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对街区制政策的认知

2019-09-10 11:46:23危怀安杨泽平马荣
关键词:协同治理武汉市政策

危怀安 杨泽平 马荣

摘 要:开放封闭式小区,推广街区制,是城市和谐发展的新动向。针对街区制政策,通过文献研究和德尔菲法,设计调查问卷,对武汉市民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220份。统计分析表明,社会公众对于街区制新政既有困惑担忧,又有期待憧憬,喜忧参半。基于此,从协同治理的视角,构建了新旧媒体协同、宣讲示范协同、利益相关者协同、线上线下协同的四维策略,有效推进街区制新政。

关键词:街区制;政策;公众认知;武汉市;协同治理

一、街区制政策的提出及文献回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新建住宅小区,要推广街区制;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该项公共政策为城市街区和小区道路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和目标: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

针对街区制政策,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读,出现了许多质疑的声音。比如:有人简单地将推广街区制等同于“拆除小区围墙”,并质疑没有了围墙,小区的安全性和管理质量将如何保障?甚至有人认为实行“街区制”对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没有帮助,这个政策的推行完全是“拍脑袋做决定”等等。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在中国知网(cnki.net),截止2016年7月,以“街区制”为关键词,搜索得到相关文献11篇,且全部为2016年发表;以“街区制”为主题词,检索得到相关文献166篇,其中2016年158篇,2012—2015年共8篇。可见,在《意见》发布之后,“街区制”才渐渐进入学术界与新闻界视野,引起学者与媒体的关注。在国内,现有研究文献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房地产管理等视角探讨街区制发展历史、困境及对策[1][2][3];二是从法律学,尤其是物权法视角研究街区制实施带来的法律冲突及化解[4][5];三是从政策学视角讨论街区制政策实施的利弊及治理[6][7]。

国外街区制相关研究经过长时间发展已经相对完善,对街区制的形态[8]、规划[9]、实施意义[10]及相关的理论都有一定的阐述。其共通点都是强调了实行街区制,以街区为基本单位对城市进行建设,并通过小尺度的开发、网络状的道路、混合的功能、有活力的街道等方面来等方面来营造街区的可达性与多样性,进而实现住区与城市的开放性及可持续性[11][12]。

不过,上述研究成果主要是规范研究的学理性分析,实证研究欠缺。因此,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德尔菲法,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对武汉市社区居民的实证调研,以此全面了解社会公众对街区制新政实施的认知情况,并从协同治理的视角对街区制政策施行的相关建议进行系统探讨,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与学理价值。

二、问卷设计与调研

为了更好地了解人们对街区制政策的认知程度尤其是可能存在的模糊乃至错误的认识观念,分析个中原因,进而提出解决方案,使国家出台的政策实施细则和推行更为可行、有效,本文作者对湖北省武汉市市民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广泛的调研。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基于对《意见》中有关“街区制”政策的充分理解,以及现有文献研究成果的参考,通过德尔菲法的专家咨询,形成了本文的预调查问卷。

在开始正式问卷调研之前,我们进行了预调研,目的是了解被调查人员对此问卷相关内容的理解度、接受度。根據预调研反馈的结果,我们对问卷进行了部分调整及进一步完善,从而绘制正式调研问卷。

(二)调查样本的选择

本次调研的对象是武汉市社区市民。根据武汉市统计局2016年1季度的最新相关统计数据,武汉市共有151个街道办事处、1274个社区居委会,有超过6575个社区,它们主要分布在江夏、江岸、江汉、武昌、硚口、汉阳、洪山、青山、东西湖等区。这其中有封闭式小区,也有非封闭式小区、单位宿舍等,组成复杂。因此,为了增加层内的同质性和层间的异质性,遵循分层随机抽样原则,将这6000多个社区按地区分成9个子集,在每个子集中按照社区规模大小各随机抽取不同规模的社区各3个,共计27个样本社区。按等额抽样法从每一个样本社区中随机抽取45名居民参与问卷调查,总计1215人。考虑到问卷的有效性及被调查者的退出率,我们增加了10%的样本量,即合计1336人。

(三)问卷发放与回收

我们使用了线下+线上(offline+online)相结合的模式,对问卷进行了发放及回收。线下调研采取实地派发问卷,如样本小区地毯式发放、街道随机派发等;线上调研主要通过权威性问卷调查网站将问卷录入,并以小区业主线上交流QQ群、微信、论坛为媒介进行信息的收集。本次调研实际发放问卷1336份,回收有效问卷为1220份,有效率为91.32%。

三、调研问卷的统计分析与结果讨论

(一)问卷的信度及效度检验

信度最早起源于心理测量,指的是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或者可靠性程度,如果用直观的方式来表达,信度指的就是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如果多次重复测量的结果都很接近,则认为测量的信度是很高的。信度检验分为内在信度检验和外在信度检验,本文主要就问卷内在信度检验进行分析,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一般来说,信度系数大于0.6都是可以接受的,本文调查问卷信度系数0.724,则表明量表的信度通过且具有较高信度。

效度检验主要是指问卷取样的足够度,本文通过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来进行效度检验,得到结果如表2所示。

一般来说,KMO值大于0.6即通过检验,本文调查问卷最终的KMO值为0.810,大于0.6,即问卷具有良好的取样足够度。同时通过了球形检验,即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

(二)问卷统计分析结果及讨论

1. 调查问卷的人口学统计分析。在回收的1220份有效问卷中,从被调查者的性别结构看,男性占51.15%,女性占48.85%,男女比例相对比较均衡。从年龄结构看,20岁及以下的占8.52%,21-30岁的占26.89%,31-45岁的占41.31%,46-55岁的占14.26%,55岁以上的占9.02%。这与当今社会房屋购买与消费群体的年龄构成相符。从学历结构看,大专及以下的仅占5.90%,本科的占83.93%,硕士研究生及以上的占10.17%。这保证了被调查者对街区制政策有足够的理解力。从住房与社区类型结构看,73%的人居住商品房,且81.97%的社区是封闭式社区。因此,本次问卷调研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现实性和有效性。

2. 对街区制政策的总体认知。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52.29%的人表示对街区制政策并不十分了解,52.21%的人表示对街区制政策并不十分支持,77.30%的人表示对现有封闭式小区十分满意(见表3)。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反对开放封闭式小区,推行街区制。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人们对街区制政策不了解。根据问卷调查,只有47.71%的人表示了解街区制政策,其中38%的人是透过新媒体了解到该政策信息,15%的人是通过传统媒体获悉该政策信息,2%的人则是通过其他的方式获悉該政策的相关内容(比如友人告知),高达45%的人却是在做本次调查问卷的时候才第一次获悉该政策。这说明国家在政策的出台及宣传传播上仍有所欠缺。而大部分了解该项政策的市民,是通过新媒体得知政策相关信息,可见在互联网飞快发展的现在,人们更多地会通过新媒体了解国家新的政策颁布和实施的动态。

另一方面,人们习惯于、且对封闭式小区居住环境比较满意。在调查中,我们发现,73.52%的人认为封闭式住宅营造了便利的私人空间,63.77%的人认为当前的封闭式住宅是其愿意接受的住宅模式。这说明,我国现有的封闭式住宅是有相当好的群众基础,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大多数人普遍认同封闭式住宅的私密性和其代表的社区模式。

3. 对街区制政策的困惑与忧虑。由表4可见,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高度关注“街区制政策”推广后可能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普遍认为推广街区制后的交通扰民问题,小区的安保、卫生、垃圾处理等问题,在小区公共资源不富裕的情况下,外来车辆对公共绿地、车位等资源的占据问题以及业主维权难度加大等情况都会集中发生,并且会大大降低业主的归属感,衍生对政府的认同度下降。从对推行街区制政策所带来的困惑与忧虑程度看,业主维权难度加大是社会公众最为关注的问题(占98.03%),其他依次为交通扰民问题(占97.13%),安保、卫生、垃圾处理等问题(占96.14%),外来车辆占用资源问题(占96.06%),业主归属感下降问题(占92.46%)和对政府的认同度下降问题(占92.37%)。

此外,对于“街区制政策”实施带来的负面影响问题,82.7%的人认为这一政策会使小区的安全隐患增多,88.36%的人认为这会导致不利于老年人健身和儿童有益活动的开展;82.7%的人担忧开放小区道路还会加大居民区的噪音干扰,降低生活品质;甚至46.14%的受访者表示这可能影响房价。

4. 对街区制政策的喜悦与期待。不可忽视的是,24.75%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封闭式小区住宅对公共交通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接近40%的被调查者认为封闭式住宅模式需要改进。同时,有相当一部分被调查者认同街区制政策会带来一系列正面的积极影响:35.40%的人认为开放式小区能够使小区内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24.59%的人发现街区制政策有利于城市商业设施和住宅设施融合,方便居民生活;38.36%的人认为不再建设封闭式住宅,小区内的资源能被城市消化吸收,能增加城市道路通达性;43.27%的人还为街区制政策增加更多的城市停车位和公共绿地等公共设施而欢呼。

基于此,大多数社区居民对街区制政策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基本看好。如表5所示。虽然目前有72.79%人仍然倾向于认为街区制实施效果不理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75.33%的人认为“街区制会越来越被公众接受”;85.82%的人坚信,政府能够通过各种手段逐步解决街区制存在的问题;在体会到街区制的好处之后,人们会赞同街区制改革(占67.63%),这种社会共同意识的提高会促使街区制理念成为公众未来住宅的主流思想,使得街区制的发展前景变得越来越明朗,并成为主流的住宅模式(占70.66%)。

那么,如何有效推广街区制政策?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表明,为了配合街区制新政的推行,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认为(见表6所示),小区内部的道路交通设施和物业安保设施必须予以优化升级,并且政府要在审慎思量路网分布的基础上、合理分拆封闭式小区,同时政府应该对这些小区给予必要的津贴补助款项。此外,政府在推行街区制政策的同时,还必须继续做好优化升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工作。总的来说,人们认为政府要想有效推行街区制政策,应该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来辅助街区制的施行。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街区制新政的推行,给城市居民带来了困惑与忧虑、喜悦与期待,可谓喜忧参半。这个结论与我们在调查问卷末尾部分设计的最后一道问题的统计结果基本一致,即当他们在街区制政策实施后有置业需求时,他们的选择是:40%的人表示会选择封闭式小区的二手房,36%的人则选择新建的街区制小区新房,24%的人选择其他形式的社区(比如别墅、酒店式公寓等)。

究其原因可归结为,政府并未足够重视新媒体方面的政策宣传,宣传渠道较为单一,导致人们普遍对街区制新政了解不多、不深,存在诸多困惑、疑惑等认识障碍;同时,推广街区制在具体实施上可能会带来小区交通、治安和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现实难题。要扫除这些思想障碍与破解实践难题,就必须构建协同治理机制,加强各治理主体的协同作用,最大程度地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源,避免政府与市场的失灵,并藉此来推动街区制政策的落地和推行。

(一)新旧媒体协同,打造政府与社会组织协作的全通道式的街区制政策传播渠道

在颁布、推广街区制新政时,政府应该与社会组织协同,充分利用线上新媒体向人们推介政策及其相关信息。即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的自媒体展开合作,委托他们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上展开政策宣传和意见调研,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传播政策,并能让公众对政策的意见或建议得到更充分、更及时、更有效的实时反馈。同时,政府也应该及时地在电台、电视等传统媒体上对政策的出台及相关信息进行推送,并与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及时联动,在小区内召开业主大会传播及宣传政策相关信息,形成政府与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等社会组织协作、新旧媒体协同的政策信息发布的全方位、立体式覆盖的政策宣传、传播系统。

(二)政策宣讲与典型示范协同,消除公众对街区制政策的困惑与疑虑

由于城市居民对原有封闭式小区的住宅模式比较习惯和较为满意,以及对街区制相关政策和具体施行模式的不了解,会对街区制新政产生一定的不支持或抵触情绪,人们的这些思想误区需要政策制定者格外重视和有效疏导。因此,政府在宣传和推广街区制时,要协同居委会、社区公益组织进行宣传和推广的落地宣讲会,要让人们逐渐了解和接受街区制社区的理念,消解他们的困惑和疑虑。同时,各级政府部门与非政府公共机构要做表率,率先开放政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大院以及公共机构所在小区,让这些主體率先垂范、引领,加快封闭式小区开放步伐,使社会公众看到推行街区制的好处,才能形成社会共识,为未来街区制的顺利推行奠定基础;这也有利于增强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认同感,方便日后系列政策的推行。

(三)利益相关者协同,因地制宜地改造封闭式小区

推广街区制,不可避免要对现有封闭式小区进行合理的改造,为其配备符合街区制推行的完善的软硬件设施,但不同小区的实际情况是有差异的,因此在改造封闭式小区时,因地制宜的政策方案必不可少。这就需要政府、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社区公益组织、业主等多方主体协作:政府以城建部门为主,各部门协同做好开放式小区的科学规划,根据人文、交通、城建、地理环境等因素实事求是地确定需要改造的小区;构建信息交流平台,以社区居委会为沟通和解决小区安保、卫生、停车、垃圾处理和支付补偿等问题的主体,以社区公益组织为桥梁,让政府与社区展开对话,使小区业主的意见可以反馈到决策层,设计更为合理的改造方案;定制化地配合城市交通道路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化升级,降低开放小区给居民带来的噪音干扰和生活品质的下降,提高道路通达性和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

(四)线上线下协同,构建街区制管理新模式

一方面,构建城市建设、规划、市政公用、公安、消防、卫生等政府部门协同治理网络,建立以城建局为主管、环卫局为统管、居委会为协管、小区业主委员会为配管、物业企业为服务主体的“五位一体”多元化管理体制的街区制物业管理新模式。另一方面,利用电子政务技术,让其为居民维权、社区内纠纷调解及协同治理模式的构建提供技术支持,为各个协同主体提供便捷的线上共享平台。通过网络技术和信息化的手段,把所有社区管理及纠纷产生的利益相关者(如政府部门、社区居民、物业管理、业主委员会、社会工作站、社区民间组织、驻区单位等各类组织)联动起来,减少信息不对称和传播不及时的现象,推进多方协商理解,促进街区制管理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伟,王华,尤娟娟,等.城市街区型住区的规划策略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6,31(3):82-89.

[2] 顾娟,王盛.关于街区制的影响和借鉴[J].上海房地,2016,(6):32-34.

[3] 糜毅,陈仕娇,田叶.街区制在我国的发展与展望[J].住宅与房地产,2016,(3):33,84.

[4] 高圣平.开放小区的现行法径路[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69(3):19-22.

[5] 张力,庞伟伟.住宅小区推进“街区制”改革的法律路径研究[J].河北法学,2016,34(8):9-26.

[6] 吴晓林.从封闭小区到街区制的政策转型:形势研判与改革进路[J].江汉论坛.2016(5):40-45.

[7] 陈杰.破墙开围:公平正义优于利弊得失[J].探索与争鸣.2016(4):52-56.

[8] Roseland M.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tegrating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Social Objectives[J]. Progress in Planning,2000,54(2):73-132.

[9] Watson D, Crosbie M J, Callender J H. Time-saver Standards for Architectural Design Data : The Reference of Architectural Fundamentals[M]. McGraw-Hill, 1997:18-28.

[10] Biddulph M. Streets and the Shaping of Towns and Cities by M. Southworth; E. Ben-Joseph[J].Town Planning Review,1998,(1):104-105.

[11] Calthorpe P G, Fulton W B. The Regional City: Planning for the End of Sprawl[M]. Books,2001:68-95.

[12] Jacobs J.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M].Random House,1961:94-109.

猜你喜欢
协同治理武汉市政策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22年8期)2022-10-09 06:19:34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22年6期)2022-06-16 01:28:40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城市勘测(2022年2期)2022-05-09 08:42:48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助企政策
政策
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11-17 08:25:07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城市勘测(2019年3期)2019-07-09 09:45:10
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下的京津冀环境污染协同治理研究
协同治理: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参照
理论导刊(2016年12期)2016-12-27 17:20:27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