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婷婷 王银秋
摘要:体育课程的开设,是对文化课很好的补充、调节,其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身体,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就小学體育教学而言,准备活动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既能帮助学生放松身心,更好地适应体育训练,又能在很大程度上引领学生,让其更好地学习运动技能。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和探索了如何切实提高小学体育课准备活动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准备活动,有效性策略
准备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身心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就更为突出了。这就要求广大小学体育教师综合考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身体承受能力等等,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开展准备活动,从而为接下来的身体锻炼、体育训练奠定良好基础。
1. 精心设计、组织准备活动,紧密贴合学生年龄阶段
众所周知,对于小学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来说,不管是他们的身体承受能力,还是他们的心理特点等,都是不同的。因此,要想让小学体育课准备活动更有效,对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必须全面考虑小学生的年龄阶段,精心设计,有序安排准备活动。如对于小学阶段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普遍缺乏一定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且注意力涣散,容易经常开小差,尤其对一些竞争性等活动非常感兴趣,对此,教师就可以依据低年级学生的这一系列特征,为其安排一些非常容易接受,且趣味、新颖的准备活动,如拍手操、抢占阵地、模仿动物操等等,让他们整个身体都活跃起来;对于小学阶段中年级学生来说,在具体设计准备活动时,不光要有效突出实用性,还要充分体现出趣味性,有必要的话,可以制定一些简单易懂的规则,这样会让学生更有责任,更有担当,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运动一定不要超负荷,如徒手操等准备活动;对于小学阶段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在具体设计准备活动时,既要保证一定的运动量,又要充分体现出美感,目的是让高年级学生的身体更协调,肢体更灵活,让他们全身心地享受运动,如一些健身操、搏击操等一系列准备活动,不仅非常新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
2. 通过准备活动积极引导,诱发学生学习动机
对于小学体育教学而言,准备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纵观实际,我们发现在准备活动中,有部分学生都面临着问题,具体来说,有体力负荷不了,也有觉得这个准备活动实用性不强,根本无法有效促进接下来的技能学习等等,导致在实际的准备活动中,学生根本一点都提不起兴趣,照此发展下去,怎能确保体育课堂的教学成效。在此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准备活动加强引导,尤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动态等,在此基础上,再做精心安排,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对所设计的准备活动激情满满。如:在课堂中可以巧妙运用以下小测试(如立定跳远、100米加速跑等),具体分以下两种情况进行,一是直接开始,二是前期做好充足准备,再开始,看看这两次的测试成绩有何不同,测试成绩是最直观真实的,它可以让学生深入认识到准备活动的重要性,也可以与时俱进,有效借助网络平台,就准备活动,带领学生广泛收集一些理论知识,再留有一定机会,与学生一起探讨、总结,还可以通过校园运动会、班会等一系列活动,大力宣传,广泛普及,让学生真正从心底里认可准备活动,内心认可了,学习动机才会更强,那么准备活动的有效性自然而然就得到了提升。
3. 紧密结合准备活动和运动项目,推动课堂教学质量提高
小学体育课准备活动与课堂教学效率是息息相关的。在小学体育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把准备活动与运动项目紧密结合,且密切关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严格依据课堂教学内容,让准备活动更加有效。如:在教学篮球时,小学体育教师可以有序组织学生进行以下练习,如韧带、关节等等,让学生的身体真正活动开,如可以巧妙运用各种准备活动(如跳跃投篮、运动接力跑等),奠定接下来课堂教学顺利高效开展的基础,说白了就是让准备活动不再流于形式,而是切实发挥出自身的实效性。并且需要注意的是,准备活动还应紧密贴合教学内容的性质,如:足球运动注重的是团队协作,因此,要想让足球训练更加有效,就必须高度重视各个队员彼此的默契配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紧紧围绕足球运动的这一性质,有目的性地准备活动,如合作性准备活动(如两两传球等)。另外,创造性准备活动(如竞赛类游戏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在教学长跑时,可以运用像抢位置等这类型竞赛游戏,这种准备活动与游戏很好地融合到了一起,不仅赋予了准备活动新的生机与活力,还能让学生的反应更迅速、灵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体育教师来说,既要高度重视准备活动的设计,又要把准备活动落实到位,如此,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训练中,让学生热情满满,高度集中注意力,从而真正打造出高效小学体育课堂。
参考文献:
[1]陆军. 小学体育课中提高准备活动效率的实施策略[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5(3).
[2]吴海霞. 小学体育课准备活动的有效性策略探析[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1):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