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冬海 李育真
摘要:劳模是时代的永远领跑者,是国家精神和文化的支撑。劳模精神集中体现了我国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核心要义,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劳模精神的弘扬相结合,将劳模精神弘扬运用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新时代的需要,同时也关系到高校大学生党员个人的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劳模精神;高校基层党建;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新时代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1.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支部堡垒作用
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党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联系服务教师、团结广大学生,推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战斗堡垒。在新形势下,高校党组织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必须贯彻新要求、新举措。要从固本强基出发,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支部堡垒作用。坚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
2.突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育人功能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高校基层党建的重要阵地,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其在传播党的相关理论的同时将学生与学校沟通的桥梁潜移默化地搭建起来。高校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的育人功能。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坚持做到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目标一致,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环节。
3.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法
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环节,在新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高校基層党组织建设呈现诸多形式,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立足于实践,在工作方式与方法上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仅有利于提高党建水平,同时也能更好的发挥其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支部要善于运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各项活动,赋予党建工作生命力。
二、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践行劳模精神的价值
1.时代的需要
我国进入新时代。在新的起点上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是对广大师生提出的新要求,劳模精神中所体现的“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基本要求达到了高度一致。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践行劳模精神,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基础。充分发挥劳模精神的引领性,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热爱劳动的行为习惯,还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2.映现青年模样
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要练就过硬的本领、要锤炼品德修为。”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一部分,他们正处于一个朝气蓬勃、精力旺盛的奋斗时期。将劳模精神融入高校党建工作,全面弘扬劳模精神的正能量,培育大学生党员的劳动精神。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党员的斗志,让他们的焕发青春的光辉,呈现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
三、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践行劳模精神的必要性
1.有利于培养广大学生党员的责任担当意识
高校基层党组织践行劳模精神有利于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责任担当意识的培育,将为社会做出贡献纳入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中。增加学生党员在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中主动参加培育劳模精神的活动的次数,引领广大学生党员践行劳模精神,这将有利于党性教育和劳模精神培育有机结合。让广大学生党员始终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对于劳模与劳模精神正确的认知,在尊重劳动与创新劳动的同时,更是一种对自身责任担当意识的生动再现。
2.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党员端正劳动观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践行劳模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党员在劳模精神引领下,以劳动模范、劳模精神为榜样,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在主动参加劳动的过程中享受劳动所带来的快乐,激励其他普通同学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充分感受到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在劳动中共同成长、在劳动中女里奋斗、在劳动中无私奉献、在劳动中创造、成就自己的辉煌人生,在劳动中绽放自己的青春风采,坚定正确的劳动观,不仅支撑着中国梦的价值,更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
3.有利于践行广大学生党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劳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并不是相互分离的,二者在精神实质上高度一致,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内涵,也承载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义。总书记在新时代向全体劳动者发出奋斗的召唤:“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将劳模的榜样示范作用与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效结合起来,实现劳模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共建,有利于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进而培养广大青年爱国敬业精神,拓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3]习近平.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J].人民日报,2013-04-29.
作者简介:
雷冬海(1969—),女,蒙古族,籍贯:辽宁锦州义县,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党建。
李育真(1996-),女,汉族,籍贯:山西朔州,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