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树鹏
天津是一座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在中国近代舞台上有过精彩的表现。位于天津市河北区的问津书院,则是一家民办文化传播机构,六年来其影响已超出天津,直接辐射到京津冀及其他更远的省份。“问津”这个有明显天津文化标志的称谓,以“乡土阅读”理念的实践推广为中心,用“乡土情怀”紧紧抓住各界学人和社区居民,并将他们高度凝聚集在一起,开展多种类型的地域文化传播活动,为天津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探究和建设起到了独特作用。
顺应时代发展的“乡土阅读”理念
文化机构自然要做文化事业。问津书院成立之初,就把天津文献整理和文化挖掘作为重中之重,同时自觉地将书吧建设、讲座普及和阅读推广等作为活动和运行的有机环节,打造出强大的“问津”系列文化品牌。据统计,仅公开出版的《问津文库》就已面世85种,包含“天津记忆”“三津谭往”“九河寻真”“通俗文学研究辑刊”“津沽文化研究辑刊”“津沽名家诗文丛刊”“津沽笔记史料丛刊”“名人与天津”以及“随艺生活”“汛海文丛”等十个子系列丛书。问津书院策划的这套大型天津历史文化丛书的编纂和出版,使天津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民间学人,自觉地形成一个知识结构完善、专业种类齐全、研究领域多样、观察视角丰富的研究队伍。60多期的“问津讲坛”广受市民欢迎,连续六届的“问津学术年会”已成为天津学人期待的学术盛宴。书院编印的《问津》《开卷》《品报》《参差》等文献资料,影响更是及于全国知识界。
党的十六大提出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中央多个部门为贯彻这项决议推出全民阅读举措。在党的十八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更将推进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精神上升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面。问津书院通过编印系列文献、开展知识讲座、推广全民阅读,为天津的学习型社会、书香社会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2018年4月被评选为“全民阅读优秀推广机构”。
问津书院的学者队伍中,有许多是活跃在社会上的文化人士,他们自觉地利用问津书院平台,将全民阅读活动纳入整个社会的发展需求,搞得特色独具,既深入又扎实。问津书院理事长王振良,利用人们的乡土情结,通过每月举行的问津讲坛,普及弘扬天津乡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提升,提出“乡土阅读”理念,用来指导书院的各项活动。尤其独特的是,问津书院通过聘请民间学人担任研究员,利用“外脑”深入开掘各个社区文化,推进社区阅读由点到面,使越来越多的受众产生了真正的文化自信,也使“乡土阅读”理念在天津日益深入人心。
以“乡土阅读”引导听众阅读兴趣
身为天津市表彰的学习型先进个人,由于长期从事天津历史文化研究,我深深感到乡情的魅力。最近几年,我在天津范围内举办了数十场以指导阅读为目的的讲座,地点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机关、企业、军营以及大中小学校等。每次走上讲台从事讲座活动,我总是根据受众来源的范围大小,引入相应层级的乡土文献,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也使“乡土阅读”理念得到普及。
在天津图书馆讲述《沽文化的环境思考》时,我没有直接宣传环境保护的意义,而是引用多首关于天津风物的诗作,让听众在朗读和画面中感知旧时天津的多水生态环境,直接点画出西沽、小关、杨柳青、海光寺、紫竹林等地的早期优美风光。讲到津门八景之一“西淀渔歌”时,我首先吟咏描摹此景的诗作——“弥漫野水集渔舟,网得锦鳞发棹讴。斜日微风吹过岸,一声声出白蘋洲。”之后才结合老地图与现今地名、景观加以比较,让听众明析地感知到诗中的西淀,也就是原大清河沿岸坑塘淀洼的渔家风情。同时,我还告诉听众这里所说的西淀,不是历史上的白洋淀(西淀),而是天津人对上西河(大清河)沿岸众多淀洼的俗称,大体指包括今西沽、西于庄在内的天津城市西北地区。这里,既讲了历史,又讲了地理,还讲了文学,引导听众逐渐产生阅读乡土文献的兴趣。
在进一步地讲解过程中,我还利用水文科学知识从“沽”的概念谈起,剖析天津独有的水文条件使得河岸地形多样,并由此派生出不少含有地貌特征的地名。这次讲座的结果是,许多听众离开现场之后,去翻阅字典或查找文献,并打电话给我询问相关知识,有的听众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交流。
上述实践也使我明白一个道理,指导“乡土阅读”不能空对空地泛论文学、历史、民俗,一定要结合空间环境变迁来讲,这样更能激发听众对家乡亲水文化的热爱以及对现实水泥森林城市景观的警惕,自觉形成不能只发展社会经济而忽略生态保护的理念。
深度“乡土阅读”激发出文化自信
我有着多重学术身份,但自从受聘为问津书院研究员之后,这一身份使我每次讲座必定要亮明,因为我对问津书院也有着深刻的乡土认知。成立六年来,问津书院汲汲于“探索天津”,并将探索的成果通过图书、资料、讲座、会议、沙龙等形式,广泛推广普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我在面对不同层次人群的讲座中,都力求使内容保持足够的纵深,只有掌握了主题内容的纵深,才能够满足不同听众的阅读需求——老年人愿意回忆过去,对陈年旧事感兴趣;年轻人思维活跃,对现实和未来更加关注;父母亲关心的是孩子成才,而儿童则愿意听故事。天津的乡土文献众多,但大都静静地躺在图书馆等公藏机构的架子上,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因此在讲座时,我会时常引用天津各区域的风物诗和竹枝词,多使用老地名和老地图,还有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源。用乡土情感开门引导,用乡土作品吸引听众,同时又不拘泥于单纯的“乡土阅读”,这样才能使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关注点的听众,都对讲授内容和关联阅读发生兴趣。听众产生兴趣并由此展开深层次阅读,阅读推广的目的才算最终达成。
因此,在特定地域讲座必须突出地域风物。天津市所辖有16个区,各有各的地理环境特点和历史文化优势。各区的图书馆,都有推广全民阅读和推进书吧建设的任务。受邀到各区图书馆讲座时,导言部分我都会把当地的历史、地理、人物、民风、物产等亮点讲清楚。譬如在滨海新区汉沽进行《艺术与人生》讲座时,我特别提出汉沽是“蹦蹦戏”演变为评剧的基地,也是评剧大家成兆才成功的转折点。汉沽人热爱文学,热爱历史,也热爱戏曲,为此我举了三个实例:一是专门收藏乡邦文献的冯伟,20多年来对载有汉沽信息的出版物尽力搜求,如报道汉沽被解放的报纸、八国联军都统衙门在汉沽建立临时军邮局发出的明信片、汉沽地区的各种油印刊物等,形成了庞大的“纸上汉沽”资料库;二是草根学者李瑞林,十几年来走街串巷收集口述史料,写出《汉沽乡土轶闻》著作,许多内容为官方记载所遗漏,如汉沽地区武术发展脉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沽飞镲”、抗日杀奸团烈士李如鹏等,李瑞林也由此成为问津书院研究员;三是新派评剧传人谷文月的亲传弟子李桂霞,她在汉沽教授评剧、传播评剧,取得的成绩和产生的影响有目共睹。三个案例的叙述,大大激发了汉沽听众的乡土文化自信。
把社区意识摆在“乡土阅读”首位
在推动“乡土阅读”过程中,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永远将社区意识摆在首位,激发听众的“主人翁式”自豪感。
我在津南区为咸水沽镇第一小学家长代表讲授《伴孩子读书 助孩子成长》时,首先从咸水沽镇的两位名人说起,一个是红学大家周汝昌,另一个是版画大家李平凡,以此二人为例指出津南地区有着深厚文脉,爱读书、爱学习是津南人的文化性格,津南人必须向两位大师学习。然后,我分列爱国、励志、勤奋、节俭、成才、健康、友善、安全、幸福观等主题,开出适合少儿的阅读书目和适合家长的参考书目。这种密切联系实地的讲座,既提升了家长的乡土认知,又指导了具体的读书方法。
在西青区为社区书吧管理员作培训讲座时,我先讲了《杨柳青年画中的生态美》,让听众从空间环境感知家乡。然后又讲杨柳青人赶大营的历史,进而引出著名的崇文书院,指出西青地區读书传统悠久,历史文化丰赡,鼓励管理员们投入基层书吧建设,推进全民阅读。我特别向书吧管理员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要收集本社区的文献,包括社区居民的各种著述;二是开展乡情征文,我拿出四川人民出版社《难忘的乡情》图书,引用了其中“怀旧是寂寞的,怀旧是遗憾的,怀旧是幸福的,怀旧是痛苦的”这四句话,引导管理员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关注乡愁”;三是掘社区文化资源,为少年儿童辅导写作;四是主动地向社会搜寻书源,包括内部发行的书刊。做到这四点,社区书吧一定会朝气蓬勃,成为社区文化亮点。
在问津书院“乡土阅读”理念引导下,天津形成了一个为数颇众的阅读推广群体——他们在指导阅读的实践中,努力弘扬爱家、爱乡、爱国的一以贯之的情怀,使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天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在当今时代焕发出积极的现实意义,生发出永恒的文化魅力。
问津书院的实践也表明,推广“乡土阅读”必须充分利用受众地社区居民关注社区前世今生的乡土情怀,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衔接,特别是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合拍。要鼓励人们钻研旧文献,从中发现各自社区历史文化亮点,热爱本社区的现代发展成果,反过来激发人们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热情,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
作者系天津问津书院研究员、天津市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库成员、天津地方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