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体育生本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2019-09-10 07:22戴伟
学习与科普 2019年30期
关键词:高中思考体育

摘要:高中学生心智水平接近成年,对体育训练有自身的理解和需求。特别是,高中生学业压力大,大多学生对体育训练的价值需求是辅助性的——因而,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以生本模式为主要形态是合理的。在构建生本模式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生本体育教学的效用发挥,这很值得进行反思和优化。

关键词:高中;体育;生本;思考

高中体育的情态、目标有特殊性。第一,学生在心智上已接近成年,他们对体育锻炼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也有基于自身的需求——除一些有体育发展需求的特长生外,对大多高中生来说,体育训练主要作用是保障身心健康,为其高效学习提供保障。可以看出,高中体育教学主要的目标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那么,因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在这个学段最适宜的教学不是强制性达标,而是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成长需求的,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

一、当前高中体育生本模式的问题

1. 教师认知不足

不少教师对高中体育教学的认知还存在着偏差。将体育教学与学生综合发展需求割裂开来,认为体育教学就是训练学生强健的体魄、磨练他们的意志——这没有问题,但关键是过于偏向“专业化”。体现为,训练强度过大,目标要求过高——这种教学模式虽然确实能提升学生体育成绩,但造成一些学生身体经常处于深度疲劳或肌肉恢复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也造成了学生对锻炼的抵触。这种缺少对学生核心需求考量的教学,在高中阶段是不适宜的。

2. 生本成了放羊

大多高中体育教师是能认识到生本模式的价值并积极实践的。但在操作上出现了“矫枉过正”——认为高中生已经掌握了基本运动技能,完全可以独立进行自主锻炼。所以,生本的体育教学应该可以完全放开学生,让他们想练什么就练什么,想怎么练就怎么练。结果就是,有些学生因对运动量、方式把握的不合理,达不到保障身心作用;而另有一些学生(以女生为多)干脆就不参与锻炼,把体育课当成了自由活动,有的三五成群一边聊天,有的则去用功学习——显然,这种“失控”的生本,并不是我们需要的。

二、高中生本体育的操作策略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思考,建议教师采取以下几种操作策略来切实落实生本体育教学模式的效用。

1. 准确把握学情

第一,体育教师要切实认清高中学生对体育训练的核心需求——正如前面分析过的,对大多高中生来说,他们的核心目标是要应对高考,把学习成绩搞上去。那么,从体育的角度上说,除个别体育特长生之外,大多学生对体育训练的需求,就是调整心理(比如释放学习压力、调整心理状态)和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以服务于学习。所以,在训练的方式和量上,教师主要是以达到这样的目标为准。比如,训练学生长跑。从体育训练有效性的角度考虑,在临近下课前让学生进行超量训练(比如加速冲刺跑或增加奔跑距离),利用超量恢复原理使学生的体能得到提升。但这样一来,学生下一节课上文化课,心率还处于高速状态,很难进入高质量的学习状态,这就影响了学习。所以,我们应调整训练方式,将大运动量训练放在课时中间阶段,而在临近下课时,带领学生进行呼吸、肌肉的放松调整,以使其下面的学习在愉悦、平和的状态下进行。

第二,生本体育教学不是集体性的,一定是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性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把握教学形式和训练量的时候不是以普遍性的高中学生体育训练规律为标准,而是对学生个体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比如对一些运动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我们可以组织他们进行一些运动量比较大的活动,如长跑、足球、篮球等,满足其锻炼强度的需求;而对一些运动素质一般的学生,则可以安排他们进行一些较“休闲”的体育项目,如羽毛球、排球、乒乓球、器械训练等——这样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素养特征的体育教学,才是真正的落实了生本理念。

2. 让学生动起来

生本体育最忌讳的,就是把体育课搞成自由放松课——由于学生对科学锻炼的把握能力有限,他们不是运动过量就是根本不运动。特别是学生不运动的问题,必须得到控制,不然生本模式的目标就达不到,那就失去了意义。

从经验上说,让学生“动”起来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通常,我们按照体育训练大纲要求,或是依据体育训练理论,会给学生直接安排锻炼项目。但是,因为学生个体在运动方面有差异,比如前面提到的学生运动能力有强弱之别。此外,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兴趣以及特长上也有区别,有的学生擅长足球、有的喜欢篮球……我们硬性规定锻炼项目,往往会造成学生抵触。所以,在完成常规体育训练科目的前提下,尽量让学生分组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项目,他们的参与热情自然会高起来。

第二,引入流行元素——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目的是锻炼身心,至于采用什么项目、方式,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一些基础性的体育项目,比如长跑、跳远等,往往是比较单调枯燥的,引不起学生参与的兴趣。而我们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把一些年青人喜爱的群众体育项目引入课堂,往往能极大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比如,将街舞、瑜伽,甚至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比较怪异的鬼步舞、尬舞引入体育课堂。学生们就练得非常起劲,同样能起到锻炼和调整心理的效果。

此外,多组织一些比赛活动也是调动学生的常用手段,避免学生们枯燥的跑圈。还有,教师自己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体育锻炼,如一起打打篮球,能够和谐师生关系,而且能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

以上,是基于教学经验及对高中生发展需求的分析,对高中体育生本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主要观点是,高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有其特殊性,有明确的核心指向,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生本教学的必要、把握学生的具体学情,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引导学生科学锻炼,既要尊重学生个体,又不能“放羊”。

参考文献

[1]郑嫦蓉. 构建学生“自主学练”体育教学模式的尝试[J]. 体育师友, 2005(3).

[2]王云希. 构建适合学生身心的体育教学模式[J]. 基础教育研究, 2006(6).

作者简介:戴伟,男, 1979.2月,籍贯重庆壁山,单位重庆市壁山来凤中学校、大學本科,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体育训练

猜你喜欢
高中思考体育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我们的“体育梦”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