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嵩涛
嵩阳千年,古韵巍然。位于河南省登封市的嵩阳书院,因地处中岳嵩山之阳而得名。
嵩阳书院从五代后唐清泰元年(934年)已经成为读书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读书、教书、讲书、著书、刻书等文化活动的教育场所,距今已经有1085年的历史。北宋时期,程颢、程颐、范仲淹、邵雍、杨时等诸多名师硕儒讲学于此,成为程朱理学的策源地;吾道南矣、程门立雪等著名历史典故即源出于此;司马光不仅讲学嵩阳书院,其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的第9~21卷还在这里编纂而成,留下千古佳话;范仲淹、欧阳修、梅尧臣、杨愈、谢降等人嵩山登高履胜,莅临嵩阳书院举行文学雅集,每人唱和嵩山诗十二章,今传于世,为嵩阳书院、为嵩山增色不少。《宋史》把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列为天下四大书院。
明清时期的嵩阳书院延续了北宋时期讲学盛况,清初理学家阎兴邦倡议把儒家道统祭祀場所放在嵩阳书院,得到广泛响应,使得嵩阳书院成为接续、传承理学正宗嫡传的策源地和纪念地。
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嵩阳书院文学雅集活动
宋代嵩山的游览活动是很兴盛的,北宋骆文蔚《重修中岳庙记》碑中说:“千里非遥,万人斯集。歌乐震野,币帛盈庭。陆海之珍,咸聚于此。”就是很好的诠释。游览具有广人见闻,增长知识,放松身心,洗涤心境等作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正是在宋代形成雏形。而宋代的大部分官员,都是饱读诗书之士,对游览的理解更为透彻。他们具有旺盛的游览需求,不菲的经济收入,较多的闲暇时光等有利条件,是宋代游览嵩山的中坚力量。
宋仁宗赵祯天圣十年(1032年), 范仲淹43岁,欧阳修25岁,梅尧臣30岁。这一年的春天,范仲淹、欧阳修(字永叔)、梅尧臣、杨愈(字子聪)、谢降等人嵩山聚会,是偶遇,没有事先预约。范仲淹是从东京开封出发西行去嵩山,经郑州、巩县(今巩义市),入轩辕关到登封县;而欧阳修、梅尧臣、杨愈、谢降、尹洙、晏殊、晏几道等人则是从西京洛阳结伴东行,经过洛阳县、偃师县,登上轩辕关来到登封县。他们意外谋面,欣喜地结伴畅游中岳,崇福宫、会善寺、少林寺、中岳庙等名胜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真正使他们流连忘返的则是公路涧、拜马涧、二室古道、峻极中院、玉女窗、玉女捣衣石、天门、天门泉、天池、三醉石、峻极上寺、嵩山主峰等文化与自然景观,嵩山之行接近尾声,年轻的欧阳修总觉得嵩岳揽胜意犹未了,提议大家是否在嵩山主峰峻极峰(太室中峰)南麓的嵩阳书院内举行雅集活动,闲叙游嵩心得,得到范仲淹、梅尧臣等人的热烈响应。
雅集盛会上,欧阳修讲述了游览嵩山12处名胜古迹的感受,吟诵组诗12首,诗名分别是《公路涧》《拜马涧》《二室道》《自峻极中院步登太室中峰》《玉女窗》《玉女捣衣石》《天门》《天门泉》《天池》《三醉石》《峻极上寺》《登太室中峰》,总名为《嵩山十二首》;梅尧臣步其后尘,也吟诵游嵩组诗12首,诗名相同,总名为《同永叔子聪游嵩山赋十二题》,明确交代了出游的人员;范仲淹也唱和了《和人游嵩山十二题》诗文,在这12首诗中,景点名称、诗文题目和欧阳修、梅尧臣的一样,只不过文辞修饰、文意内涵有些不同。
二程讲学
二程讲学,是嵩阳书院的辉煌时期。二程,即程颢、程颐兄弟。
程颢(1032—1085),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程颐(1033—1107),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长期在洛阳地区居住和讲学,创立了“洛学”学派。二程作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传统儒学的发展。二程作为典型的传统儒家士大夫,积极著书立说,开讲授徒,阐扬理学,以学问为己任。二人最大的贡献,在于以“天理”二字统领其学术思想,“构建了一个‘天理’为最高本体的观念体系……使儒学理论提升到了一个‘世界统一性’的哲学高度”〔姜光辉《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三卷(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有效地扭转了唐末五代以至宋初儒学在精神信仰领域的颓势。同时,二程积极参与社会政事,以实现其修齐治平的政治抱负。
因与王安石等主政学者的政见龃龉,也促使二程更加深入地思考其学说的合理性和侧重点。二程将治学的功夫放在追寻宇宙本体、努力构建儒家学说观念体系,他们正是为了矫正熙宁变法可能存在的弊端。而此时的嵩阳书院,俨然成了北宋时期多种思想和观念在此交会的学术道场,这些都为二程哲学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资源。“洛学”也成为一种广泛吸收、借鉴、改造、融摄这些思想资源的学说,这也是它作为宋明理学的奠基性学说而被广泛接受和阐释的一个原因。
嵩阳书院讲学,是二程人生历程中一个重要且特殊的时期不断地修正和完善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建设,也在客观上推动了宋代书院教育的发展。
“吾道南矣”与程门立雪
北宋著名学者杨时(1053—1135)师学程颢时 “吾道南矣”与程门立雪的典故,《宋史·杨时传》一文有如下记载: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虽然上述记载没有明确说出程颢“吾道南矣”就是发生在嵩阳书院,但“嵩阳书院,宋藏经处,两程子置散投闲与群弟子讲学地也。”(参见清耿介《嵩阳书院志》“郭文华序言”)。二程提举嵩山崇福宫,讲学嵩阳书院,“吾道南矣”典故在嵩阳书院代代言传时间已久,书院中保存有较多有关杨时的行迹,这些实物就是不容置疑很好地证明。嵩阳书院讲堂前的砖砌月台,人称“程门立雪处”或“程门立雪台”。金、元、明、清多有重修。今存此台,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重新修筑。台上竖立的明代刻制二程的言、听、视、动“四箴碑”,原为登封县文庙石刻,该庙20世纪80年代末被整体扒毁,1988年,由登封县文物局将其移立保护、展示于此。
艾思奇嵩阳书院讲哲学
艾思奇(1910—1966),原名李生萱,云南腾冲人。曾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校长,中国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8年9月至1959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的艾思奇,为落实毛泽东主席“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这一指示,和教务长罗扬实,及韩树英、苗青、吴秉元等人先后来到河南省登封县工作。艾思奇出任登封县委副书记。当时中共登封县委党校设在嵩阳书院,制订有学习计划,课程设置有哲学、自然科学、语文、数学等;同时,登封县教师进修学校和登封师范学校也设在嵩阳书院。艾思奇应邀多次在嵩阳书院举办的干部、教师学习班上,亲自讲授哲学多达百余场。结合当时工农学哲学的经验,撰写了《学习哲学的群众运动》一文,1959年在《河南日报》发表,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艾思奇是新中国建立后在嵩阳书院讲学次数最多、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者。针对在嵩阳书院新建校舍是否可行,艾思奇专门找到登封县文物保护专业干部宫熙先生咨询,当听到宫熙先生说:“随意增加与嵩阳书院无关的建筑,就是破坏嵩阳书院古建筑群整体的完整,对历史文化的延续与传承是人为地干扰和破坏”时,就坚决否定了新建校舍的提议,并于1959年下半年,让登封县委党校迁出嵩阳书院另选地址办学,有效地保护了嵩阳书院。
千年文脉 薪火相传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全国书院改制为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嵩阳书院由嵩阳高等小学堂、中岳中学、登封師范学校、中共登封县委党校、登封县教师进修学校等断续使用。就这样慢慢地走过了百余年,其间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存在发展兴盛于古代的“儒学道场”嵩阳书院,也经历了“文化转型”,这仰赖于深明文化传承学者宫熙、崔耕、于晓兴、刘肃正等人的坚守与奉献,仰赖于政府及文物部门的鼎力支持。嵩阳书院从清末、中华民国到20世纪80年代初,因为长年地只使用,不维修,使得嵩阳书院破破烂烂,濒临坍塌。为保护嵩阳书院,1982年至2005年,登封市文物管理局编制了《嵩阳书院保护规划》和“维修设计方案”,报经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局批准,先后累计投资近500万元,全面维修保护了嵩阳书院讲学、祭祀、藏书、斋舍、御碑亭、接官亭等历史建筑,整治和绿化了书院内部、外部环境,保持了清代嵩阳书院原有建筑布局和环境风貌。新建了停车场、旅游厕所和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设立嵩阳书院文物保管所,具体负责日常保护和对外开放工作。游客渐次多了起来。
保护嵩阳书院,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这是文化传承的具体体现。为增加嵩阳书院的观赏性,登封市文物管理局在嵩阳书院先后收集陈列北朝、唐宋以后碑碣百余品,举办儒学文化陈列,展出有关古代书院教育的实物、图版、照片和反映嵩山文化的有关文物200余件,大大丰富了嵩阳书院的旅游空间,深得广大游客的好评。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嵩阳书院现在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保存讲学、祭祀、藏书、斋舍等历史建筑24座100多间、古碑碣40余品、古树20余株。最著名的文物名胜有: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赐封的“大将军”柏和“二将军”柏,经林学专家考证为原始树,距今4500多年的历史;大唐碑,全称《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高9.02米、宽2.04米、厚1.05米,重80余吨,碑制雄伟,是我国现存唐代最大的石碑。文物瞻富,名扬古今。由于嵩阳书院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文化价值,2001年8月1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8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每年都有众多中外游客到此观光揽胜。
为延续嵩阳书院“会讲”传统,做好嵩阳书院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工作,登封市文物管理局及嵩阳书院文物保管所在做好嵩阳书院保护维修、复原性陈列展示、对外开放接待的同时,积极与河南省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金会、郑州大学、中国书院学会、中国文物学会、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等高校、学术机构合作,在嵩阳书院内已连续8年举办嵩山论坛、嵩阳书院国学会讲、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郑州大学嵩阳书院)新生入校暨文化会讲等文化学术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成为新时期嵩阳书院活态文化的品牌。
随着嵩阳书院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被社会广泛的了解和认知,为更好地发挥其借古促今的作用,1999年12月,嵩阳书院被河南省文物管理局授予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5月,嵩阳书院被共青团中央授予第四批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登封市文物管理局、嵩阳书院文物保管所充分发挥书院社会教育功能,坚持以青少年为主,同学校、各级团组织密切合作,运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赢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现在,嵩阳书院每年接待中外游客60多万人,成为中原地区驰名的文物旅游和文化活动胜地。
作者系河南省登封市文物管理局副局长、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嵩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