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甫成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关键时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还未成熟,需要家长与教师的正确指导。在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下,青少年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逐渐减弱,因此,作为肩负传承中华文化重任的初中语文课程来讲,在教学中渗透传统的内容与理念,是教学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的优秀文化的核心所在。而初中语文是语文课程从基础到高级过渡的关键课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与伟大,通过文化精髓的传输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与追求,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然而,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我们却可以明显地看到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教师应针对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以推动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一、阅读鉴赏,体会传统文化之美
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开展教学工作时,往往会以文字释义的方式来推动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但这种方式对于学生而言略显枯燥,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文言文的学习注重理解,其需要学生以一种思维活跃的状态去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阅读鉴赏来推动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之美的体会,进而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有一种美好的学习体验,继而能够积极活跃的去理解文言文释义。这样一来,不但能够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還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激发。
例如,在教学《爱莲说》这一课时,笔者便结合信息技术在学生的阅读中缓缓地放映出牡丹花、菊花以及莲花这三种花的艺术图片,并随着行文的推进放映出莲花的花、叶、茎,使学生能够在阅读时直观地看到文言文描绘的实物的图片,这样学生便能够对比图片来进行学习,进而能够在心中理解到文言文大意,随后笔者在结合课文进行赏析,使学生能够通过文言文感受到作者心中的莲花的丰满形象,继而产生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之情。如此,笔者再展开文字释义,学生便能基于对文章的理解去学习。信息技术与阅读鉴赏的结合能够使学生先理解后学习,并且还能够为课堂增加鲜明的元素,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到现代教学工具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进而巧妙地运用教学工具来推动学生的理解。
二、深化思想,拓展思想精神内涵
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的低下,出于成本考虑,文言文应运而生,其是一种极简明凝练的文字表现手法,古代文人在创作文言文时讲究以最少的文字表达自己内心最丰富的思想情感,与其说文言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不如说文言文是一种文字表达技巧。作为古代文人的“通用技巧”,文言文的思想内涵无疑是丰富的,每篇文言文都是其作者心中大千气象的文字体现形式,而古人积极的生活态度及思想境界也是传统文化中丰富内涵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文言文来深化学生的思想,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拓展自身的思想精神内涵。
例如,在教学《陋室铭》这一课时,笔者就首先就文言文的含义对学生进行了简单讲解,随后引入了孔子评其弟子颜回的话语:“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来分析颜回的精神境界,随后让学生对颜回和刘禹锡的处境进行了对比,帮助学生进一步地了解其精神境界。最后,笔者布置出写作“陋室铭”的任务,让学生依据班级环境展开写作,这样,便能够使学生结合切身环境还深入体会古人积极地生活态度,进而达到拓展学生精神内涵的教学目的。
三、课外阅读,挖掘传统文化精髓
学生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学生本身就很少接触到传统文化,根本无从了解,因此,我们可以不断地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作品展开阅读,从而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作品的兴趣。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首先为学生进行书籍的推荐,如《论语》《史记》《三国志》等优秀的古书目录,还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换书籍进行阅读,从而进一步扩大学生古书阅读范围。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注重学生阅读质量的提升,可以对学生做出一些简单的规定,如制定阅读计划、记录阅读经历等,强化学生的阅读效率。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古书阅读探讨会的形式将学生集中起来,通过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提升学生对古书阅读的感悟,达到古书阅读的真正意义。传统文化文化作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发挥这些优秀作品的教育意义,让学生在古书阅读的过程中体会生活、感悟人生,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是要注重无形的文化渗透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文化作品时,不要忽略优秀的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只有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符合教育目标的,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
参考文献
[1] 马君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学周刊,2019(30):59.
[2] 杨军.刍议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甘肃教育,2019(1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