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和
摘 要:高效的美术课堂一定要有一些实实在在的凭借和抓手,而信息技术一定是其中的“抓手”之一。比如在素材的开阔方面、呈现的多元方面、思维的爬坡方面,等等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以数字化技术为媒介,打造鲜活、立体、厚重的美术新时空,给予学生更多触感、更多灵感、更多体验、更多创造动力,不正是美术活动中极为有趣的创举吗?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美术;资源平台;高效课堂;介入时机
时下,信息技术以其高效、多元、鲜活等优势介入到教育教学中,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初中美术教学亦然。的确,以信息化为媒体,学生或异彩纷呈、或登高望远、或探幽觅境、或个性多元、或沟通古今、或前后贯通、或穿越时空,尽情沉浸在美术王国中而“喜不自禁”。或许,新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外环境”的改变,而是孩子们“内环境”的嬗变:绘画视域更开阔了、视觉触觉经验更丰富了、艺术表现力更敏锐了、孩子们在技能提高和品性纯化的双轨道上阔步向前。
一、精彩,源自于素材来源的更为开阔
美术资源从哪里来?可以从现有文本中来,可以从生机盎然的现实中来,当然也可以从摇曳生姿的数字信息化中来。无疑,当美术学习“结缘”信息化时,美术资源的获取显得高效、便捷、全面。关键就在于,教师从繁如牛毛的信息中,是否选择了有利于锻造和滋养学生的最佳资源。从“书到用时方恨少”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华丽转身中,教师强烈的资源捕捉意识、甄别意识和重构意识不可或缺,当然教师的高度警觉和敏感也同样不可或缺。
比如,教学湘教版七年级美术《画画你我他》时,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展示李咏、潘长江、姚明等明星的漫画头像——可以呈现这三人的多种动态形象:夸张的、胖的、瘦的、“三头六臂”的……甚至是某个局部的,如徐徐展开的李咏的“巨大、特别、鲜明”的颧骨……因为本课的重点在于引领学生学习人物的五官绘画方法,力求达到“典型化”——李咏的选择恰恰是为之而考虑的。
信息技术网络中的美术资源可谓“汗牛充栋”,眼花缭乱。比如上述所谓的头像资料更是在网络中“铺天盖地”,如何“为我所用”,如何恰到好处并成功地滋补于课堂教学,关键就在于教师的甄别、筛选、重构、后期加工等要经过反复的深思、梳理和考量。当海量的资料扑面而来时,教师应该“基于‘学’、围绕‘学’、为了‘学’”[1],而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有所“裁剪”,力争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二、精彩,源自于个性呈现的更为多元
美术或者美术教学的精彩并非空穴来风,高效的美术课堂一定要有一些实实在在的凭借和抓手,不能“隔空对话”。窃以为,这个“抓手”离不开信息化的保驾护航。借助多媒体,打开的不仅仅是资源之门,也是个性学习之门和情境呈现之门。呈现愈多元,学生愈有可能开启美术创意之门;情境愈高效,美术课堂愈有可能朝着“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方向挺进。
《画画你我他》的教学,可以先通过媒体展示8种脸型:田、甲、由、申、目、国、风、用,至此,孩子们意识到:每个人都有一张独特的脸。然后进一步通过数字化技术展示某一张五官中的“眼睛、眉毛、鼻子、嘴巴”等,或暂停、或快进、或重复、或放大、或缩小、或呈现整体、或彰显局部……多角度丰富学生的认识和体验。
现实中,孩子们见识过不少五官各异的人,然而,当数字化技术把这样的多样性真实演绎在大屏幕上时,效果更立体、更逼真、更细微;孩子们的欣赏、交流和反馈有了更多样化的视角和方式。随之,因为这一场“视觉盛宴”带给孩子们的多元感触也是丰富多彩的:原来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的独具个性,那么的与众不同,都有属于自己的“声光色”。既然如此,以数字化技术为媒介,创造一个鲜活的、真实的、丰满的、独特的个性生命画像,给予学生更多触感、更多灵感、更多体验、更多创作动力,不正是美术活动中极为有趣的创举吗?
三、精彩,源自于介入时机的更为合适
曾有专家言:“所有关于教育的技术、模式、方法的改良都是有限的。”[2]这里的“有限”给我们以警醒,也给我们以慎思。实际上,“有限”并非指技术本身的“有限”,而是指技术的介入时机和路径方面的“有限”。数字化技术“登台亮相”的时机不一样,教学效果、走向、发展也就不尽相同。或者学生的思维还没有爬坡时,或者学生的美术实践尚未自主开始时,或者应有的互动环节并未开始时过早介入,反而适得其反,消减了孩子们的兴趣,削弱了孩子们的思维。
仍然以《画画你我他》的教学为例,一教师在新课伊始通过信息化技术出示了一个“威风凛凛”的王菲,然后让学生说说人物表情,并力争通过脸型、发式、表情等自己创作一幅肖像漫画。课后,从收上来的作品反馈,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画像都是“威风凛凛”的样子:表情、五官和颜色都一模一样,怎一个“像”字了得?
無疑,如果一切都有现成的“表情图”,孩子们还创意什么?难道“沉稳的王菲”不可以吗?“害羞的王菲”不可以吗?“平静的王菲”不行吗?如果某个被提前定位的形象让学生总是被动地“按图索骥”?课堂还“千树万树梨花开”吗?
基于此,数字化在美术教学中介入时,一定要“该出手时再出手”——不是拘囿、限制、扼杀学生的创新力,而是打开、丰富、激活其思维力、想象力和创新力。数字化信息技术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当它自然而然地介入时,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在萌发、创意念头在汩汩而出、创意作品在一点一滴地形成、美术核心素养一点一滴地在落地生根。而这,不正是初中美术学习中应有的风景吗?美术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流连在这样的风景中渐行渐深,并且收获沉甸甸的美术的馥郁与花香。
参考文献
[1]林茶居.文晖中学的课堂辩证法[J].教师月刊,2013,(1):19.
[2]张硕果.编制一张“夏洛的网”[J].教师月刊,2017,(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