目前已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杨守敬故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鼎泰恒山杂茶叶商行”、市级历史建筑“大信花行”等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进行重点维修,立足于高标准、高起点、高品质,活化宜红茶文化及其产业。一是对“宜都茶港”街区实施全面风格改造,确定部分建筑修复后恢复其原有功能,实施活化展示;二是对正在实施的宜红产业园、宜红茶博物馆项目予以重点打造,建设宜红茶古茶园展示区、宜红文化雕塑园,茶文化研学中心,宜都茶港模型展示区。在茶博馆内陈列宜红茶文化展品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茶历史、茶道、茶故事、茶艺等活态茶文化遗产;充分利用现存历史遗存,确定展览特色主题,开发宜红文化旅游产品,重点展示宜都茶厂1951年的老生产线及其设备,设立宜红茶生产互动区,在工作人员引导下演示宜红茶的生产过程,吸引观众参与宜红茶的采摘、生产,使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既学习了宜红茶的历史文化,又享受了旅游参观的快乐,提高观众参观的兴趣,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造经济效益協调并进。同时,规划宜红文化整体博览活化利用工作,做好游览景点、线路、项目和相关服务设施,配套市内现存较完整的骡马古道、宜都万亩茶道走廊等路段修复和风景区建设,文旅结合,采取整体规划、区别开发、和谐发展的保护措施,以万里茶道申遗为契机,充分挖掘宜红茶历史文化资源,体现地区文化特色,与城市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明确文化旅游保护开发的特色与主题。同时结合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与环境整治相融合,共同推进文化、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结语

宜都是“宜红古茶道”上重要的转运节点,而宜都桥河老街区又是“宜红古茶道”上极为稀见的保护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对桥河老街区的保护和利用不仅对“宜红古茶道”参与“万里茶道”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历史上宜都在鄂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影响力的体现。桥河老街区将为宜都茶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注 释:

[1] 宜都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整理:《宜都县志》(同治版),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

[2] 2018年11月20日枯水季节桥河街北端最低点高程41.9米,清江水面高程16.9米,两者高差25米。

[3] 马先立:《略论石门在万里茶道中的地位与作用》,《线路与文化——“宜红古茶道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论文集”(鹤峰县)》,2017年。

[4] 叶厚全:《对宜都“宜红茶”转运中心的初步认识》,《线路与文化——“宜红古茶道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论文集”(宜都)》,2018年。

[5] 翁寿楠:《宜都成为宜红茶最大收购加工出口基地的探讨》,《线路与文化——“宜红古茶道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论文集”(宜都)》,2018年。

猜你喜欢
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一块石头的价值
六步提升自我
小黑羊的价值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高估50名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高估50名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