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童
摘要:社会在发展变革,教育方法也要需要同步更新。从当前新课改的方向来看,教学方法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创新层出不穷。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着推动作用。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可以深入理解知识点的相互关联。由于思维导图可以将不同知识点采用图表和结构图的方式加以体现,学生对于不同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实现了图形与知识的结合,对于知识的理解变得直观化,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具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语文;课外阅读;阅读方法
阅读是获得语言技能的重要渠道,是学习者扩展知识、提升思维能力、获取新信息,培养情感价值观的重要方式。阅读能力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发挥着关键作用。初中学生要提升阅读能力的途径需要借助课内和课外,而课外阅读是更加主要的途径。课外阅读可以为语言技能的提升起到辅助作用。课外阅读有利于学生积累词汇、扩大视野、提高写作能力等,不仅促进了语言习得,还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学生需要在课下养成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但是由于阅读方式、阅读技巧等问题,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效果并不理想。而课外阅读中借助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阅读内容并促进记忆,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
1.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
1.1阅读量小并且缺少有效方法
有研究表明,当前初中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量较小。由于存在高考升学压力,学生的课外时间主要用于“完成作业”。可以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不多。虽然部分学生有课外阅读的习惯,但是由于缺少好的阅读方法,学生缺少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阅读的效果并不好,难以为语言素养的提升起到推动作用。
1.2 阅读理解水平不高
部分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因为没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难以从阅读材料中获取有效的信息,难以深入理解阅读内容。部分学生明白越深入理解文章收获越多,但是大部分学生认为阅读需要在教师指导下才会更有效。学生由于阅读能力的影响,阅读的效果难以体现。
1.3 缺少逻辑分析能力
一些学生对于文章的阅读多采用简略阅读,只是局限于理解文章的大意,即获得表层信息,对于文章潜在的深层信息,对于文章中的各类逻辑关系缺少深入研究,难以理解作者的本意。这样会导致学生的阅读逻辑分析能力难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成绩会受到直接影响。阅读理解包括了信息的提取,主旨大意的提取等多方面的内容,学生需要具备逻辑分析能力,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也会对语言能力产生影响。
2.思维导图的特点与优势
2.1思维导图的特点
思维导图是1970年由英国的心理学家东尼·博赞提出的,它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出现,结合了全脑的概念,包括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学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等。思维导图,顾名思义就是将人们脑海中的思维理念与语言通过图像的形式表达出来。思维导图是思维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是人们在脑海中对于思维语言进行一定的联想与过滤,通过图像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过程。思维导图又称为脑图、心智地图、脑力激荡图、灵感触发图、概念地图、树状图、树枝图或思维地图,它不仅仅是作为辅助思考的工具,贯穿大脑信息加工的各个阶段,同时也可以作为处理知识与学习知识的新方法,直接运用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在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简单明了的学习思路,明确阅读的主线,保证阅读的连续性与贯穿性,提高了学生阅读的效率与质量。
2.2 思维导图应用于课外阅读的优势
2.2.1 有助于保证阅读的逻辑性
文章的形成是依据内在的逻辑,因此在阅读文章时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性。部分学生对于文章的逻辑难以掌握,在阅读语文文本时,易发生内容遗漏、理解出错等问题。学生在阅读素材时,在脑中理解已知词语,再思考难懂词语的含义。在阅读方式的影响下,学生虽然可以理解阅读材料的大意,但是阅读材料的难度增加时,学生阅读进的遗漏点会增加。借助思维导图后,学生在阅读中,可以依据词形成逻辑,将关键点绘制到思维导图中。在阅读中,学生如果难以理解文本中的信息,可借助思维导图来疏理要点。思维导图可以让课外阅读行为形成清晰的逻辑。比如,学生在阅读《西游记》时, 可以将书中独立的故事分为不同的部分。学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梳理内容,筛选信息、概括的阅读内容,思维轨迹可以更加清晰。
思维导图可以说是初中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帮手,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清晰明了的罗列出所有知识点,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更加轻松,学生在阅读中也能有一个清楚的方向。由于课外阅读包括了方面的内容,初中学生因为年龄原因,难以深入理解要点。特别是学生难以将相关的要点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全面的知识脉络。这种现象一直是课外阅读教学的难点。思维导图应用于课外阅读,可以对阅读教材中所有的主题单元形成一個能通过图像的形式来表达的层级关系,让知识脉络更加清晰明了,使得原本抽象的内容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具体客观的展现给学生们。思维导图具有这种独特的将抽象内容用简明的方式具体清晰的表达出来的优势,可以使阅读内容更加的通俗易懂,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与质量。思维导图的记录简单,学生只需记录关键词就可以表达出不同要点的关联关系。通过对思维导图的运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笔记习惯,引导学生自主的去归纳总结阅读到的知识点,借助绘制思维导图归纳知识点加强记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2.2.3 可提升语文课外阅读效率
初中生由于课业负担较重,课下自由时间不多,可供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较少。学生课外阅读多利用碎片时间,在空闲时间完成阅读。如果有其它学习任务后,课外阅读会暂时停止。而虽然应用碎片化阅读可以降低课外阅读压力,充分利用时间,但课外阅读的效率会在多次暂停中受到影响。思维导图的应用,即使阅读行为发生暂时停止,学生再次阅读时查看思维导图可以快速进入到“阅读状态”中,继续完成阅读。思维导图有利于提升语文课外阅读的效率。
3.如何借助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1 借助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理解能力
思维导图的知识点体现出分解功能,可以帮助学生从全局把握知识点。学生对某一知识点有疑问时,学生可借助思维导图中建立关联关系,对于阅读内容会有更加清晰的认知。思维导图还可以帮助学生记录文章细节,有利于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思路,可以清晰梳理文中的逻辑。学生应用思维导图后,逻辑分析能力、阅读速度得以提升。傳统的课内阅读存在重内容轻能力,重灌输轻思维,重记忆轻启发的弊端,学生的思维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因此,初中语文课外阅读要发挥思维导图的优势,由于思维导图可以将不同知识点采用图表和结构图的方式加以体现,学生对于不同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实现了图形与知识的结合,对于知识的理解变得直观化,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具有推动作用。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阅读系统化的重要性,借助思维导图可以对知识点加以整理归类,帮助学生建立整体的思维,在思维方向上查缺补漏,以巩固阅读效果的作用。
3.2 思维导图可促进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绘制思维导图是思维得以发散的过程,思维的发散是依据一定的规律,并不是无序的,是由低位向高的发散过程,思维发散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存在逻辑性,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可以理清知识不同点的逻辑关系,在长久的训练中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具备了逻辑思维,在解题中逻辑思维的空间得以拓展,对于课外阅读中的关联性问题,学生快速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对于问题无从下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后,可以更好地实现阅读内容的整理、分析并转化为应用能力。
4.结束语
思维导图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借助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阅读的整体性结构框架,使学生在阅读中有明确的思路,避免了阅读时的盲目性。思维导图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左右脑的运用,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在知识的整理与运用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思维导图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以提升课外阅读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东尼·博赞.思维导图: 放射性思维[M].李斯,译.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2004.
[2] 胡雅茹.我的第一本思维导图入门书[M].北京: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
[3] 边会艳.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D].新乡: 河南师范大学,2013.
[4] 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S].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