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工作者如何识别汉语的畸形欧化

2019-09-10 07:22闫易乾韩孟奇
关键词:英汉翻译

闫易乾 韩孟奇

摘要:鸦片战争以来,伴随着大量西方著作的汉译,汉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英语的冲击,由此产生了汉语的欧化现象。欧化汉语对汉语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消极影响不容忽视。通过借助英汉翻译作品中汉语畸形欧化现象的译例,对英译汉中常见的汉语畸形欧化问题进行分类,着重探讨如何识别并避免汉语的畸形欧化,以期引起翻译工作者的重视,有助于他们准确识别汉语的畸形欧化,在翻译实践中尽量予以避免。

关键词:英汉翻译;欧化汉语;畸形欧化;语言纯洁性

中图分类号: H 0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895X(2019)03-0224-06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019.03.005

How to Identify Pernicious Europeanized Chinese in EC Translation

YAN Yiqian1,HAN Mengqi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oyang University,Shaoyang 422000,China;

2.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Zhengzhou 450046,China)

Abstract:

The Europeanized Chinese was born with a translation boom since the First Opium War.In spite of its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we should guard against the negative effects.With examples from EnglishChinese literary translation,the present paper analyzes and classifies the protruding problems of Europeanized Chinese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Some measures to rectify these problems are also put forward.Hopefully it can draw the translators’ attention and help them identify and rectify the problem during their translation practice.

Keywords:

EC translation;Europeanization;pernicious Europeanization;language purity

一、汉语的欧化现象

汉语的欧化现象是历史的产物。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各种思想文化潮流开始大量涌入,对西方先进思想的渴求促使部分学者走上了翻译之路。欧化现象的根源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英两种语言接触所产生的矛盾,英语作为强势语言使汉语在语言内容与形式上受到极大冲击;另一方面是译者大都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使译文与原文贴得更近,从而导致汉语的欧化现象日趋严重。

随着国与国之间交流日益频繁,汉英两种语言的接触有增无减,目前看来汉语的欧化现象不可逆转,并且是以逐步失去汉语特色为代价的。为此,译界一些学者大声疾呼,力挽狂澜。蔡新乐曾经发问:汉语真的要在翻译中消亡吗?他以几部与翻译有关的教材、教学辅导书为例,认为在英译汉中,汉語被政治化、丑化、低俗化和野蛮化了。他不无痛惜地指出:译者历来被视为语言的创造者,因为他们有能力为语言的继续发展提供外来资源。但是,一旦这样的创新者连民族语言的基本规则都无所顾及,这就说明“江河日下”或许已经成为趋势[1]。

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并非危言耸听。在翻译实践中,我们通常强调汉英双语基本功的重要性。由于我们的母语是汉语,因此重点也就转移到了英语语感的培养上。然而这种想当然的自信背后有一种隐忧——译者的汉语功底并不那么深厚,对于汉语基本性能的敏感性还不强,甚至我们处于一个欧化的汉语环境之中而不自知。

近年来有不少关于翻译与欧化汉语的研究(张彦群 2008;朱一凡 2011;周红民 2015;康雪娥 2017),先后从欧化翻译的动因、翻译对汉语欧化的影响等角度进行了有价值的尝试,然而多数研究都仅仅是对现象的描述,对于汉语畸形欧化的识别极少触及。并且翻譯界关于什么是欧化的度看法各异,莫衷一是,一直没有提出划分的标准。因此本文将另辟蹊径,通过分析文学作品汉译中的欧化问题,提出如何识别并避免汉语的畸形欧化。

二、欧化汉语的利弊

汉语的欧化现象有利有弊。究竟应该如何对待汉语的欧化现象?对此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看法。客观上讲,应当承认汉语欧化的积极作用,同时也需要警惕其消极影响。

(一)积极作用

在与瞿秋白关于翻译的通信中,鲁迅写道:“这样费解,怎样还可以称为翻译呢?我的答案是:这也是译本。这样的译本,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中国的文或话,法子实在太不精密了……要医这病,我认为只好陆续吃一点苦,装进异样的句法去,古的,外省外府的,外国的,后来便可以据为己……如日本,他们的文章里,欧化的语法是极平常的了……”[2]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鲁迅有感于汉语语法不严密,表现力欠缺,希望白话文能够吸取西洋文法的优点。的确,从词法的角度来讲,欧化汉语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填补了文化空缺,如马克思主义(Marxism)、路由器(router)、背负式运输(piggyback)、首席行政长官(CEO)、马赛克(mosaic)等等,便于人们更好地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从句法上看,欧化汉语促使汉语更加精细化、明确化,语言更趋严谨,更具活力,更具包容性。

(二)消极影响

余光中在接受杨澜采访时曾表示,假使我们的中文过分西化的话,中文的特色就会荡然无存。瞿秋白认为汉语的畸形欧化“不但不能够帮助中国现代白话文的发展,反而造成一种非驴非马的骡子话,半文不白的新文言”[3]。

汉语欧化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用词生硬拗口,翻译腔(translationese)太重,晦涩难懂,语句不通顺。如果我们不加以防范,对汉语的畸形欧化听之任之,让这样的译文充斥译界,必然会导致国人的汉语整体水平下降。

三、汉语畸形欧化的识别

王力从复音词的创造、主语和系词的增加等六个方面阐释了欧化汉语的语法特点。本文则把汉语的畸形欧化现象归纳为以下6个方面:1)代词的增多;2)主语的凸显;3)联结成分的使用;4)句子的延长;5)英语固定搭配套用;6)判断句的使用。

(一)代词的增多

英文中,代词是构成语篇衔接与连贯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汉语中,代词使用较少甚至省略不用。如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道:“阿Q没有家,住在本社的土谷祠里;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作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然而受英语影响,译者的表达趋于欧化,导致译文中出现大量代词,见例1。

例1

My maternal grandmother,after having nine children who survived,one who died in infancy,and many miscarriages,as soon as she became a widow,devoted herself to woman’s higher education.She wa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Girton College,and worked hard at opening the medical profession to women.She used to relate how she met in Italy an elderly gentleman who was looking very sad.She inquired the cause of his melancholy and he said that he had just parted from his two grandchildren.(How to Grow Old,Bertrand Russell)

译文

她一守寡,便投身于妇女的高等教育事业了。她是格顿学院的创始人之一,她为了让医学专业向妇女开放而历尽了辛劳。她常常说自己怎样在意大利遇见过一位神情十分悲伤的老绅士。她问起他为什么闷闷不乐,他说他刚刚和他的两个孙女分手[4]。

(《谈人之将老》,曾胡译)

对照原文和译文可以发现,原文中第三人称代词she出现了5次,he出现了2次。译文也原封不动地全部译出5个“她”,加上译文中的4个“他”,读来让人几乎喘不过气。如果按照汉语常省略代词的特点,例1可以改译文为:“她一守寡,便投身妇女的高等教育事业了。作为格顿学院的创始人之一,她不辞劳苦,为使妇女进入医学领域四处奔走。她时常提起自己在意大利遇见过一位神色悲伤的老绅士。问及原因时,他说刚刚和两个孙女分开。”

(二)主语的凸显

中国传统哲学主张“天人合一”,“万物与我为一”,反映在语言上就是施事主体可以蕴含在行为事件的主观表现中。因此在句子构造中,汉语并不把主语看成必要的成分。英语是注重主语的语言,造句离不开主语。这是英民族“主客二分”的哲学思维方式在语言中的反映[5]。例如:贾母向湘云道:“吃了茶,歇一歇,瞧瞧你嫂子们去。园里也凉快,同你姐姐们去逛逛。”(《红楼梦》,第八十一回)然而,受英语影响,汉译作品中主语的位置也逐渐凸显,见例2。

例2

The repose of the sunembroidered green gloom slowly spread over my heart.I forgot for what I had travelled,and I surrendered my mind without struggle to the maze of shadows and songs.(Gitanjali,Rabindranath Tagore)

译文

阳光织成的绿荫的幽静,慢慢的笼罩着我的心。我忘记了旅行底目的,我无抵抗地把我的心灵交给阴影与歌曲的迷宫[6]。(《吉檀迦利》,冰心译)

改译

阳光织成的绿荫的幽静,慢慢地笼罩着我的心。我忘记了旅行的目的,无抵抗地把心灵交给阴影与歌曲的迷宫。

译文短短的两句话出现了4个“我”,这显然是照搬了原文中的主语。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不必要的主语可以省略。因此完全可以删去后两个“我”,使译文更加简洁明快。

(三)聯结成分的使用

王力在《中国现代语法》一书中指出,欧化的文章对于联结成分的处理,可以有以下办法:1)扩充中国原有的联结成分的用途,如“和、而且、或、因、虽、纵、若”等,都比从前更为常用;2)借中国本来的动词去抵当英文的联结词,如以“在”和in相当、以“当”和when相当等;3)以中国动词和联结词合成一体,去抵当英文的联结词,如以“对于”或“关于”和to或for相当等[7]。下面请见例3和例4。

例3

We come nearest to the great when we are great in humility.(Stray birds, Tagore)

译文

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8]。(《飞鸟集》,郑振铎译)

例4

If we respected only what is inevitable and has a right to be,music and poetry would resound along the streets.When we are unhurried and wise,we perceive that only great and worthy things have any permanent and absolute existence,that petty fears and petty pleasures are but the shadow of the reality.(Walden Pond, Thoreau)

译文

如果我们只尊敬必然发生、有权存在的东西,音乐和诗歌就会在街上回荡。当我们从容不迫、聪明睿智时,我们会意识到只有伟大可敬的东西才能永久和绝对存在——微不足道的恐惧和微不足道的快乐只不过是现实的阴影[9]。(《瓦尔登湖》,青闰、刘建东译)

受直译的影响,“当……(的)时(候)”引导从句的用法在译文中也频繁使用起来,这样的例子在名家的翻译作品中也屡见不鲜。例3就摘自著名翻译家郑振铎的译文。我们不妨将其改译为:“人越是谦卑,便越接近于伟大。”

例4中,受原文and影响,译文中多次出现联结词“和”,读来生硬别扭。如果能够识别汉语的畸形欧化现象,就会避免“和”字的过多使用。以下是修改后的译文:“如果我们只尊敬不可避免并且值得存在的事物,音乐和诗歌便将响彻街头。如果我们不慌不忙,富有智慧,便会认识到:唯有伟大而优美的事物才能永久而绝对地存在——卑微的恐惧与欢乐只是现实的阴影。”

(四)句子的延长

从句子长度来看,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方

梦之指出:“英语句子结构呈树状,往往有一个主干,主干上枝蔓横生:句子成分随时可加以修饰,而修饰语中的某成分又可被别的成分修饰。因此往往形成长句。汉语句子结构呈竹节状,逐节展开。”[10]因此,英译汉时应当注意将英语的树状转换成汉语的竹节状。具体来讲,就是把定语、状语等成分转化成汉语短句。如果转换不当,就形成了汉语的欧化句,具体表现为长定语、长状语较多。

1.定语增多

英语中定语分为前置和后置定语。而汉语中,定语只能前置,而且不宜过长。有些译者简单地将英语中的定语从句译成汉语,置于中心词之前,造成汉语的畸形欧化。

例5

I think that a successful old age is easiest for those who have strong impersonal interests involving appropriate activities.(How to Grow Old,Bertrand Russell)

译文

我认为,那些有强烈的不受个人感情影响的爱好、行为适度的人,是最容易成功地度过老年期的[4]。(《谈人之将老》,曾胡译)

本译文中的定语过长,如果恰当地把长定语分解为短句,译文就顺畅多了。这里不妨处理为:“在我看来,如果人们有强烈的兴趣爱好,又不受个人感情影响,并且行为恰当适度,成功度过老年期绝非难事。”

2.状语增多

英语中有些做状语的成分,比如介词短语,若相应地转化为汉语中的副词,则会导致欧化现象。译者应当把状语部分提取出来,进行单独处理。

例6

Josephine was sacked,with wages to the end of the month,after twentyfour years of service.(Crippled Tree,Han Suyin)

译文

约瑟夫在巴结地工作了二十四年以后就被辞退了,工资拿到月底为止。(《伤残的树》,董乐山、孟军译)

例7

Pearls,baskets and baskets of them,seed pearls so small,pearls mounted by the thousand on head pins and diadems,bigger ones like tears,with downward droop,large round ones.There were rubies and aquamarines and sapphires,but there were few diamonds.Perhaps because there are no diamonds in China;only some diamonds that the Princess had bought at Cartier’s in Paris on her trips,solitaires unmounted,which she kept,and now playful she rolled them on the carpets,and they flashed sleepily[11].(Crippled Tree,Han Suyin)

譯文

满篮满篮的珍珠,小的很小,满满地镶在头针和冠冕上;大的像泪珠,又大又圆。还有红宝石,蓝宝石,但钻石不多,也许是因为中国不出钻石,几粒钻石还是公主在巴黎旅行时从卡蒂埃首饰店买来的,单颗的没有镶嵌,她现在好玩地把它们扔在地毯上滚,闪闪发光[12]。(《伤残的树》,董乐山、孟军译)

汉语中“巴结”做动词使用,有“奉承讨好”“努力勤奋”“凑合”这三层意思。如:但愿他从此一心巴结正路,把从前那些邪魔永不沾染,就是好了。(《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八回)译文中的“巴结”符合“努力勤奋”的含义。但是例6中“巴结地工作”并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这是由于译者套用了英语的状语用法,把原文中的介词短语转换成副词加动词所导致的。

在例7的最后一句“…and now playful she rolled them on the carpets,and they flashed sleepily”中,形容词playful(顽皮的,爱游戏的,闹着玩的,开玩笑的)既可以看作状语成分,相当于being playful;也可以看作主语补足语,是对主语“她”的进一步解释:公主是个顽皮的姑娘。译者却把playful转换成副词playfully译成“好玩地”,用以修饰动词“扔”,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可以改译为:“她觉得好玩,把它们抛开,钻石便在地毯上滚动,闪闪发光。”或者:“她很调皮,把它们抛开,钻石便在地毯上滚动,闪闪发光。”

(五)英语固定搭配套用

受传统英语教学方法与学习模式的影响,译者容易将英语中的固定搭配翻译成相应的汉语词组,由此在翻译中产生了许多汉语的畸形欧化句。

例8

I shall go out about two o’clock and everyone must keep away until I send word that they may go back to their work.(The Secret Garden,F.H.Burnett)

譯文

我大约两点出去,所有人都必须离得远远的,直到我发话,他们可以回去工作[13] 。(《秘密花园》,张荣超译)

例9

The woman took no notice of these taunts,but walked on,with the same expression of angry scorn,as if she heard nothing.(Uncle Tom’s Cabin,H.B.Stowe)

译文

那女人对这些冷讥热讽的话毫不理会,依旧走她的路,脸上依然带着那种怒气冲冲、目空一切的表情,仿佛什么也没有听见[14]。(《汤姆叔叔的小屋》,张晨光译)

在例8中,原文中的until被翻译为“直到……可以”,十分生硬拗口。事实上,地道汉语应该是:“没有我的同意,他们谁都不许回去工作。”

例9中词组take no notice of被译为“对……毫不理会”,介词短语with the expression of被处理为“带着……表情”,显然是对固定词组的直译。不妨改译为:“那女人毫不理会冷嘲热讽,继续往前走,一副怒气冲冲、目中无人的样子,仿佛什么也没听见。”

(六)判断句的使用

汉语的欧化还有一个体现,那就是译者倾向于用判断句代替描写句,见例10。

例10

A new and exciting world of loveliness opened before her.She now found it thrilling even to wash dishes in the kitchen sink.(How to Stop Worrying and Start Living?Dale Carnegie)

译文

一个崭新的、可爱的世界正在向她招手,她的内心充满了兴奋之情。她发现,即使是站在厨房的水池前洗碗,也成了一件使她开心不已的事情[15]。(《人性的优点》,子达译)

译文中判断句的使用使行文显得拖沓,不妨改译成:“她发现,在厨房的水池前洗碗都令她开心不已。”

四、如何避免畸形欧化

(一)合理运用理论,走出“忠实”误区

提起翻译标准,无论是被翻译界奉为圭臬的“信、达、雅”三原则,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还是刘重德的“信、达、切”,都在强调“忠实”原则。翻译工作者当如何理解和践行这一标准?“忠实”究竟是指对原文作者忠实还是对读者负责?如果“忠实”是针对原文的,是否就要忠实于原文的结构和句式?事实上,把忠实于原文的句式作为标准的译者不在少数。有些译者在英译汉时,对英文亦步亦趋,无视汉语固有的行文习惯,不懂变通,译出的中文半通不通,漏洞百出。

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译者当在充分了解理论内容、透彻理解理论产生背景之后,方可用于翻译实践,切不可盲目套用翻译理论。事实上,翻译理论往往是译者在自身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没有哪一家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翻译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译者要立足实践,总结新知,学会辩证地看待翻译理论。

(二)夯实汉语基础,传承母语优点

目前,中国许多高校的英语总课时远远超出大学语文的课时,许多大学生能熟练阅读英文书籍却看不懂文言文。因此,我们对母语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对于英语语言文学和翻译专业的学生而言,汉语功底尤为重要。我们决不能本末倒置,一味追求地道的英文表达而忽略自身的母语素养。

黄邦杰在《译艺谭》中指出:“我们固然应从国外输入新的词汇和句法,但是更应保存汉语原有的优点。绝不能一口咬定‘中国的语言本身就贫乏’,‘中国句法不灵活’,并以此作借口,生搬硬套。问题在于:自己缺乏对汉语深入研究,或者,自己不懂翻译技巧,便妄称自己祖国的语言‘贫乏’和‘不灵活’,这样不等于自己就成了民族罪人?”[16]

事实上,较之英语,汉语有其独特的魅力。规范的汉字书写是一个个大小一致的方块字,均匀对称,美观大方。汉字独特的构造法象形、指事和会意所具有的美感和给读者带来的丰富联想,在属于拼音文字的英语中无法再现。此外,汉语还是声调语言,其声调主要用来表示词义的变化,并赋予文字抑扬顿挫、节奏响亮、优美动听的音乐美[17]。语言是一国文化的重要传承,翻译外文书籍的初衷是汲取精华,译者在翻译时要牢记初衷,更要传承汉语本身的优点。

(三)识别畸形欧化,努力予以纠正

欧化汉语背后的历史潮流和客观因素固然无法阻挡和改变,但是译者决不能对汉语的畸形欧化问题等闲视之,而应该发挥译者主体性,对汉语的畸形欧化加以识别、预防和纠正。本文选取的例句大多源自英文名篇,由名家译成。仔细阅读会发现,即便是著名翻译家如董乐山、郑振铎的译文,也存在汉语的畸形欧化现象。

识别汉语的畸形欧化现象,有助于人们把握汉语的固有特点,在翻译实践中采取具体方法进行纠正。具体方法包括:1)如非必要,省略一些主语、代词和联结成分;2)把译文中的长句分解成短句;3)消除英语句型套用痕迹,改为汉语惯用语;4)减少判断句的使用。

五、结束语

欧化汉语不能完全归咎于翻译,因为欧化汉语有其客观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并且与语言开放性相关。汉语的欧化既有其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一方面,通过欧化汉语引进了大量新词汇,增强了句式弹性,从而提高了语言表达力,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汉语的畸形欧化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不利于汉语的正确使用,严重影响了国人的母语水平。

爱国情操是每一位翻译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素养。热爱祖国应当从维护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开始,翻译工作者应当树立民族语言的主权意识,带头维护汉语尊严,在翻译实践中正确使用汉语,避免汉语的畸形欧化,向世界展示汉语的独特魅力,为捍卫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蔡新乐.翻译与汉语:解构主义视角下的译学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 鲁迅,瞿秋白.鲁迅和瞿秋白关于翻译的通信[C]∥罗新璋.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 瞿秋白.再论翻译[C]∥ 罗新璋.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 哈代.英语散文精粹[M].曾胡,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

[5] 冯庆华,穆雷.英汉翻译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 泰戈尔.吉檀迦利[M].冰心,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2.

[7]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中华书局,2014.

[8] 泰戈尔.飞鸟集[M].郑振铎,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9] 亨利·梭罗.瓦尔登湖:英汉对照[M].青闰,刘建东,译.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3.

[10] 方梦之.英汉翻译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11] Han S Y.The Crippled Tree[M].New York:G.P.Putnam’s Sons,1965.

[12] 韩素音.傷残的树[M].董乐山,孟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3] 伯内特.秘密花园[M].张荣超,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

[14] 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M].张晨光,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

[15] 戴尔·卡耐基.人性的优点[M].子达,译.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16] 黄邦杰.译艺谭[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17] 李德博.论英译汉过程中译语的优化[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4(2):30-32.

(编辑: 朱渭波)

猜你喜欢
英汉翻译
语用学理论视域下的英汉翻译探析
头韵的英汉翻译在《学术英语》的实践和研究
高校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探究
浅析英汉翻译中的词性转换
浅析英汉翻译中“文化词汇”的翻译方法
学习英汉翻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英汉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
中西文化差异与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研究
探讨对比语言学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分析
母语负迁移对汉英翻译的影响及其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