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完善的内部控制能够增强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能力,强化风险意识,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促进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根据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存的不足,提出增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水平,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内控监督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不足和对策
内部控制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济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必须不断完善和创新,加强内部控制的设立与运行,提高政府单位管理效率,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一、加强内部控制建立的必要性
(一)新政府会计制度促进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2009年政府会计制度发生新的改革,已不是传统的收付实现制的预算会计核算方法,而是能够客观全面地核算政府运行成本的权责发生制。新的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增加了不同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可比性,对政府加强行政管理具有指导意义。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不仅要求各财务岗位熟练掌握和运用双分录入账核算方式,同时要求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把握好各项经济活动关键环节的管控,从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加强单位内部控制。
(二)响应国家政策,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近几年来,为适应我国深化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我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执政理念,只有全面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内控监督体系,才能将放管结合政策真正实施到位,行政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才能充分发挥。
(三)保障财务信息质量,指导政府宏观经济调控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是单一的,经费支出一般是在预算内或者专款专用,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随便列支预算外支出或者挪用专款为其他项目所用。加强财务内控,保障财务信息质量,准确反映资金流行,为政府作出准确的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依据。
(四)加强风险防范,预防不良现象发生
近几年来,不良现象层出不穷,除自身原因外,主要是内部控制对业务层各环节监督不到位,尤其是“三重一大”事项没有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即使履行了,也是“一把手”说了算,只是走走程序而已。另外,财务关键岗位常年不进行人员更换,对重大项目的操作比较熟练,自身风险意识差。由于人力缺失,会计还兼职出纳岗位。这种严重的内控缺失滋生了不正当行为的发生。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近几年,内部控制概念已经逐渐被行政事业单位所熟知,但是对其重视度仍然不够,上到“一把手”,下到办事人员,都认为内部控制没有任何作用,只会增加单位工作人员负担。内部控制工作也只体现在每年年底编制内部控制报告的时候,而且也只是财务一个部门甚至其中一个工作人员在做这项工作。財务人员按照要求上传附件满足于分数达标即可,审核领导对内容也不做更多关注,只要应付通过就好。整个单位对内部控制工作的不重视,导致其真正的效能无法全部发挥,只是停止在制度建设阶段。
(二)内控人员职责分工不明确,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内部控制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还不够成熟,再加上单位人员数量有限,分工不够明确,很多岗位不相容职务由一人办理,不符合内控岗位设置的要求。同时,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了解得不够深刻,内控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本身就一知半解,执行起来更是费劲,严重影响内部控制的实施。
(三)内部控制制度欠缺,形同虚设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够完善,制度内容偏向于单位运行成本的管控,而缺乏对其他部门管理。同时,内控制度只处于建立阶段,也没有真正发挥效能,形同虚设。比如,对预算编制不重视,没有按照预算编制规定制定,忽高忽低,预算比实际低了就另外追加申请,比实际高了就尽量花完,避免被收回,浪费国家财产,也不利于政府根据预算指标作出正确经济决策。还比如,对资产管理的缺失,行政事业单位之间资产调拨、捐赠时,有的单位资产已经调拨完毕,但是还没有进行账务处理,导致账实不相符;有的进行账务处理了但是资产系统未进行增加,这些都不利于政府对资产的管理。
(四)内部控制监督体系不够健全
任何一项制度的实施,都需要配套监督体系来制约。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处在初期阶段,监督体系不够完善。没有设立专门的内部控制监督小组,只是由财务人员兼职,执行权与监督权没有得到有效分离。缺乏外部监督,一般是内部监督,内部监督主要是专项监督,这种监管方式缺乏系统性、连续性,监督力度不强,导致不能及时发现问题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改善对策
(一)开展内部控制业务培训学习,提高内部控制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淡薄,主要由于对内部控制业务的不熟悉,大部分单位只是停留在定义概念阶段,而对具体业务开展和其真正效能了解不深,所以要想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必须进行内部控制业务培训学习。要求单位全部人员都要参与进来,尤其是单位“一把手”,作为内部控制第一责任主体,应该起带头示范作用,积极组织单位开展内部控制知识讲座、财务内控制度的学习,并到有成功案例的外单位学习考察。
(二)提高财务人员的内控专业水平
财务部门作为内部控制核心部门,财务内控也是单位内控的关键环节,构建良好的内控环境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必须拥有较高的内控专业水平。财务人员除了进行专业财务培训和内部控制知识学习外,还应该积极与外部审计部门沟通交流,通过具体案例来提高自身专业能力。提高自身发现风险、防范风险的能力,能够通过查看报表等发现单位存在的危险点,针对危险点及时采取措施。
(三)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还处于初期阶段,制度内容和数量还不够完善。应将内部控制制度要渗人单位各个业务环节,结合自身单位实际情况,建立一个覆盖全部业务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的内部控制体系。
一是加强责任制度的建设。明确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划分权力分工,将责任落实到具体哪个人,同时保证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首先应确定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的;其次要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因资源有限等原因无法实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单位应采取抽查交易文档、定期资产盘点等替代性控制措施。
二是建立授权审批制度。包括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一般授权要规范授权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特别授权,如“三重一大”事项,不允许任何个人单独进行决策,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联签制度。
三是建立考核和奖励机制。单位应建立考核奖励办法,定期对各部门内控执行情况进行打分,并将打分结果纳入年底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做出相应奖惩。通过制度的约束,充分调动全员内控的积极性,真正将内部控制的效能充分发挥。
(四)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监督管理体系
监督是行政事业单位确保内部控制有效设立和顺利运行的重要举措。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实行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内部监督,由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构成。设置内部控制评价部门,制订评价工作方案,挑选具备独立性、业务胜任能力能和职业道德素质高的人员组成评价工作小组。外部监督,也就是内部控制审计,委托外部会计师事务所,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通过内外部的监督,对于发现的内部控制不足处,及时纠偏纠错,并根据奖惩制度做出相应的奖励和处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顺利运行。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合理设立与顺利运行,直接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安宁。认清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存在的不足之处,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从提高单位全部人员的内控意识和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完善内控制度和健全监督管理体系上着手,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优化,帶来更大的社会效益,进一步促进国家的和平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伟.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6).
作者简介:
王婷婷,烟台市福山区人民检察院,山东烟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