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小萌
绘本,也叫图画书,英文称“Picture Book”。它的特质可以用一个词概括——“赏心悦目”。“赏心”是指绘本图文相得益彰,互为补充、互相交融,带给人以美的享受;“悦目”是指绘本图画能力的表现形式让人眼前一亮,难以忘怀。优秀的绘本,文字与图画相辅相成,通过文字和图画来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著名绘本作家芭芭拉·库尼曾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绘本图文之间的关系:“绘本像是一串珍珠项链,图画是珍珠,文字是串起珍珠的细线,细线没有珍珠不能美丽,项链没有细线也不存在。”[1]
二十一世纪,绘本已经成为全世界儿童阅读的时尚,绘本阅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将绘本作为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来利用。课堂实践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孙双金老师把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确立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维度。其中,“语言能力包括语言和思维,人文修养包含学习兴趣、审美情趣、文化底蕴”[2]。绘本读物图画与文字的完美结合对儿童提升认知力、发展感悟力、增强思维力、培养想象力、提高审美情趣、丰富情感体验以及促进自我思考、表达等方面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下面,笔者就以部分绘本及绘本阅读课例为基础,从语言价值和人文价值两个维度,分析绘本阅读教学在儿童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方面的价值。
一、语言价值: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一)图文交融,深化理解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陈先云先生将儿童语言理解能力阐释为“能读懂文本的主要结构,了解文本表达上的特点;知道积累优美的、有新鲜感的语言材料,具有初步的语感”[3]。语言理解能力是儿童开展语文学习、接受语文教育的必备能力,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早在古代,文人对图文的关系就已论及,图画与文字都具有表达意义,并可以统一于一体。绘本故事的意义也是由图画与文字共生而来。阅读的关键在于理解,绘本的主体是大量精美的图画,这正好可以弥补儿童阅读经验缺失、难以理解抽象文字的不足,拉近儿童与文字的距离。文字可以讲故事,图画也可以讲故事,但一本图画书的故事还应该是图画与文字一起讲出来的故事,即图文合奏。图文可以是相互补充的关系,或是滑稽比照的关系,或是分别讲述的关系。
《我的爸爸叫焦尼》是一则温馨感人的小故事,主人公狄姆父母离异,不能常常见到爸爸焦尼,但只要能和爸爸在一起,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快乐的。他告诉热狗店的阿姨、披萨店的邻居、电影院的伯伯,告诉所有人自己身边站的就是他的爸爸。狄姆为爸爸自豪,当离去的电车走远,他期待着下一次与爸爸的见面。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绘本中的词句看似浅显、平常,细品却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在整个故事的讲述过程中,狄姆一次次地重复着一句话:“这是我爸爸,我爸爸叫焦尼。”简单、反复的一句话却让所有读者都心疼起这个孩子来。然而,情感的抒发不只是停留在语言文字上,作者用心在图画上做了文章。在一篇灰白朦胧的画面中,唯有父亲焦尼胸前的围巾是一抹鲜亮的色彩。整本绘本的构图方式以方形画面为主,只有在最后以圆形图画结尾,读者在感伤之余,也会发现画面背后暗藏的温暖和希望。這都是作者创作绘本时设计的小心思,也是儿童在细致阅读时的情感触发点,更是教师在绘本教学实践中值得注意的细节。
绘本阅读是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获取绘本信息的过程,教师在绘本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梳理与整合,将绘本中的文字、图画以及其他材料吸收内化,读懂故事主要内容,形成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最终实现对绘本的理解,提升儿童语文核心素养。
(二)语言内化,自然表达
语言运用能力同样处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通过梳理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运用。绘本课堂是链接表达的有效场所,在绘本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绘本看似浅显却富于价值的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语言、内化语言,提升语言运用与表达的能力。
语言的积累和模仿是学生形成语言系统的前提条件。绘本语言清新质朴、富有童趣,表述方式又耐人寻味。在绘本阅读课堂上,教师挖掘绘本中适合学生模仿的句式、段落,甚至故事,能够有效降低学生的表达难度,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如绘本《逃家小兔》的语言就极具节奏感,重复的句型、段落和特定形式在对比、往返中传递出故事的主旨。和学生一起读绘本时,我创设了小兔和妈妈对话的情境,组织学生玩起“追逐”的游戏,在游戏中进行模仿表达。“‘如果你变成溪里的小鳟鱼,’妈妈说,‘我就变成捕鱼的人去抓你。’‘如果你变成高山上的大石头,’妈妈说,‘我就变成爬山的人,爬到高山上去找你。’”妈妈和小兔之间富于节奏的奇妙对话,构成了一个诗意盎然的小故事。那小兔还会变成什么呢?兔妈妈又会怎样去追呢?阅读过程中,学生不自觉地就开始模仿绘本中的语言形式,生发了许多鲜活而又富有温情的句子:“如果你变成棒棒糖,我就变成大嘴巴,轻轻含着你。”“如果你变成一架飞机,我就变成隐形战斗机,无声无息地保护你。”“如果你变成挂在旗杆上迎风飘扬的红旗,我就变成升旗手把你轻轻降落下来,紧紧抱住你。”模仿句式,积累语段,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迁移文本中的精彩表达方式,使得语言表达鲜活起来。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童话、儿歌,对学习语言有了基本的感性认识。因而,阅读绘本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注重感悟和留白处的表达。
课例:《纸马》(执教老师:常州市局前街小学许嫣娜)
师:我一觉醒来没有看到爸爸妈妈,看着窗外的纸马,我又会对小纸马说些什么?
生:纸马啊纸马,你真的把爸爸妈妈带回来了吗?
生:你为什么不叫醒我?我刚才明明看到他们了。
生:纸马啊,什么时候爸爸妈妈回来的,你怎么不叫我啊?
师:反反复复地问,只是希望刚才发生的那一切不是一场梦。我们合作讲这个故事,真有意思。如果故事的结尾你喜欢,我们就大声地把它读出来,好不好?
生:好!
师:如果你不喜欢,就把它放在心里,把它改掉好不好?做好准备,喜欢这个结尾吗?
生:喜欢!
师:那就大声地读出来!
生:我推开门,太阳出来了,雪融化了,爸爸妈妈回来了。
(指名三位学生读,感情越发深重。)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好温暖,好感动。孩子们,爸爸妈妈回来了,如果你就是故事中的这个小朋友,我只允许你做一个动作,你做什么动作?
生:抱。
师:抱住他们,再也不放手了。你呢?
生:如果是我的话,一定惊讶得连抱都忘记了。
师:连抱都忘记了,你是愣愣地站在原地,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很真实。还有没有不同的动作?
生:亲。
师:亲亲他们,你把所有的感情都放在了这个吻里。你呢?
生:扑。
师:为什么用扑?
生:已经很久没有见到爸爸妈妈了,我太激动了!
师:太激动了,要感受一下爸爸妈妈怀抱的温度。孩子们,刚才你们说的动作就是你内心的感受,对不对?故事到这儿就结束了,你觉得这是一则怎样的故事?
生:感动的故事。
师:让你感动,也感动了我,还有吗?
生:温暖的故事。
师:为什么你觉得它温暖?
生:因为爸爸妈妈真的回来了!
师:是的,团圆的结局让人感觉很温暖,你呢?
生:奇妙的故事,因为纸马是不可能活过来的。
师:但是为了帮小女孩寻找爸爸妈妈,它在梦里活过来了,多好啊。感动、温暖、奇妙……这么多的表达都告诉了我们,“我”骑着纸马找回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这不仅感动了许老师,也感动了二(3)班的每一个孩子。
绘本是作者智慧的结晶,绘本的文字或插图充满了想象的留白空间。简言之,通过教师的情境创设、情感渲染,以及带着学生对图画细节的挖掘,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和自主表达的机会。“绘本阅读教学,就是用儿童化的情境让儿童说自己的话,教学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就必须起到引导、规范的作用。”[4]儿童的生活经验是丰富的,但是他们不会过多地关注生活的细节,许多生活中可以学习语文、发展语言的地方都被忽略了。而在绘本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儿童化的情境,轻易地调动起学生的这些经验,并使其进行准确的语言描述。上述教学片段里,教师让学生用一个动词来表达见到父母的心情,这显然是对学生言语积累的调用及丰富。顺接整个故事情节,感受整体情感变化,被绘本图画所渲染,教师在情境中让学生调用自己的语言储备,用上合适的动词是概括性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进行语言表达准确性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他同学则在倾听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的语言积累。
(三)想象拓展,启迪思维
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绘本是一种非常唯美的儿童作品。绘本的文字体量虽不及其他儿童文学,但却是一本书精华所在,抽象、简短的文字中传递着最深刻的内涵。绘本中所传递的语言符号,会随着儿童的阅读思考不断丰富拓展,使原本静态单一的画面在儿童的脑海中重構,充满张力。聚焦语文核心素养的绘本阅读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启发学生在阅读、表达等言语活动中主动思考,借助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文字和画面,并依托图文对绘本进行再理解、再创作,从而提升学生在绘本学习中丰富的语言实践,获得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以《想吃苹果的鼠小弟》为例。绘本描绘了一只可爱的鼠小弟,他非常想吃树上的苹果。为了吃到苹果,他认真地观察小鸟、猴子、长颈鹿、大象、袋鼠和犀牛得到苹果的方法,然后一一模仿,却屡试屡败。鼠小弟既不会飞,也不会爬树,没有长长的脖子或鼻子,个头小跳不高,也没有很大的力气。看着别人凭借与生俱来的能力都拿到了苹果,鼠小弟怎能不着急呢?和学生一起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将鼠小弟每次的尝试作为引导学生补白创作的契机,让学生帮一帮鼠小弟,为它想出一个摘苹果的方法。学生根据提示口头“补白”故事时,他们心里充盈着浅浅的欢喜与期待,他们在自由想象中,说出了“鼠小弟可以拿个长杆子敲苹果”“团结力量大。除了借助海狮的力量,鼠小弟还可以与其他朋友相互合作摘苹果”“可以做一只友好的小老鼠,勇于和能摘到苹果的小鸟、猴子、长颈鹿、大象、袋鼠和犀牛交朋友,请它们帮忙摘苹果”等属于自己的答案。学生的想象来源于生活,当他们观察到画面中小动物们顺利摘下苹果时鼠小弟羡慕的表情,看到它也学着动物们的方法却落得晕头转向的下场,学生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当成了绘本故事中的主角——鼠小弟。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的内心独白外化为拓展文本的表达,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表达力都得到了丰富。
著名绘本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在绘本《失落的一角》中,用简单利索的线条和简单的文字勾勒出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以其中的一页为例,画面仅有一条线,配上“上山”两个字。语言直白、简单,借助图画中一根寻常的线条,学生内心的感受却截然不同:“圆为了寻找自己失落的一角,漂洋过海,历尽沧桑,它丝毫没有放弃过寻找的念头。一座大山挡住了它的去路,它咬紧牙关,鼓足力气,慢慢往上爬。没想到脚底一滑,咕噜滚了下来。灰头土脸的圆擦了擦身上的灰尘,继续小心翼翼地沿着山路往上爬。每爬一步都是那么困难,每次想放弃的时候它都暗下决心,我一定要爬过这座大山,那失落的一角一定就在山的那头等我。”儿童阅读绘本的过程就是文字内容重构的过程,也是文字背后的意蕴。聚焦语文核心素养的绘本阅读教学最终指向心智的敞开和活跃,开放学生心灵,拓展学生视界,发展学生想象,启迪学生思维。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对优秀的绘本读物来说,薄薄一册书的背后,是作者试图表达的深刻的内涵意蕴;对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来说,高质量的绘本阅读教学促成了广泛的阅读学习、大量的语言积累和自然的言语表达,具有无穷的价值。语言能力好比一颗小小的种子,在人们需要时破土而出。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运用能力是它主干上的两条粗壮的枝干,思维能力是树木的汁液,审美情趣、文化底蕴则是丰沛的阳光雨露,它们孕育了语言,并最终与语言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语言能力,是儿童应习得的关键能力,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
二、人文价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一)激发学习兴趣,唤醒“悦读”热情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把“乐学”列为“学会学习”核心素养的首个基本要点,并对其主要表现进行了这样的描述:“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5]
绘本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儿童的绘本,并且具有极大的趣味性,其图文结合的特殊表现形式对儿童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儿童对图画有着天然的亲切感,绘本鲜艳明丽、内容丰富的图画能够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带给儿童极大的乐趣;简单明快的文字传神地把作者要讲述的故事内涵传递给儿童读者。绘本图文结合的形式打破了单纯文字文本的呆板和枯燥,使绘本具有了生命和灵魂,从而让儿童产生亲切感,吸引儿童去阅读和探究。
作为儿童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绘本故事内容生动活泼,以图文共叙的表现方式也是儿童最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讲故事。绘本的图画为儿童提供了一份视觉盛宴,他们可以跟随图画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幻想的故事世界里自由翱翔。画家在图画中还常常加入丰富的细节,儿童可以从图画里感受到探索和发现的乐趣。例如《逃家小兔》这本书,当小兔子说要变成河里的鳟鱼时,画面里出现了兔妈妈变成捕鱼的人到河里捕鱼的情形,有趣的是兔妈妈的鱼饵竟然是一根胡萝卜!当儿童看到这幅图时无不开怀大笑,趣味在绘本中无处不在。绘本的文字也给儿童提供了听觉和想象的盛宴,富有诗意的文字,饱含感情的抒情化语句,朗朗上口的韵律和节奏,都为儿童带来情感上的愉悦感受,文字所提供的故事线索又让儿童展开想象,与图画讲述的故事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故事,从而感受到体验和再创作的乐趣。
“小学语文作为母语启蒙课程,因其自身内容的独特性和在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主体、奠基等地位,在培育学生终身受用的‘乐学热情’方面发挥着生长、牵引、辐射等作用。”[6]在小学语文教学初期,选择吸引儿童眼球、能够打动儿童心灵的绘本资源进行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绘本教学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培育小学初级阶段儿童对语文的“悦读”热情,这不仅影响到儿童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热情和效果,还会迁移到学生终身学习和生活之中。
(二)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审美品格
聚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绘本教学让语文学习富有弹性、智慧和灵性,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绘本阅读教学通过对个体审美意识的激发和创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对事物的审美和鉴赏,引导学生走向快乐、美好的生活。审美意识的激发可以具体表述为“学会审美”,即引导学生在语文教育活动中欣赏和领悟美。
绘本中的美,美得自然,美得深邃。小学生正处于审美意识的养成阶段,对美的认识、美的感受还停留在最初级的阶段,而阅读绘本能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阅读绘本能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力,培养审美意识,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最终激发儿童创造美的热情,帮助孩子们步入艺术殿堂,使孩子们终身受益。”[7]
绘本图画精美绝伦、富有内涵,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不同题材的绘本,作者选择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铅笔画、水彩画、油画、亚克力颜料画等為儿童展现了绚丽的图画世界。基于儿童心理的色彩运用也让学生对绘本爱不释手。罗斯·尔斯库勒和哈特维克在探索绘画与人格之间关系的研究中提出,“颜色是儿童情感生活本质情感强烈程度的最早表现,儿童通过颜色媒介表达他们的情感、冲突和困难”[8]。以温馨感人的绘本为例,画家在构图上选用高度对比、散点构图等形式带动视觉感受,在表现温馨感人的场景时,画家多用水彩表达图画中细腻柔软的部分,使绘本的画面更富美感。英国作家雷蒙·布力格的绘本作品《雪人》是一本无字书,采用多格漫画的形式来呈现整个故事。《雪人》大大小小加起来有一百六十七幅图,作者驾轻就熟的绘画技巧让一格格的画面充满了静与动的张力。在整个故事的最后,作者将画面缩到最小,让无声的空白将那个背上的男孩紧紧裹住,戛然而止,一个奇迹结束了,留下的只是静静的悲哀。雷蒙·布力格用油蜡笔画出了整个故事,温暖朴实的笔触,柔和的暖色调,与这个冬夜里发生的故事非常吻合。绘本通过精美的图画与诗性的语言培养儿童的审美感知力;通过细腻浪漫的绘画场景与简明的启示性语言,激发儿童的审美想象力与理解力;以动人的故事情节凝练儿童的审美情感力。学生通过学习绘本中的美,慢慢地学会了创造生活中的美。
绘本通过唯美的场景和简明的语言激发儿童对美的理解。在未对“美”有清晰指导前,学生们对“美”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色彩美、画面美、语言美这个层次,深刻的“美”,比如心灵美、内涵美、意蕴美等更多时候单凭学生的个人体验和人生经验是无法感悟出来的,这时,教师进行绘本阅读教学时的指导作用尤为重要。教师通过强化这些特殊的场景,让学生抓住冲突点,重点思考,发挥想象,激发儿童对美的理解。绘本《我爸爸》中有这样一幅画面,一个穿着睡衣的男人站在一栋房子旁边,画面上还配有这样一句话:“我爸爸像房子一样高大。”孩子们眼中可能会觉得这幅画面并不是那么美,一个穿着睡衣的父亲有何美感?再仔细观察画面,学生会发现绘本创作者是用一个仰视的角度来凸显这位平凡而又普通的父亲。借助画面,学生们感受到的是一位顶天立地的、有担当的爸爸的美,这才是深层次的美。
儿童绘本中蕴含着各种美好的因子,内容集社会美、自然美、人性美、情感美于一身。在绘本阅读课堂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绘本资源,引导儿童通过观察、想象入情入境,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和与之相匹配的画面结合还原成更鲜活的景物,迸发更丰沛的情感,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情景的熏陶转为积极地营造情景,从而准确、全面地感悟作者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审美体验,提升自身的审美品格。
(三)启发情感共鸣,培育人文情怀
绘本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教师需具备一双慧眼,从种类繁多的绘本中选择有价值的书目作为教学素材。故事绘本是儿童文学的一个分支,具有儿童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因此它也具备了儿童文学作品最基本的价值追求。绘本强调作品要贴近儿童,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特殊性,关注儿童的情感世界,培养儿童的品性,培育儿童的人文情怀,提升儿童的核心素养。
儿童阅读绘本本质上是一种情感的投射和抒发,通过与故事中的角色同呼吸、共命运,儿童获得阅读的快乐和心灵的成长。《爷爷有没有穿西装》是一册向儿童讲述死亡主题的绘本,文字部分以小男孩布鲁诺从小的疑问、人生经验展开。当布鲁诺看到露出棺木的黑皮鞋鞋底时,布鲁诺问“爷爷有没有穿西装?”因为平时只要爷爷穿着黑皮鞋,那他就一定穿西装。这样的疑问符合儿童日常的生活感受和经验,自然容易受到儿童的认同。图画中小小的布鲁诺和大人巨大的身影形成强烈对比,此外,图画中的器物也刻意变得巨大,如爷爷常坐的窗边那张又大又旧的沙发,将布鲁诺显得更加娇小,这种感觉正贴近了儿童的内心,唤起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感受,从而对故事的情景产生共鸣。绘本阅读教学通过儿童日常的生活经验和感受来引导学生进入故事的情境,让学生放飞想象,跟随故事中的角色去经历、去探险、去宣泄、去寻找,学生的情感在绘本教学课堂中不断被激发,在绘本阅读中自由体会生命的意义,从而获得心灵的成长。
相较于课本,儿童对于绘本的阅读兴趣往往更浓厚,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可以将绘本与教材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课文《母亲的恩情》表现了母爱的伟大、无私和温暖,在课程内容教授结束后,作业设计不妨向绘本延伸。绘本《逃家小兔》《猜猜我有多爱你》都是关于亲情的经典绘本,布置学生课后阅读,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有条件还可以当堂交流,教师作进一步的指导与评价,从而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课文主题得以深化。再以沪教版第六册课文《给予树》为例,讲述了心地善良的主人公金吉娅用妈妈给她买圣诞礼物的钱帮助了一位陌生的小女孩实现愿望的故事。课文中金吉娅家庭并不富裕,小小年纪却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她这颗金子般的心灵值得学习。教师可适当延伸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链接以爱和分享为主题的绘本《花婆婆》,让学生懂得小小的举动便是真善美的开端、真善美的传递。这种充分挖掘绘本情感资源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帮助教师突出语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元素,帮助學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犹如蒙蒙春雨,滋润儿童的心田。在完善学科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渗透习惯教育、审美教育、人文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充分诠释,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认真关注。在语文课堂上巧妙地引入绘本阅读,并利用绘本的功能与特点促进审美课堂、情感课堂、人文课堂的生成,不但有利于激发儿童唤醒“悦读”热情,让学生乐学、爱学,同时还有利于丰富其审美经验,培养审美品格。在绘本故事的情境中,在情感型课堂的熏陶里,儿童形成了求真、向善的价值追求,人文情怀在稚嫩的童心里悄然萌芽。
三、结语
语文教育中,“教读课”把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方法的习得、阅读能力的培养等作为重点。2017年9月以来,全国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统一使用“部编本”,新教材大胆创新阅读教学编排体系,建构“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新模式,促进课内外沟通,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为阅读由窄向宽、由少向多,最终实现质的飞跃,尤其为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悦读素养”,开启了新思维,建构了新机制,搭建了新平台。绘本阅读教学正是语文惯常的“教读课”的延伸,也是对“部编本”语文教材编写理念的发展。
绘本拥有价值颇丰的语文教育资源,既能独立呈现又能作为辅助教学的材料。基于绘本的特殊性,绘本阅读教学在培养儿童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绘本图文相互融合,深化儿童对内容的理解;绘本语言清新质朴、富有童趣,值得教师充分挖掘,指导儿童积累、内化语言,促成语言的运用与表达;绘本拥有无穷的想象空间,能促进思维发展,实现个体对文本的再思考、再创作。绘本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与喜好,引领儿童从“阅读”走向“悦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绘本立足图画表达,带来美的享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怀与品格;绘本依托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养成健全人格,拥有人文情怀。绘本亦能打破语文教学的瓶颈,启发多元智能,打开教学新视野,创造教学新机遇,实现教学相长。总而言之,绘本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师手中点石成金的“魔法棒”,在发展儿童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价值。绘本阅读教学让儿童在情趣中、情感中、美学中潜移默化地享受阅读,享受语文,爱上语文。
诚然,绘本阅读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加强经验积累与反思,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始终贯彻儿童本位观,站在儿童的立场和角度来指导绘本阅读。
注释:
[1]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年,第26页。
[2]孙双金:《基于核心素养的儿童语文学习》,《江苏教育研究》,2017年第S1期,第61页。
[3]陈先云:《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清单》,《小学语文卷首语》,2017年第C1期,第1页。
[4]嵇文佳:《利用绘本提升低年段小学生语文能力》,2015年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高群,第39页。
[5]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6年第10期,第10页。
[6]徐光华:《紧紧抓住教学关键,着力培育核心素养》,《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年第5期,第43页。
[7]耿明磊:《绘本阅读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分析及教育建议》,《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10期,第22页。
[8]高颖:《挖掘绘本中的艺术元素》,《科教导刊》,2012年第10期,第253-254页。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长安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