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蕾
摘要:民生新闻的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如节目同质化、內容肤浅琐碎、格调低下等。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了媒体的形象,更制约着民生新闻的发展。民生新闻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谋求进一步的发展是全新的课题。民生新闻需要在拓宽领域、深度报道、强化评论、创新样态和资源整合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民生新闻;发展现状与出路;公共新闻;公民新闻;大民生
(一)内容肤浅,报道琐碎
琐碎必然导致报道停留于表象,“一人一事一报”的报道方式只是材料的堆砌,量的积累,难以揭示新闻本质。一些媒体在利益的刺激之下,打着“平民化”的旗号,报道老百姓生活中的琐事、鸡毛蒜皮之事,这样导致新闻被异化。也就有了人们说的民生新闻就是“四鸡”——鸡零狗碎、鸡鸣狗盗、鸡飞狗跳、鸡毛蒜皮。在采写老百姓生活中的新闻时,把一些新奇的东西当作了重点,对劳动就业、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与人们生活更加密切相关的问题却涉及甚少,新闻价值和含金量较低。对一些新闻的报道只是停留在事件的表象上,不对事件本质、意义、影响进行分析,难以给受众对新闻事件深层次的认识。
(二)媚俗煽情,娱乐化严重
民生新闻的报道通常加入感情因素,以情感人,以情悦人,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这样可以让受众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接受信息。一些媒体在新闻的选择上更倾向于色情、暴力、凶杀的内容,制作手段上娱乐化严重。为了收视率去迎合社会上的低级趣味,发布低俗媚俗恶俗的新闻,使节目格调低下。
(三)揭露隐私,人性伤害
为了满足受众的“窥私欲”,有些媒体不惜揭露采访对象的隐私。比如携带相机、摄像机将未经允许公布的照片、影像等进行发布;将自己在其他知情人那里获得的资料,未经许可的情况下进行公布。为了提高收视率、点击量,有些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刻意引导公众情绪,歪曲事实,进行媒介审判,阻碍了事件的正确发展,甚至让事件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有些记者新闻素养低、业务水平不过关,报道的新闻水平低下,不尊重当事人的感受和隐私,对当事人造成伤害。
(四)形式单一,同质化严重
民生新闻报道对象定位局限于城市,对农村、偏远落后的地区报道不足。新闻视角不够大,局限在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角度太小、报道领域太少。以至于“千台一面”的现象日益突出,致使新闻节目从框架到策划思路,从内容到主持风格与表现形式都似曾相识,容易让人们产生审美疲劳。
(一)影响受众对现实的认识和判断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而在将新闻重新结构化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媒体都能正确展现新闻原本的面貌。出于对收视率、点击量等经济效益的追求,有些媒体会掩盖部分事实,或将事实进行逻辑或时间上的错误拼接,甚至歪曲事实。经过如此结构化的新闻事实,已失去了客观的真实性,而成为媒体营造出来的“真实”。而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受众,很难意识到这一点,身处“拟态环境”中而不自知。由此,媒体致使公众丧失了批判的功能、否定和超越的功能。
(二)忽略了媒体的引导教化功能
媒体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新闻变得庸俗化、娱乐化,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背离了民生新闻服务大众、真诚引导的初衷。制作平民化的新闻,却忽略新闻应有的价值与深度。只满足受众低层次的感官刺激的需要,却不涉及事件本质。这种回避思考深刻社会问题的民生新闻,最终把受众引向浅薄,对社会懒于理性思考。
(三)阻碍了媒体的持续发展
民生新闻素材丰富、题材永远不会枯竭,很多媒体都开设民生新闻频道或板块。然而有些媒体的报道没有深度,为追求利润甚至报道“三俗”——庸俗、低俗、媚俗内容。短期来看,这些内容使媒体的收视率、点击量得到了提高,但长此以往,会丧失媒体在公众心中的良好形象,失去社会效益,无法长久持续。
(四)对社会环境造成影响
一些民生新闻对“星、腥、性”趋之若鹜,为吸引受众眼球大肆报道色情、凶杀等内容。在一般的新闻报道中,融入感情因素,过多地使用煽情手法。在负面报道中,有些媒体成为标题党或图片党,用惊悚的标题或夸张的图片来吸引受众的眼球,引导大众的负面情绪,污染了社会环境。媒体对“三俗”内容的“纵容”,对公众情绪对错误引导,极大地影响了社会风气。
(一)什么是公共新闻
“公共新闻”是上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纽约大学Jay·Rosen首先提出的新闻理论。他认为,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报道新闻,更应该致力于提高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能力以及由此展开的实际行为能力;不仅仅注重与受众交流的形式,更要关注交流的质量,帮助民众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与途径;不仅仅告诉公众社会出现哪些问题,更要指导受众如何应对这些社会问题。
(二)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区别
首先明确一点:民生新闻和公共新闻不属于同一相对的概念范畴,而是以不同标准所划分出来的不同新闻类型。
前面提过,公共新闻是在民众对政治麻木、疏远公共事务的历史背景中产生的,是以主体是否参与公共事务这一标准来界定的。它不仅强调“媒体对公共领域的介入和参与”,而且还要“让公众积极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通过媒体加强与政府交流沟通,合理影响政府的决策行为,以期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而民生新闻是以新闻的报道内容作为标准划分的。公共新闻可以是民生内容的,也可以是政治、经济等领域与民生关心不大的内容。民生新闻也可以是关系民生的公共领域的新闻,公共新闻与民生新只是有些重合而已。
简言之,“公共新闻”或称“全民新闻”的划分标准是报道主体;民生新闻则是报道内容。二者内涵不同,各司其职。
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内涵不同,正是这个不同的内涵,民生新闻进一步发展也就有所借鉴。但不能完全照搬,这样“留名换骨”的学习借鉴就把上文中提到的概念划分给混淆了。
民生新闻的发展应从拓展领域、细化功能、强化评论、创新样态和整合资源等方面入手。
(一)民生新闻栏目品牌化
营销学者柯特勒对品牌所下的定义是:“一个名字、称谓、符号或设计,或是上述单位的总和,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竞争者”。对于民生新闻栏目而言,节目名称、节目标志、固定主持人、节目主持形式、话题类型、节目宣传口号等,都对观众具有提示作用。一个成功的民生栏目品牌要有过硬的栏目制作能力,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互动性,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新闻栏目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的调节下,经历盲目期后,开始进入自身品牌的导入期和成长期,最终进入优胜劣汰、特色发展的成熟期。最终品牌效应形成,劣势栏目被淘汰,减少了同质化现象,整合了媒介资源。
(二)民生新闻内容深度化
民生新闻不应只停留在表象的报道上,应该从事态的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报道。民生新闻由浅层到深层发展,同时强化新闻的评论功能。对民生新闻的报道取材上,不局限于老百姓生活的琐事,更要关注与民生相关的公共领域的新闻,时政新闻民生化,向公共新闻借鉴。对重大新闻事件的追踪报道,在客观展示事件发生、发展过程时,可以进行深度挖掘,并可以将关注点放在后续如何解决问题上;对重大成就、重要经验或者问题的综合剖析;对新观念新见解的阐述。拓宽报道领域,将目光不仅放在困难群众、特殊群体,对社会各阶层的民生事件都可以报道。对观众有“分众传播”的策略,针对不同的观众群要有适当的深入报道,深度新闻会使一些潜在的受众群体转变成实际的具体受众。从而在增强节目深度的同时,也能大大提高栏目的收视率。
(三)加强媒体从业者队伍建设
新闻栏目出自媒体从业者之手,媒体从业者的水平决定栏目的水平。一个栏目的水平也反映从业者的技术水平和思想文化素质。媒体要提高新闻的质量,必须先从自身队伍建设入手,加强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同时,改革奖惩制度,不能单以新闻的数量为考核依据,更重要的是注重新聞的质量。
(四)创新样态,公众参与
建立与多媒体的互动,利用网络拓展拍客平台,发展自己的DV通讯员队伍。积极寻求与新媒体的广阔合作。鼓励公众参与新闻,提供新闻线索,加强与公众的互动,让公众乐意提供新闻线索,乐于参与到新闻中去。如开设新闻热线,新闻直播时开通短信平台,增添短信互动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