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5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明确到2025年,形成一批创新活跃、效益显著、质量卓越、带动效应突出的深度融合发展企业、平台和示范区,企业生产性服务投入逐步提高,产业生态不断完善,两业融合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兼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业内认为,《意见》是我国两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文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当前和今后推动两业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意见》梳理提出了10种发展潜力大、前景好的典型业态和模式,包括推进建设智能工厂、加快工業互联网创新应用、推广柔性化定制、发展共享生产平台、提升总集成总承包水平、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优化供应链管理、发展服务衍生制造、发展工业文化旅游以及其他新业态新模式等。
为探索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新路径,《意见》针对制造业重点行业、服务业重点领域,提出了加快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等重点行业双向融合发展的10项可能路径。
值得关注的是,在典型业态和可能路径中,《意见》都提及了“工业互联网”。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表示,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工业互联网通过实现工业经济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支撑服务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重塑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赋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两业融合是必然趋势,是市场驱动的必然产物。”博雅工道(北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COO付钰涵表示,《意见》提出要“提升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水平”,这有利于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向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意见》提出,要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行业骨干企业、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平台型企业和机构等重要作用,释放各类主体融合发展潜力。
对此,孟玮表示,之所以专门对企业主体作出规定,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方面,两业融合是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消费升级的必然产物,两业融合的业态、模式是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催生、经过检验而逐步形成的,发展路径需要企业结合实际不断探索、自主选择,推动两业融合发展必须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第二方面,各类不同的市场主体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比如,产业链龙头企业处于价值链顶部、具有全产业链号召力;行业骨干企业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示范效应突出;广大中小企业贴近市场、管理灵活、适应能力强;平台型企业和机构能够整合资源、集聚企业,促进产销精准对接、高效畅通;其他各类市场主体在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方面也都具有不同的优势,推动两业融合发展必须发挥好各类市场主体的独特优势。第三方面,从实践看,近年来各类不同企业积累了非常多的好经验和好做法。比如,华为等产业链龙头企业,宝武集团、陕鼓等行业骨干企业,网易、小米等平台型企业逐步探索形成了一批极具代表性业态模式和典型路径,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也在实践中开拓创新、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
近年来,我国两业融合步伐不断加快,但也面临着发展不平衡、协同性不强、深度不够和政策环境、体制机制存在制约等问题。对此,徐晓兰建议,推动两业融合要持续优化融合环境,突破两业间传统的条块分割格局,促进融合生态形成,切实实现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和物流链紧密相连。
同时,要促进两业融合产品在设计、生产、管理、服务、推广等环节由单点价值向全产业链价值演进,加速创新机制、生产模式、组织形态和商业推广范式的深刻变革,培育壮大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个性化定制等新业态新模式。
此外,还要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强化两业融合支撑力量。加快构建面向两业融合发展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和职业教育机构内部设置交叉学科,制订实施复合型人才教育计划,着力培养一批既懂生产制造又具备商务知识,既掌握工艺技术又熟悉服务流程的复合型人才。
孟玮表示,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着力解决一批制约两业融合发展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强化政策性创新,加大对各类市场主体的支持和引导力度。
(来源:http://www.chinahightech.com/html/paper/2019/1202/5529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