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课同构,让历史课堂更精彩

2019-09-10 07:22周敏亚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学科素养

周敏亚

摘要:文章结合教学实际,尝试将多学科结合,构建异课同构的历史课堂,以教学案例的形式多角度阐释史实,贯彻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了历史学科素养,有利于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历史课堂;异课同构;学科素养

大多数人认为,历史课堂讲的是过去的事情,少有生命活力可言。其实不然,历史作为一个包容性极强的人文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能企及的深度和广度。文史不分家,政史地不分家,历史与艺术也不分家,正是这样的包容性和交叉性为历史课堂带来了新的机遇。运用多学科、多角度阐释历史史实,给学生提供了新视角、新平台,不断地反思、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让历史课堂更精彩。

鉴于同课异构的启发,结合高中生系统性学习的实际要求,笔者设想能否在不同学科之间搭设桥梁,形成同类知识在不同学科中的异课同构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让历史课堂与其他学科合力实施异课同构,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不同学科的零碎知识进行纵横联系、体系化地整合,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全方位地合作、探讨,让师生擦出更多的智慧思维火花,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一、异课同构的教学案例

以“汉初的郡国并行制”这节课为例,笔者改变了原有的教学过程,做了大胆的尝试。首先,笔者设置了一个探究题:汉初刘邦确立的地方政治制度与秦朝有何异同?为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最终是怎样解决的?汉初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析得出:(1)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2)汉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然后,笔者发散思维,继续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郡国并行制的实行,从侧面反映了什么问题?

【思路点拨】刘邦的身份是皇帝,皇帝的错误认识导致了错误的决策,即使是错误的决策也被不折不扣的执行,更能体现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皇权至高无上。

问题2:如果你是刘邦,你会如何决策呢?

【思路点拨】摆在你面前的可能有两个选择,要么是借鉴具有悠久历史的西周分封制,要么是借鉴二世而亡的秦朝郡县制,是二选一吗?其实当时的朝臣们也是各执一词。

问题3:从以上事实出发,你认为刘邦是个怎样的人?

【思路点拨】刘邦没有进行二选一的选择,而是把西周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结合起来,说明刘邦是一个很能纳谏的人,综合利弊,集思广益,哪怕集思广益出来的是个错误的决定也能接受。正是刘邦这样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在与项羽的对决中很能笼络人心,成为最后的大赢家。

学生不妨再想想语文教材中学过的课文《鸿门宴》。项王与刘邦的对决,作为人物之一的刘邦又是怎样的呢?这场宴会上,当时项羽年轻气盛,意气风发,号称“战神”,他觉得武力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原文中,听到曹无伤的报告后,项羽大怒,日:“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只知道一味的蛮动武力比较。

而他的对手刘邦,经过岁月的历练与积淀,显得沉稳、老练,更能沉得住气,遇事更多的是向众人征询意见。

原文中刘邦与张良的两次对话。沛公大惊,日:“为之奈何?”沛公默然,日:“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还有刘邦与樊哙的对话。沛公日:“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所有的事情,刘邦都会征询意见后再做决定,这样的谦虚纳谏,使得他周围聚集了一大批的文臣武将。尽管项羽也有范增、项庄等一批文武贤能,最终因为他的刚愎自用而被他越推越远。至此,鸿门宴的一幕及其结果就更好理解了。大丈夫能屈能伸,项羽兵败完全可以卷土重来,但是“战神”的光环使他的认知固执地停留在军事上,武力的胜败成为他衡量成败的唯一标准,乌江自刎也是性格使然。

最后,思维提升。笔者提问学生:历史上的刘邦与文学上的刘邦,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皇权至高无上,皇帝的决定,哪怕是错误的决定也会被实施;历史人物的个人行为会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性格决定成败,初生牛犊应该有不怕虎的魄力,但同时也要虚怀若谷,谦虚谨慎。

二、异课同构的教学效果

异课同构的历史课堂,不再是“死知识”的复制和传递,历史上的一代帝王刘邦与一个积淀了岁月的智慧老人合二为一,是一个鲜活的刘邦。历史知识再也不是那么的遥远、抽象,历史课堂拥有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历史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对刘邦的认识也各不相同,历史史实的厚重与历史场景的真实的理性知识与感性思考的激荡,使学生的思维空间豁然开朗,这样的学习便由知识识记转化为兴趣感知,进而上升为对未知的渴求。对知识的体系化思考、价值观锻造,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培养,已在课堂感悟的潜移默化中进行。

我们经常说:山高人为峰。一个人的说话、做事、待人接物、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他的个人认知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他的认知高度和广度取决于他的思维格局。简单来说,一名初中生和一名高中生在同一个事物的认知上,思维高度有着本质的不同,在短期内可能不是那么明显,但是随着人生经验的积累,他们的人生格局便会出现非常大的差别。

以史为鉴,这也是人本思想通過历史的积淀在一个人身上的反映。历史学科“以史为鉴,服务人生”的独特一面,是其他学科无法达到,更是无法替代的。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总结与反思中前进,个人的成长就是一部成长史!历史课堂教学就是一门关注学生历史文化积淀和自身成长的学科。历史文化积淀决定一个人的高度和深度。异课同构的历史课堂,既是指引学生心灵的灯塔,又是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历史学科素养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喜如,“同课异构”的追问与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1( 3).

[2]马春生,龚国祥,校际“同课异构”课的观察比较视角[J].化学教育,2010(7).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学科素养
基于新课程改革深入下的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科素养的渗透初探
强化科目特色,创新教学设计
浅析中职历史课堂中情境教学的运用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探析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