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思想解放、人文思潮四溢的中国魏晋朝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生活在不同时空,但又处于同一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家顾恺之和波提切利,他们的美学思想和绘画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深入到美学特征角度,理解分析在历史环境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下,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代表性艺术家及其美学思想在忧郁神女的艺术创作中,艺术情感表现的共通性和差异性。
关键词:艺术思潮;人文主义;忧郁神女;美学特征;艺术情感
前言
本文立足于人文思想,通过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代表性画家较悲观的有着相同“人文主义”思想的文学与绘画结合的艺术作品,以忧郁女神形象的艺术情感作为主要论点,以神女艺术形象作为切入点,分析探究不同地区和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潮对女神形象的艺术情感表现的影响,做初步的研究和比较,解读他们身上不同的艺术情感,比较其差异性和共通性。
一、历史渊源与文化背景
在魏晋朝军阀混战的政治环境中,各地、各民族的思想与文化在混乱的社会局面中不断碰撞、交融,经学的崩溃,道家玄学的兴盛,影响着人文思潮的形成。魏晋人在统治思想的分裂和现实世界的裂变中追寻,构筑了他们的审美世界,形成了重自然、重风神的美学观念与玄、远、清、虚的生活情趣,社会思想和审美精神也相对解放,艺术得以蓬勃发展。《洛神赋图》则是文学与绘画相融合的美学观念之下诞生的神仙故事画。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和中世纪禁欲主义的对抗,禁锢的枷锁被挣脱了,文艺渐渐从封建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人体美逐渐被欣赏和接受。此时的艺术创作,对人文主义和艺术情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而中世纪时,西方古代美学家在很长的时期内是忽视艺术情感的,指责人的情感与人的肉体有关,是人性中卑劣的部分,这是人文主义思想促进了西方美学中情感观的演变,《维纳斯的诞生》则是应运而生的典型作品之一。
两幅作品背景的共通性是时代背景均处于思想被禁锢之后人性相对解放的时期,人性解放前后的禁锢主义思潮与人文主义思潮进行了激烈碰撞与相互融合;差异性则是创作时间有千年的时空差距,中西方不同的宗教文化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和社会思潮相互影响、融合,产生了自己独有的社会背景。
二、《洛神赋图》作品赏析
(一)概述
建安才子曹植所作的传世佳作《洛神赋》,是在曹植与甄夫人的爱情悲剧中诞生,原名《感甄赋》,后因继位的魏明帝避讳其母甄夫人名讳,改为《洛神赋》。此赋华丽的辞藻和文笔,充分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甄夫人的眷恋。顾恺之则是在《洛神赋》的基础上,以文学与绘画结合的创作手法完成了巨幅绢本着色画卷《洛神赋圖》,这是文学与绘画结合的艺术作品中的典范之作,虽表现形式不同,但内在的意蕴却是文学与绘画的结合点。。顾恺之同曹植一样,都是性情中人,在此画卷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找到原作所表达的思想境界和凄美意境。
《洛神赋图》是文学与绘画艺术相结合的典型之作,是文学形象艺术化的代表与先驱,中国艺术从此开始重视精神之爱,而顾恺之对女性形象的表现也对之后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的艺术表现有着深远的影响,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艺术思想,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所做的《洛神赋图》真迹已失传,现存四本摹写本,本文以故宫博物院馆藏宋人摹写本为研究对象。
(二)凄美浪漫的画面内容
顾恺之在连续想象的空间中,曲折细致又层次分明地描绘了曹植与洛神情意绵绵的爱情故事,十分动人心魄。全卷是以赋文段落绘制而成的连续性故事画长卷,共分为四部分:相遇,定情,离别,思念。以下做详述:
第一部分,画面中落日西沉,暮色氤氲,祥禽瑞兽漫天飞舞,曹植漫步洛水之滨,凝神远望岩石之畔衣带飘飘的洛神,洛神回眸顾盼,充满了无限情意,颇有原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意境,令观者捉摸不透;第二部分,悠然自得的神仙们在空中载歌载舞,而满怀心事的洛神,欲去还留,时而飘舞于天际、时而游走于林间,她含情脉脉的目光与曹植炙热的目光始终交汇,二人两两相望却遥不可即,却有精神的交融,画面温馨;第三部分,也是全卷高潮(如图2-1),方才的悠闲和温馨不复存在,波涛翻滚,旌旗飞扬,文鱼、玉鸾、惊鲵等神物环绕六龙云车,洛神神情忧郁,回眸凝望水边曹植,四目对视,令人掩卷而泣,在光怪陆离的色彩、嘶吼喧闹的天禽神兽、笙歌嘹亮的行乐及神女哀婉不舍的神情中,动与静,闹与宁的对比十分强烈,衬托出洛神和曹植伤怀的心情;最后,洛神乘龙撵飞去,曹植满怀惆怅地登上马车东归,仍回首苦苦追寻,却再也不见洛神,只有洛水东流。画面有浓厚的悲剧气氛,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大喜大悲,感情色彩浓烈,艺术魅力很强。
(三)忧郁情感的诠释——离别之苦
1、洛神形象的感情表现
第一,目光对视——爱而不得悲伤。从相遇到别离,曹植和洛神始终是可望不可即,洛神飘忽无定,既是见到所爱之人的羞涩,也是无法修成正果的人神相恋,她的双目难掩忧郁,始终被曹植渴望和注视着,洛神始终是画面中被注视的焦点。在离别时分,洛神坐在六龙马车之上,波涛翻滚,她安静地回眸对视着曹植的双目,目光对视深藏爱而不得的悲伤,这是对礼教彻底妥协的绝望,浓烈的情感也令观者如身临其境般满怀伤感,这也是顾恺之传神写照的精妙之处。
第二,人神殊途——受命于礼的忧郁。洛神虽是神女,但她持礼自重,懂得人间礼教。因为人神殊途,爱情受命于礼,洛神选择了对礼教妥协,忧伤退出,无法得到的爱恋催生了精神和心灵的交融,成为一种特有的忧郁之美。魏晋时期社会思想较开放,对女性的束缚相对较轻,但在此画中,洛神却以忧郁神女的形象出现,原因有两点:①曹植与甄夫人生死殊途的情感悲剧,曹植将甄夫人化身神女来稍解相思之苦,才有了这个忧郁神女的艺术形象。曹植是以情写文,顾恺之则是为文抒情。②从传统文化上看,“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也是人们所追求的,求和则要遵礼,这种思想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被怀疑,礼不再被世人尊崇,但又不能完全超脱社会,所以我们看到了画面中的矛盾,即相爱却又无法接近,不舍却又要离开,正是无法达到圆满的结局。
2、作者主观情感表达
第一,曹植与顾恺之的创作热情。顾恺之在天人合一的观念和山水性的美学思想的影响下,所创作的洛神游走于山水林涧之中,和自然相互融合,形成了“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忧郁神女的形象,正是天人合一、物我相混的体现。在《洛神赋》这一出爱情悲剧中,洛神与曹植的离别是注定的,画外的曹植是忧郁的,画中的洛神也是忧郁的,对命运不公、对社会现实充满不满,这样的情感都体现在了洛神的忧郁神情中,而最终的离别也是洛神对封建礼教妥协的结果,有痴黠各半之称的顾恺之,和曹植灵犀相通,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原赋中洛神的忧郁之情。
第二,对女神形象的怜悯和赞美。传说上古时代,伏羲的女儿宓妃嫁给洛伯为妻,河伯为了抢夺宓妃,策划发动一场战争,宓妃为情为义,跳河自溺以殉情,人们称其为洛水之神,世代敬仰。她成为了善良美丽,正义和平的化身,文学与艺术作品中多有称颂。而曹植不仅深深爱恋着甄夫人,也将挚爱寄托于美丽善良的洛神形象,这是因为他对洛神宓妃有着怜悯和同情,就像他对甄夫人的悲惨遭遇的另一种自我情感表达。
魏晋时期虽礼崩乐坏,人们的思想和情感的到了空前的释放,但依旧无法超脱礼教的束缚,尊礼仍是人们衡量一个人品质的标准,这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们虽感怀曹植和洛神的爱情悲剧,但尊礼的洛神形象仍是为人们所赞美的。
三、《维纳斯的诞生》作品赏析
(一)概述
波提切利,意大利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最后一位大师,他是现实主义艺术的先驱者。他善于用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宗教意旨,作品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倾向,题材上多借用于古代神话故事赞美人。1485年应罗伦佐之聘,为卡斯特罗别墅绘制了《春》的姐妹篇——《维纳斯的诞生》,这是千年以来第一个异教的古希腊神话题材的裸体女神,也是波提切利代表作品之一,是处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过渡阶段的代表性作品,表现出反基督教义的寓意与精神。维纳斯是古代希腊神话诗歌中的阿佛洛狄特,是爱与美的女神。该作品取材于当时波利西安所做的长诗《吉奥斯特纳》,表现维纳斯诞生的场景,据希腊神话记载,维纳斯是克洛诺斯把自己的父亲的肢体投入大海时,从海里的泡沫诞生的,海水泡沫则是他的母体。从畫面可以看到,波提切利几乎是在按照诗句进行创作。
(二)美好和谐的画面内容
这幅作品的构图和用笔方面体现了波提切利的独到之处(图2-2),画家在处理这个场面时,舍弃了原诗中一些喧闹的描写。在塞浦路斯岛上,巨大的贝壳托起刚刚诞生的维纳斯,从大海深处向岸边缓缓而来,风神吹起了海风,维纳斯被怀中拥抱着情人克洛里斯的西风之神兹菲罗斯缓缓吹向岸边。春天化身的时序女神和莱茵身着盛装,跑向维纳斯的身边,维纳斯赤裸着身体站在贝壳上,身体修长健美,体态苗条丰满,姿态端庄。
波提切利寓变形于写实之中,夸张体型,将维纳斯的肢体和脖颈拉长,头部与身体的比例达到了1:8以上,这样的人体比例是接受和继承了古希腊的审美,维纳斯的长发在微风中漂浮衬托出美丽的肌肤,蓬松浓密的散发与光滑柔润的胴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烘托出了肌肤的弹性和悦目的胴体,维纳斯面部那双无邪的大眼睛满含着迷惘和忧伤,左右两边地动势强烈的神仙,将维纳斯木然的神态衬托出来。波提切利充分的神话中的乐观主义与维纳斯的忧郁情绪成功地调和在一起,整个画面产生一种矛盾冲突后形成的高度的和谐,渲染出一场美好、祥和的气氛。
(三)忧郁情感诠释——重生之愁
1、维纳斯形象的情感表现
第一,重生的忧郁。拥有着成年女性身体的婴儿维纳斯,她纯净童稚的眼睛里却有着迷离的忧郁,似乎没有了新生的喜悦,她忧郁的注视着前方,没有固定的视线落点,这是找不到方向的缺失感,也是对未知的恐惧,隐隐有着不安。维纳斯的重生,有对生命的热爱,也有面对未来挑战的忧郁,而维纳斯矛盾的情感表现也体现了文艺复兴初期宗教与人文的矛盾、人文主义与禁欲主义的矛盾,矛盾对立又折中融合,则有了维纳斯对重生的忧郁之情。这是在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集人文主义精神与宗教束缚为一体的绘画作品。
第二,暗藏画家的忧郁情结。当时的政治斗争风起云涌,统治者美帝其家族被逐,使他不能安稳的受宠于宫廷,宗教改革家撒茯纳罗拉被焚,使他在精神上收到了很大的打击,这些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事变构成了波提切利艺术思想的悲伤情调。维纳斯忧郁的情感表现,不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应,也是画家对当时政治动乱感到恐惧和彷徨的写照。
2、作者主观情感表达
第一,波提切利的创作热情。在画这幅画时,是以当时一个名叫西蒙娜塔的美女为模特的,而其在16岁时患肺结核逝世,波提切利将悲伤的感情倾注在女神身上,表现出一个凄婉忧郁的美神形象,又因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使他的作品都带有很强的惶惑情绪。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波提切利复兴和承继希腊艺术之美的同时,与宗教艺术相融,既刻画了人物内心世界,又蕴含着中世纪禁欲主义的深刻内省,复杂的情绪就这样交织在人文主义初期诞生的维纳斯身上,她既表现了画家的内心世界,又有着雇主对画家创作精神的影响,更表现了这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时代精神。
第二,对女神形象的赞美之情。作为爱与美之神的维纳斯女神,她是人文主义审美的理想形象,在一定程度影响着人文主义者美学思想的形成,这一理想形象本身,就是在维纳斯爱与美的浸润中形成的。洛神的忧郁是因爱而生的阻碍,维纳斯所面对的阻碍是中世纪的思想禁锢与宗教束缚,和洛神对礼教妥协终致离别不同的是,维纳斯的形象是主动去抗争,解决矛盾的,虽然她的内心矛盾和忧郁,但她仍坚定地注视着前方,飞向海岸,没有妥协和退让,即使心怀不安,也向前去冲破未知的阻碍,这是崇高的勇敢精神。不同于《洛神赋图》情感变化的跌宕起伏,大喜大悲,却仍使观者深悟其美,钦佩女神的勇气。
四、中西方忧郁女神形象的艺术情感诠释的异同
根据以上各方面的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以归类和分析:主观情感,文学和艺术创作者的创作热情,主观情感都是消极、妥协的,后者是积极地、迷惘的;而在评价感情的表达中,创作者对洛神是痛惜和爱怜的,波提切利对维纳斯是赞美和崇敬的,在客观情感中,神女之情的表达也有不同,洛神是凄美的离别之苦,维纳斯是犹豫的重生之愁,前者的情感倾向是跌宕起伏的悲戚之情,将浓烈的爱情悲剧转换为传神美感,后者是充满希望却又暗藏疑惑的忧郁之情,是在完美人体中暗藏隐晦的忧郁与不安。
五、总结
纵观全文,在中西方文化中,神女之美是艺术家共同探索和追求的,对礼教无奈妥协的洛神在山林间缥缈不定,中世纪禁欲主义勇敢抗争的维纳斯,步伐稳健的迈向未来,同样都是忧郁女神,但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审美倾向,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空中,诠釋了不同的艺术情感。洛神以神性为主,人神殊途,遵循礼教,后者则以人性为主,神人同形,以人为本,在文化艺术发展的高峰期,“人”这一共同的主题在两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因为社会思潮的进步和演变,而产生了表现方式不同的共鸣,诠释了不同的艺术情感。在对这两幅作品中女神形象的艺术情感表现的对比研究中,得出礼教对中国的传统之美有着深深的影响,所表现的多是含蓄的情感,西方的美有着热切的情感,两者都是作者想要冲破禁欲、渴望人性的艺术写照,同时,通过对艺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以另一种角度去认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更深刻的理解艺术思想和艺术情感的发展与演变。
参考文献:
[1] 余辉《晋唐两宋绘画》[J].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05 ISBN号:7-5323-8015-7
[2] 陈津东《名画鉴赏》[J].2003.08.ISBN号:7-215-05249-4
[3] 郭崇华 蔡运章《洛神的传说》[J].海燕出版社.1986.03.ISBN号:10302-10
[4] 马晓琳《西方美术史》[J].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07.ISBN号:978-7-102-05857-3
[5] 何政广《世界名画家全集》[J].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05.ISBN号:7-5434-3931-172
[6] 刘淳《西方油画名作100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01.ISBN号:7-5306-4566-8
[7] 何火任《艺术情感》[J].长江文艺出版社.1986.10.ISBN号:10107-491
[8] 方瑾 白义贤《外国文化 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名家荟萃》[J].1988.03.ISBN号:7-80510-078-0
作者简介:
杨千枝(1991.9—),女,汉族,籍贯:陕西西安人,郑州大学美术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油画艺术研究。
注释
1摘自何火任著《艺术情感》第23页
2摘自陈津东著《名画鉴赏》第22页
3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www.dpm.org.cn/Home.html
4摘自郭崇华 蔡运章著《洛神的传说》第8页
5图片来源:乌斐齐美术馆官网https://www.florence.net/
6摘自刘淳著《西方油画名作100讲》第10页
7摘自方瑾 白义贤著《外国文化 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名家荟萃》第44页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