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健波
前些日子,台北故宫将号称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第一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借给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引起了海峡两岸广大国人的巨大争议和强烈愤慨。很多读者也可能通过这次事件,多多少少了解到了《祭侄文稿》与安史之乱之间的简单背景与关系。而从军事历史角度来看,《祭侄文稿》的背后则是颜真卿、颜杲卿等人与安禄山、史思明;帝国与叛军关于河北地区的争夺。
一、河北:“化外之地”的异同
如果我们非要在唐帝国的版图内选取一个在安史之乱初期甚至在叛乱后直至唐朝灭亡都最富有戏剧性的地区,这个地区肯定不是朝廷与叛军对峙开始的河南地区,也不是双方攻守的焦点—关中地区,而是安禄山的老巢,河北地区。作为改变整个唐朝历史走向的安史之乱的发源地,以及安史之乱后整个唐朝中后期最具有独立性质的河朔藩镇的所在地,河北地区是整个帝国版图内唯一无法长期按照帝国意愿行事的地方。司马光曾将安禄山起兵首月就“所过州县,望风瓦解”的原因归结为“河北皆禄山统内”,但实际上在安禄山叛乱最初的一年多时间里,叛军从未完全控制过他们起家的这个基本盘,不过在安禄山丧失对河北地区的有效统治的时候,唐朝实际上也没有长期的统治这一地区。事实上,河北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始终反复于朝、叛两方之手。
二、争夺:河北的反复
河北的反安禄山力量是以《祭侄文稿》所涉及的颜杲卿、颜真卿兄弟等河北地方官员为核心形成的。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而后一路南下,所过河北州县“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戮,无敢据之者”。不过在安禄山看似所向披靡的背后,反抗的种子已经埋下。据资治通鉴记载:
初,平原太守颜真卿知禄山且反,因霖雨,完城浚壕,料丁壮,实仓廩。禄山以其书生,易之。及禄山反……真卿使親客密怀购贼牒诣诸郡,由是诸郡多应者。
由此可以看出河北地区作为叛军的后方,在叛乱初期已经有了相当的抵抗基础。在平原郡(德州)举起反对安禄山的旗帜后,饶阳(深州)、河间(瀛洲)、清河(贝州)等河北州郡也相继倒戈安禄山。他们推举首倡义旗的颜真卿为盟主,建立了一个以颜真卿为核心的“并海诸郡”联盟。
安禄山在十二月中旬攻克东京以后,听闻颜真卿等人在河北起事的消息以后,遂派其部下段子光携带东都留守李橙、御史中嵩卢奕、判官蒋清的首级到河北示众,企图迫使颜真卿就范,但是颜真卿果断的将段子光腰斩,并将此事报知其兄,常山(恒州)太守颜杲卿,邀其共举义兵。随着常山郡的加入,河北的形势也将发生重大变化。
和位于并海地区的平原郡不同,常山郡位于紧邻太行山的河北中西部,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常山控扼着对河北而言犹如命门的重要关隘,太行八陉中最重要的井陉关。井陉关以西为河东节度使治所太原府,如果井陉关失守,那么经太原而来的唐军便可直插河北腹地,而且常山“地控燕蓟,路通河洛”,安禄山起兵南下就是沿着途经常山的驿路行军的,是必经之路。因此,常山的丢失会让安禄山陷入后路被截的境地。
安禄山当然知道常山的重要性,出于对颜杲卿的重视,先是提拔其为常山太守,而后安排大将李钦凑镇守井陉关,同时安排对其一手提拔的前任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之子张献诚为紧邻常山的博陵太守。但安禄山的这些措施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效果,到十二月下旬,颜杲卿不仅已经计斩了李钦凑,还用计生擒了安禄山心腹高邈与何千年。常山郡的归顺极大的改变了河北的形势,颜杲卿更是以常山为核心招兵买马,一时间原本因安禄山淫威而屈服的十五个郡县立即起兵响应,加上常山以及平原两郡,共计十七郡起兵复唐,并一起推举之前抵御安禄山有功的颜真卿为帅,统十七郡兵马二十万。安禄山所能控制的范围仅剩河北北部诸郡,而这离他起兵只有两个多月。
常山的起兵以及它与平原的连横真正给安禄山带来了震撼,《旧唐书·颜杲卿传》称:禄山方自率众而西,已至陕,闻河北有变而还,乃命史思明、蔡希德率众渡河。
平卢步骑的速度是常山无法抵挡的,《资治通鉴》称:杲卿起兵才八日,守备未完,史思明、蔡希德引兵皆至城下。杲卿告急于(太原尹王)承业。承业既窃其功,利于城陷,遂拥兵不救。杲卿昼夜拒战,粮尽矢竭;(天宝十五年正月)壬戊,城陷。
……
史思明、李立节、蔡希德既克常山,引兵击诸郡之不从者,所过残灭……
由于常山的陷落,河北十一郡在天宝十五年正月的时候再次“复为贼守”。而李光弼率领的唐朝军队自井陉关东出而来,此时距离颜杲卿兵败被害仅仅晚了一个月。在此后的三个月的时间里,河北地区成为整个帝国朝叛对抗最激烈的地区,而随后的嘉山之战成为改变整个河北形势的分水岭:
壬午,(郭子仪、李光弼与史思明)战于嘉山,大破之,斩首四万级,捕虏千余人。思明坠马……光弼就围之,军声大振。于是河北十一郡皆杀贼守将而降。
……
禄山大惧,召(幕僚)高尚、严庄垢之曰:“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汝自今勿来见我!”……禄山议弃洛阳,走归范阳,计未决。
但遗憾的是嘉山之战其实也是帝国军队在河北的绝唱,几天后,潼关失守,郭子仪、李光弼二人不得不从井陉关还师西归,河北形势自此不可收拾,而继李光弼后负责河北事宜的颜真卿实际上根本无法阻止史思明、尹子奇的南下。到十月时,连最早归顺的并海七郡都相继失陷,颜真卿不得不弃郡南奔,河北地区至此完全陷落。
三、尾声:河朔藩镇登场
安禄山结束了他在河北的危机,不过他也命不久矣。三个月后,安禄山在洛阳为其子安庆绪所杀。而伴随着安史之乱的结束,那些投降朝廷的安史降将,却在朝廷“厌苦兵革,敬冀无事”的心态下,于叛乱结束伊始即被授予河朔方面大任。广德元年,以张忠志、薛嵩、田承嗣、李怀仙为节度使的四节度分镇河北的局面正式形成。河朔藩镇的诞生,标志着持续八年安史之乱的结束,也宣告了统一的河北时代的终结。同时,唐后期最为活跃的藩镇集团—河朔藩镇,至此也将正式登上唐代政治舞台。
参考文献:
[1]《资治通鉴》卷217、218.
[2]《安禄山事迹》第97页、第98页.
[3]《全唐文》卷341.
[4]《旧唐书》卷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