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得周
摘要:在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数学的学习来对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但是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能力需要长期的对小学生进行培养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主要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具体结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本文中主要通过分析如何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然后再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利用图形教学的方法来加深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最后提出了针对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引言:对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主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中,老师通过结合学生自身思维特点,来让学生观察操作一些基本的数学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们对数学知识进行实验、猜测、推理活动,让学生们在数学教学课堂上通过亲自动手的方式,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同时老师还需要把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贯穿到整个数学的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让学生们通过数学课堂接受具体的数学思维训练,并利用这种数学训练方法,来让学生们逐渐的形成有序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通过问题引导学生
小学的数学教学课堂中,老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数学问题来让学生们当堂进行解答,就可以利用这种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们对数学问题的思考,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学生们在对各种数学问题思考和解答的过程中无形的就锻炼了自身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老师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的教学过程利用课本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数学知识就可以引导小学生们加强对课本知识点的巩固,学生们在对数学问题的解答过程中,老师可以教会学生们利用归纳演绎、抽象概括、比较对照和综合分析的数学方法却解决这些数学题目,这样学生们在解题的过程中不仅仅可以加强对现有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还可以加强学生们对课本上数学知识学习的欲望。利用这种方法,就可以有效的缓解学生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并可以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求商的方法过程中,老师可以出一道“15个桃子,每只小猴分5个,总共可以分给几个小猴”的题目,让学生们自行去计算。并在学生自己进行解析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尝试利用减法计算和乘法口诀计算,通过让学生们了解不同的计算方法,就可以让学生们加深对求商方法的理解。
二、利用图形教学,加深理解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将具体的数学问题由抽象数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的数学图形。利用这种数学思维教学方法,就可以有效的将数量关系和空间进行结合,让学生们在进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去思索数学与图形之间的逻辑关系。老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就可以在数学课堂上讲座的数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再结合一些直观形象的图形来表示这些数学知识,就可以让课本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简洁明了,更利于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掌握。
例如,在求解长方形面积的过程中,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仅仅让学生们通过死记硬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长×宽,而并没有对学生们进行讲解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得到的,这样学生以后在计算面积的过程中就会往往忽视了一些计算细节。但是通过画图的形式,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的模型再结合公式进行计算,就可以让学生们更容易掌握公式的具体应用方式。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运用能力
数学的学习内容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最终也会应用于生活。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将数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来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们更易于融入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这种方式也会更有利于培养小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老师在对学生们进行三角形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只是一味的按照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授课,简单明了的对学生们讲解三角形的特点及三角形的具体知识,学生们就只能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去理解这些知识点。但是老师如果让学生们去在生活中寻找三角形,在让学生们自行去摸索三角形的特点,就可以更好的锻炼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来提升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
结语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数学课堂上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通过一些具体的解题手法就可以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训练,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还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们在数学课堂上通过自己动手解答题目从中获得的满足感,就可以让学生们养成主动思考数学难题,自主对数学题目进行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小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欲望,从而让小学生们对各种数学知識充满着好奇心。
参考文献
[1]赖莉.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分析与培养[J].科教文汇,2018,02:35-36.
[2]夏长国.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提高数学能力[J].教育艺教育艺术,2018,11:67-68.
[3]李学勇.试论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当代教育论坛,2018,15: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