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曌
摘要:方言作为语言艺术的一个独立分支,作为人们日常沟通、交流的方式,它具有传承民间艺术、风土人情、人文历史的载体功能。虽然各地方言普及程度相对广泛,但受众小,传播速度慢,除了本地居民之外,没有其他受众体。在当地传统声乐演唱中,彝良方言特色并没有得到充分展现,地位日渐险峻。传统声乐演唱在当今全球多元化的大背景之下,只有经过不断地创新和改良才不会被世界淘汰,同时各音乐理论研究者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传统声乐演唱中的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使中国几千年的音乐文化得以世代传承。将彝良方言与传统声乐演唱进行融合,其过程必然十分漫长而艰难,但融合方式得当,能够有效提升当地中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笔者坚信,语言艺术与音乐艺术的碰撞,方言与传统声乐演唱的融合,会摩擦出绚丽的火花,也能进一步推动和完善传统声乐演唱体系。
关键词:彝良方言;融合;价值;
一、实现彝良方言在传统声乐演唱中的价值
现如今,我国的传统声乐演唱依旧以口传心授的教授方式进行,没有专门的教学传承体系,呈现出一种“心领神会”的学习模式。中国地大物博,地方性方言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传承到现在,它传承至今,已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审美价值。彝良方言的受众范围较小,审美格局小众,发声器官的分配不均导致它形成了独特的音品,这是它的缺点同时也是它的特点。由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完善传统声乐演唱的拙见,以实现彝良方言在传统声乐演唱中的价值。
(一)注重方言咬字吐字及节奏的情感渗透
中国传统声乐演唱向来注重“情景交融”, 情感作为声乐演唱的灵魂,它在传统声乐演唱中一直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丰富的情感渗透不仅可以增强中学生的演唱表现力,还可以使得演唱歌曲的渲染力达到事半功倍效果。情感作为超越一切界限的形而上的存在,丰满的情绪迸发,不仅能够极大完善彝良方言的咬字吐字、节奏发音等问题,还有助于学生在演唱中寻找气息的流通、位置的共鸣等。因此,中学生情感因子的激发,是施教者在声乐演唱教学中提升受教者演唱能力的重要环节。
声乐演唱作为学生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它需要创作主体思想、理想、情感的相互渗透融合。尽管彝良方言的发音、节奏会给学者的声乐演唱造成一定影响,从小方言的学习使得学生喉腔、鼻腔、口腔的共鸣发声较弱,致使学生在进行专业正规声乐学习时,处处碰壁,即使声音条件良好,彝良方言的方言味儿也总是在声乐演唱当中不知不觉的显露出来,使得演唱曲目“变味”。丰富的情感渗透作为声乐演唱的灵魂,也是这门情感艺术的核心。施教者理应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丰富自己的情感内涵,并在不断发掘中学生情感因素的同时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寻找出适合的优质作品,挖掘出作品中丰富的感情色彩,在优秀作品营造的高涨氛围中使学生体会作品中的深厚情感。使学生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通过情绪的带动与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咬字吐字、节奏发音等问题得到相应改善。
(二)实现彝良方言与传统声乐演唱的融合
传统声乐演唱传承至今,仍然没有十分具体、完善的教学方式。导致传统声乐演唱呈现出“千篇一律”的传承方式,老师怎么教,学生便以“模仿”的方式进行学习,导致学生缺少自我思考、创新与突破的能力。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各省份、各区域都具有自己特有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以及地方性独特的交流符号和沟通方式。地方性方言的独特风格魅力与音乐艺术特色的融合交错对于放大地方性语言艺术魅力以及丰富音乐多样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将彝良方言纳入传统声乐演唱实践过程当中,是传统声乐演唱的一大进步。
普通话作为中国地区南北通用标准语言,它与彝良方言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性。在彝良方言中,存在着大量生动有趣的词汇及十分丰富的语气助词,这些字词句具有增强语意,舒缓语气的作用。例如“咦、哟、噻、噶”等。这些生动鲜明的词汇大多是由于漢族与少数民族通婚而形成的变身词,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将这些具有丰富趣味性与民族特质的语气助词融入进传统声乐演唱当中,必然会丰富该曲目演唱的内容与风格形式,使歌曲风格更加吸人眼球。因此,彝良方言与传统声乐演唱的相互融合,将会使彝良方言的审美价值荣升至艺术层面,在大大增强传统声乐演唱的趣味性的同时,激起学者学习传统声乐的兴趣,扩大彝良方言的传播范围。
传统声乐演唱对于彝良当地中学生来说是一项具有相对难度的艺术实践活动,对于彝良方言中反复出现的不正确的咬字发音对传统声乐演唱造成的影响,在短时间内难以寻找到相对完善的解决方法,无法得到相对有效的改善。笔者认为,可将彝良方言中的趣味性因素,作为一个突破点。将彝良方言纳入传统声乐演唱当中,使之进行融合渗透,解决中学生在声乐演唱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丰富演唱的多样性风格及增强中学生演唱时的自信心。例如:一首《小河淌水》之所以火遍大江南北,正因为它的创作主题能够充分结合云南地区的环境特点及人物个性,创作出极具云南地方性特色的山歌,该歌曲的节奏、旋律都能充分体现云南人纯洁质朴的性格气质,同时歌曲中也蕴含着云南人民特有的民族特性。人们在聆听这类歌曲时,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云南人民的热情与奔放。由此可看出,创作出源源不断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特色的传统声乐歌曲是传统声乐的进步趋势。同理,传统声乐演唱亦是如此。将彝良方言纳入传统声乐演唱实践当中,形成华夏人民特有的民族特色乐感及演唱方式;在利于学生理解歌词意境的情况之下,使学生在舒适的语言氛围中充分表现出属于彝良方言的声乐腔调和风格韵味。
结论:
将彝良方言纳入传统声乐演唱实践,重视方言特色,通过念诵、朗读彝良方言,总结归纳出彝良方言的独特韵味,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并充分把握彝良方言的“腔调”。并在不同的语境中感受不同的艺术意蕴,从而培养中学生以区域性方言为感知体验,无形当中构建出中学生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声乐体系。地方性方言与传统声乐演唱的融合渗透,实际上是传统声乐演唱的变迁,是传统声乐演唱阳光大道上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袁 环.方言在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探索及教学法意义[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2.
[2]樊宇红.浅析声乐教学中的情感渗透[J].黄河之声,2017,12.
[3]王岚.北方方言在歌唱中的应用[C].云南师范大学,云南,2015:3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