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凌卿
摘 要 新时代背景下,校园劳动教育,对于提高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质、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意义深远。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的一部分,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接受书本知识的同时,同样需要具备良好的劳动素养。本文旨在分析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以及探讨劳动教育对今后高校思政工作教育创新的启示。
关键词 劳动教育 现状 思政教育
一、劳动教育的定义
何为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要理解劳动教育的意义,要先理解教育的意义。美国的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英国的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蔡元培先生提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劳动是最好的教育,人类社会教育离不开德智体美劳这五点素质培养目标,其中的劳动就是培养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它可以促进德智体美协同发展。
二、劳动教育的意义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勤劳为美德,吃苦耐劳、敢打敢拼,凭着双手把旧社会,建立了新中国。改革开放40年间,敢闯敢干,中国的经济一跃而起居于世界前列。习主席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里指出“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没有勤劳肯干的双手,一切美景都是虚幻和空谈。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跃、社会的进步确实在各方面都给人们的生活质量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和提高,但随之而来的还有许多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思想。好逸恶劳、奢靡成风,一夜暴富的思想正如一股邪风吹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在校学生。由于大学校园的自由环境以及少了以往的监督,他们接触不良思想的机会比起中小学生来说更多。消极的人生态度、享乐主义、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思想正如一颗毒瘤慢慢腐蚀着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即便他们的身份已经从中学生转变成了大学生,接受成人教育,但其人生阅历、面对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仍然不足,还需要学校、家庭的教育和管理。
三、高校劳动教育现状
高校的教学活动是针对专业教育、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开展的,在其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上都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的特色。具体说来,其专业教育和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都是针对性的劳动教育,校园开展的劳动教育有其独有的特点。
虽然党和国家都越来越重视劳动教育,学校也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等活动开展劳动教育,并以学分的形式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
(一)功利主义导致劳动教育目的偏离
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而不是为了劳动而劳动,或者仅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忽视了培养学生真正热爱劳动的思想以及吃苦耐劳、勤奋刻苦的精神。学生对于参与劳动多是因为评奖评优或跟前途发展,并没有从思想深处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离开了严格的考核或跟评奖挂钩,学生便不再积极参与校园劳动活动。甚至于出现一种现象:学生获得了奖助学金,便不再积极参与校园义工打扫活动,消极应对、敷衍了事,对于个人发展无益的活动都不再对他们有任何兴趣。
(二)形式主义导致劳动教育结果不理想
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受教育者全方面发展的有意义的教育活动。作为实践和理论结合的产物,劳动可以培养学生从做中学,从劳动过程中获得处理问题的经验和能力。但是在实际过程中,重考核、轻结果、走过场的现象屡见不鲜,为了学分而参加活动,学生常常搞不懂劳动活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为了最后顺利拿到毕业证不得不敷衍了事。学校管理者对劳动教育的不重视,导致劳动教育在学校开展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四、新时期高校劳动教育对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启示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高校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教书育人,做到“四个正确认识”。“四个正确认识”包括: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以及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学生不仅仅在今后要走向社会,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劳动教育可以鍛炼学生的身体,也可以塑造他们坚毅的品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施展远大抱负。
(一)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内容
高校管理者和教师首先应从思想上重视劳动教育,因其对于学生、社会和国家所带来的作用和影响不低于智力教育。劳动教育的内容不仅局限于体力上的劳动和社会实践,管理者和一线教师们应该创新理念,充分发挥劳动教育之育人作用。
(二)充分发挥劳动主体的作用
劳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劳动主体的作用。在校园,学生往往是劳动活动的被动参与者,在活动组织、策划、安排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太少。大学生往往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更快,要多多发挥学生,不仅仅是学生干部,也包括普通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要将劳动化成一种学习和体验,深植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其感受到劳动带来的身体和思想上的收获与思考。
参考文献:
[1]才忠喜.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5).
[2]蒋丽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理念辨析与实践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 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