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冠
摘 要:数学学科是初中阶段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承担着锻炼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重任。本文探索了提升初中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旨在引发学生探索数学学科知识的积极性,提升学生数学学科的素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学科对于学生人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对其提起充分的重视,并在课下主动进修数学学科知识,提升自身素养,以优化数学学科的教学。现在初中数学学科教学的效率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整体上教学的效率还较低,还需要各学校广大的一线数学教师,不断探索数学学科教学的方法,以提升数学学科教学的效率。
一、科学设计教学活动
数学学科的课堂有效教学,离不开对其进行的科学设计。通过科学设计数学学科的教学活动,能使教学按照教师提前设定的步骤有序开展,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教师应在课前精心准备课程,使數学学科教学的内容完全契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对于数学学科教学的方法设计,教师应依据教学的实际内容和学生的爱好灵活选取,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对数学学科知识探索的热情。
反之,如果教师在课前没有对数学学科的教学进行设计,那么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就会缺乏秩序性,使学生数学学科学习的效率降低。有的教师虽然对数学学科的教学进行了设计,但是依然没有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是因为教师制定的教学设计不够科学,没有使教学设计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应根据学生数学学科的学习状况,教学的内容等,科学地设计教学活动。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的特点。通过对生活中的三角形进行观察以及教师的引导,学生就能总结出关于三角形的一些共性知识,从而加深对三角形知识的理解。
二、优化课程导入
数学学科的知识逻辑性较强,有的知识理解起来不太容易。如果教师教学的方法不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对于枯燥的知识就较难接受。因此,如何让学生在有趣的、欢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学科知识,是一个值得数学教师深究的课题。数学学科教学的实践表明,通过设计趣味性较强的课程导入,能有效地活跃数学学科课堂氛围,引发学生探索数学学科知识的积极性。
在初中数学学科的课程引入部分,进行有效引入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的偏好进行选择。如果班里大部分学生喜欢听教师讲故事,教师就可以在课前查阅、准备与将要教学的内容有关的数学小故事,以此引出新知识的教学,这种导入方式叫做故事引入法。还有很多学生喜欢听歌曲,教师可以在课下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喜欢什么类型的歌曲,然后找准学生喜欢的歌曲与所教内容有关联的地方,并在课前进行下载,便于省去讲课时查找的时间。学生在听到自己喜欢的歌曲后,注意力马上就被吸引了过来,然后教师通过歌曲顺势引入新课,这就是歌曲导入法。除此之外,还有图片导入法,即找准图片与教学的内容间的联系,通过展示学生喜欢的精美图片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引入新知识的教学。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和物体,如展开翅膀的蝴蝶,雪花,五角星,圆圆的月亮等。学生立刻被这些有趣的图片吸引,教师趁势提问: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图片,说一说这些图片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教师放映的图片以及提出的问题,引发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学生们立即思索、讨论起来,课堂瞬时变得热闹起来,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引入“轴对称”的概念了。这样,教师就通过设置有效的课程导入,激起了学生探索数学学科知识的热情,营造了活泼热闹的教学氛围,自然地引入了数学学科新知识。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在以往的数学学科教学中,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口头讲述,学生只能呆板地坐在座位上听。在这种模式的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只是看上去完成了教学的任务,事实上却缺少对学生学习体验的关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被提供发言、探讨的机会和平台,也就无法进行独立思考,缺少自主生成知识的一个过程与体验。缺少学生亲身体验的知识学习过程,教学的效果必然不理想。
教师应秉承新时代教学的精神,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在数学学科的课堂上自主进行探索。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数学学科知识,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不断优化学生数学学科学习的效果。在学生探索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巡视和观察,能有效掌握和发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针对学生在探索中出现的不足、漏洞,教师应快速地想出解决之道,对学生加以指导,使学生的学习步入正确的轨道中。
小结
总之,在初中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通过科学设计教学活动,优化课程导入,以及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能有效激起学生对数学学科知识探索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何芬.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延安大学,2016.
[2]吕鑫.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7(16):106-107.
[3]杨海艳.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07):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