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舞蹈教学与创作之间的作用与关系

2019-09-10 15:32林薇佳
颂雅风·下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关系作用

摘要:岭南舞蹈的教学和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更有意义的是它们共同完成了对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一个好的民间舞蹈教学,一个好的风格,一定要有一个好的作品,来对它进行展现,完成它的升华。而一个好的作品,它一定要经过深厚的元素根基和科学系统的教学训练,才能将作品水平提高,增加深厚的功力,让欣赏的人在看到这个作品的时候,不单只是能看到外在的形式,而是能够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积淀和人文情怀。

关键词:教学与创作 岭南舞蹈 关系 作用

岭南舞蹈的教学和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更有意义的是它们共同完成了对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高职院校民间舞教学与作品创作,就像舞台中的二人传,你方唱罢我上台,前后呼应满堂彩;就像编剧与导演,不断地演绎与修改,共同铸就作品的辉煌。一句话,舞蹈教学与创作,二者一定是分不开的。

一、高职院校民间舞教学与舞蹈作品创作之间,有很多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

(一)促进了对民族舞蹈元素的收集和整理的关系

舞蹈的教学当中,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有它的缘由,不是我们凭空编造出来的,都是我们到民族地区、到民间采访老艺人,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学习,然后回到课堂上,我们对这些民族舞蹈的元素、风格、文化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在教学中加以实践,然后通过实践、编创成舞蹈组合,再进一步编创成舞蹈成品。

一个舞蹈作品,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舞台上进行表演实践,然后听取观众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再回到课堂上反复修改、提炼、排练,又再回到舞台上去。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就可以检验我们收集整理的民族舞蹈元素是否适应教学、是否适合舞台艺术表演、是否还有发展的空间。

(二)优化了对原始舞蹈元素转化成教材的作用

通过教学和舞台实践,我们就可以对收集到的原始舞蹈元素进行归类和排查,哪一些可以直接写进教材,哪一些只能作为节目所用。“耍歌堂”是瑶族的传统盛会,“耍歌堂”中的长鼓舞,朴素的原始动作就可以直接当教材所用,而“耍歌堂”中的“神游”大典,其中有一段十分精彩的先生公(领路)舞蹈,就不能写入教材之中。而先生公(领路)舞蹈,在群体舞蹈中却能大放异彩。

也就是说,通过舞蹈的创作,我们还可以检验哪些舞蹈素材又能编入教材,又能直接运用到舞台实践中,而哪些舞蹈元素不必编入教材中,只能用于舞台上。

(三)强化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实践关系

在对学生进行某一个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活动的时候,让他们掌握该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学习这个民族的技术技巧,形成有教育意义的动律、动作、断句、组合。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将该民族舞蹈特有的动律体态、动作舞姿和行为套路,灌输到教学过程当中,同时也检验了教材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教学效果。

除了教学组合的形式,我们还需要有作品来诠释这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底蕴,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个作品,才能承载这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了。文化需要作品来推动,作品能赋予它更高的生命价值,教学常态在作品中得到升华;反之,通过作品来推动教学,推动教材,也通过作品来对学生的这种学习做出提高,加以实践,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保护了教学实践运用到舞蹈作品创作的关系

从作品的角度来说,也一定是离不开教学的。因为无论你的构思多么新颖,你的主题是多么鲜明,你一定要有深厚的教学功底来为你保驾护航,来衬托作品的根基。创作一个作品,你要对这个民族有一定的、深厚的了解,吃透了这个民族的舞蹈风格,对这个民族舞的动律,动态有丰富而准确地把握,这个作品的底蕴才能丰满,这个作品的风貌才会更加华丽,对观众才更有感染力。

(五)形成了教学和创作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关系

俗话说得好,习惯成自然。要想提高作品的质量,你就要对这个民族产生一定的感情,有对这个民族进一步了解的愿望,你吃透了这个民族的舞蹈风格,将这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得心应手地服务于作品,将民族特点运用自如。你会习惯性地將这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明显地、自始自终地贯穿到整个作品之中,使作品特点更加鲜明、人物刻画更有个性,整个作品民族风格更浓。所以,你就会习惯性地在编创的过程当中,借鉴教学中对该民族的认知感。当教学手段越丰富,风格的掌握越地道,学生能够对这种风格的感受越强烈,那么在诠释这个作品的时候才能更加完美,更加到位,更加体现该民族的精神面貌。

二、教学中收集整理的民间舞素材对作品形成的影响

下面以《排排瑶寨舞起来》和《祈》这两个剧目为例,谈谈教学中收集整理的民间舞素材对作品形成的影响,以及在民间素材形成创作作品后提供给教学的帮助。

(一)素材的来源和提炼

2009年,笔者跟同事丁老师共同创作了一个瑶族群舞《排排瑶寨舞起来》,参加了第二届岭南舞蹈大赛,获得了作品金奖、创作金奖、表演金奖的好成绩。那么这个剧目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呢?

时间要追溯到2004年冬天,笔者第一次到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采风。来到连南这个地方,车子在之字形的山路中盘旋,搞得几乎晕车,汽车辗转开进了一个山青水秀名叫油岭的地方。很幸运,笔者一行见到一位瑶族舞蹈表演的老者(后来翻查20世纪80年代广东舞蹈前辈所记录的《广东集成卷》时才知道,他就是瑶族鼓王唐乔辛二公)。大家好奇而又殷切地请他跳了一段瑶族长鼓舞,那是笔者第一次现场看到瑶族长鼓舞。我们看见他鬓须花白,身形清瘦,想来怕只是花拳绣腿,谁知随着长鼓声声,老人家雄健有力,挪腾跳跃的舞姿立时叫人刮目相看,而且很有民族特性,很有老当益壮之雄风。当时笔者一行就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人去挖掘、整理、传承和发展的一个民族的舞蹈。

返回广州后,笔者与同事开始查找过去的相关文字、录像资料,搜集民间素材,经过归纳整理之后形成了一个大约十二三分钟的课堂组合,参加了第八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获得保护传统文化贡献奖。在这个十几分钟的组合里面,基本包括了以下四个部分:基本动作、男子组合、快速旋转的部分,以及以油岭瑶排风格为主提炼的综合组合。

这个比赛结束之后,获奖的冲动让笔者和丁老师产生了一个愿望,就是要将这个民间舞纳入到教学中来,并同时编写出教材的想法,即:要做一个有广东岭南特色的瑶族民间舞蹈和它的一个教材。在研究的过程当中,笔者根据这个民族的特性,提炼了符合民间舞教学训练的动律形态,保留了部分原始的民间套路,提炼了单一的动律,梳理了脚位、手位和步法,整理了长鼓舞击鼓的节奏和击打方法。

(二)从素材到作品的发展过程

在1980年代前辈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笔者与同事将资料进一步地完善,使它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教材化。整理持续了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当中笔者又开始思考,这个很有价值的东西,不能仅仅只是在课堂的教学中呈现,它的身后是这个民族的风格底蕴,有这个民族的文化精神,衬托着这个民族的历史源流,有着我们中华各民族的骄傲。我们需要一个具有这个民族的这种特性、这种风格的代表性作品,一个教学剧目的作品,逐步呈现在了脑海中。于是开始对这个民族的一些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以及民间习俗活动进行更深层次地了解,笔者采取了又上又下的方式,多次回到民间,去连南拜见鼓王唐乔辛二公和歌王唐买社公,反复学习;与鼓王、歌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经常通信来往;多次请鼓王和歌王来到学院传经送宝,直接课堂教学,从而得到了许多宝贵的资料。

多次参加瑶族“盘王节”,让笔者发现,长鼓舞简直就是瑶族人民的全民健身运动。不分男女老少,七八十岁的老人、刚刚会走路、牙牙学语的孩童,背起鼓就都能来几招,真的是非常健身,无比欢乐,而且在快乐之中还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种传承性,所以就决定做一个带有这种传承性的一个作品。

《排排瑶寨舞起来》这个作品的形成过程耗时数年,它的起步是从最早的采风学习开始,想把一个上万人的广场舞,转化、提高到几十个人的舞台艺术精品,难度是非常大的。开始先从教学方向入手,进行素材的收集整理,中间经过了元素动律的提炼,构成了断句套路,再固化成具有民族特性的舞蹈风格,同时编排了具有教学价值的组合;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地实践,初步形成了系统科学的训练方法和专业课程。然后,再到研究文化底蕴,熟知历史进程,感受民族精神,到最终推动创作,用整个作品来致敬这个古老的民族。

(三)促进了作品创作的经验总结

这样的一个过程是教学到创作的过程,它不但激励着我们的创作热情,也同时激励着参与排练的老师和学生们。它由一个小小的组合,成为一个有品牌效应的作品,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晶。

这样的一个过程是教学与创作紧密结合的一体化现象,它的整个过程和经验告诉大家,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是从教学走到创作,再从创作走到教学,经过教学的不断打磨,又多次回到舞台上进一步提高。这一反一复的一体化过程,为作品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的一个过程有着教学向创作发展的清晰脉络,亦是教学与创作不能斩断的因果关系。我们从这清晰的脉络中可看出,功夫不负有心人,你在教学中的辛勤耕耘,必然在你的创作中得到丰硕的成果,这对我们今后的创作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民间素材创作作品对教学的影响

两年一届的岭南舞蹈比赛,自第一届至今,已经有十多个年头了。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笔者所在的学院一直都在积极地参与,创作了非常多的节目,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第五届的时候,笔者有幸与刘老师、宁老师一起合作完成了一个女子群舞《祈》,在第五届岭南舞蹈比赛中获得了作品金奖、创作金奖、表演金奖,并且进入了广东省舞协中青年创作扶持计划,继续获得专家指点,使得节目获得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作品的成功,有历史的渊源,悠远的历史,将反哺教学

《祈》这个剧目的创作,跟之前《排排瑶寨舞起来》这个剧目的创作是有很大不同的。还记得当时笔者一行去梅州,看到兴宁县的杯花舞,很好看,很接地氣,也很简单,除了手臂在身体旁边的几个位置,有一些敲击杯子的动作和造型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动律和风格。在采风的过程当中,也没有看到原生态的表演,只看到几张图片,回来之后笔者与同事就想,没有动律也没有形态,甚至没有节奏,应该怎么样去对这个杯花舞进行诠释呢?

其实,任何一种舞蹈,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存在必然是有它的存在价值的,也一定有它的历史进程和演变过程,以它独特的方式留存,也会有它的文化积淀在里面,这时候我们应该去寻找它的文化根源。

“知道是什么人?为什么要跳这个杯花舞?”带着这些疑问,笔者一行再次到了兴宁县文化馆,找到相关的专家询问这个问题。其实,最早演绎这个杯花舞的人,并不是普通的群众,而是由道士装扮成女子的样子,在一个四方的草席上作法,作法的时候敲击酱油碟子,手势与碟片声配合作法,是祈福平安、健康的一种宗教仪式。

这个时候似乎就找到了一个舞蹈形象,也找到一个精神的依托,更是找到了创作的灵感。于是,笔者与同事为这个节目定下了一个基调——祈福。从道教文化的背景里面,寻找到了一个形象——就是一个可以与神灵通话的虚幻形象,在选择动律和动态的时候,再把杯花舞的一些杯子敲击的方式,和敲击时的运动路线提取出来、夸张、调整、解构变形后放到了剧目里面。

整个剧目的形式从一开始的一个大圆暗色处理画面,再到低头俯身缓缓运行的状态,展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厚重感,展现中华民族的道德观。逐渐进入节目的基础发展,再发展到三个小圈、五个虚化的精神人物,以及后来五个方位的不同的变化推进,一直推动到最后的天、神、人合一的癫狂躁动释放,围绕祈求上苍给予平安幸福的一种动态当中来。

这个节目从一开始,就没有单独提炼的动律辅助,教学上没有可用的素材,但是,笔者在做完这个节目之后,发现在这个舞蹈当中,其实有非常多的特别的动律和特殊的风格,它虽是属于道教的文化風格范畴,但有一些东西,当我们反过来看时,才真正寻找到一种个性点和风格归属。比如“道”,它不但指道理,它还指道义,指包容,指圆满,指人性的善恶。

祈福,表面是宗教仪式,实质是人类的美好愿望,是一种好的精神向往。通过《祈》这个舞蹈,它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一个编导的方向。很多历史的沉淀,也是我们创作的灵感来源,提取出它艺术的精华,定能绽放出异样的光彩,获得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笔者希望通过《祈》这个舞蹈,可以形成一个教学素材或教材,形成有系统的、科学性的教学训练内容,在教学当中发挥优势,形成针对学生学习的训练体系。

笔者认为《祈》这个节目的创编,跟《排排瑶寨舞起来》正好是走了一个相反的路程。这就是说,从创作到教学,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创作能够给教学带来的冲击,也是有迹可循、作用不小的。

(二)教学与创作的关系,也能相辅相成

对于舞蹈剧目创作来说,鲜明的主题和完整的结构、特别的形式和新颖的手段,都非常重要,好作品能够强化风格特点,增强文化底蕴、人文精神、民族情怀。而经过系统训练后的民间舞的教学,能够让创作更加顺利地完成,结出丰硕的成果。

这两个节目的创作过程并不相同,一个是已经有了深厚的教学积淀之后才来创作。而另一个是在对这个节目进行构思编排了之后,反过来研究属于它风格特点,提炼出属于它的动律动态,形成属于它的教学要求。

结语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舞蹈教学发展到作品,还是从作品反哺到教学,都离不开本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和传承,也离不开创编者的辛勤耕耘。所以笔者认为岭南舞蹈的教学和创作,其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一个好的教学素材,一个好的风格,一定要有一个好的作品,来对它进行展现,完成它的升华。而一个好的作品,它一定要经过深厚的元素根基和科学系统的教学训练,才能将作品水平提高,增加深厚的功力,让欣赏的人在看到这个作品的时候,不单只是能看到外在的形式,而是能够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积淀和人文情怀,看到我们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佚名.岭南文化对岭南舞蹈创作的影响探析[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8, 35(03):158-160.

[2]广东省编辑组.连南瑶族自治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林薇佳(1974-),女,傣族,云南人,副教授,本科,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舞蹈系民间舞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舞蹈教学。

猜你喜欢
关系作用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