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美华
摘 要:原生家庭伴随每个人的成长,对个体的影响不言而喻。正确认识原生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意义深刻、作用深远。究其影响的原因和现状,对寻找原生家庭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应对策略,有很大的帮助。探索问题家庭的行为模式,不是为其找借口,而是对现有家庭的成因作深入地了解,帮助原生家庭直面问题的根本,时刻保持清醒,积极地自我调试,助力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原生家庭;幼儿;心理健康;影响;策略
【中图分类号】G 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33-0007-02
原生家庭是个体出生、成长的家庭,一般由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组成。原生家庭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了心理与物质的环境,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3-6岁是幼儿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幼儿可塑性强,但自我意识薄弱,调节、控制水平较低,心理发展极不成熟和稳定,十分容易受环境及不良因素的影响,其在原生家庭中的生活經历和习得的观念等,都会在成长轨迹上烙上印记,造成影响。因此,对原生家庭问题展开探讨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1.原生家庭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其人格发展阶段论中提出:学前期幼儿在认知、情感、品质、健康方面都需要良好的家庭氛围的引导和支持。那么,哪些因素影响了幼儿心理健康的成长?
(1)家庭氛围的影响。家是幼儿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良好氛围的原生家庭,多数表现为夫妻和睦,家庭成员之间感情融洽,互相尊重、支持、理解,家庭成员能共同营造稳定的、有爱的家庭氛围,并确保把爱的讯息一致地传递给幼儿,让幼儿收获满满的安全感觉和归属感觉,使其情绪管理能力、学习力、探索力、社交能力、品德修养等方面得到发展。相反,家庭氛围差的家庭势必给幼儿的心理带来伤害,阻碍其健康成长。
(2)家庭结构的影响。家是联系个人和社会的纽带,家中每个成员都会以某种方式影响着家里的其他成员。一般结构组成要素完备的原生家庭,更有利于幼儿的成长,促使幼儿保有童心,聪明好学、积极阳光,形成完善的个性;而有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父母分居家庭、留守儿童等缺陷家庭,无法充分发挥家的功能与作用,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家庭物质生活条件不稳定等,幼儿自我认同感缺失,容易造成自卑、抑郁、敏感等身心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3)出生顺序与性别的影响。原生家庭中,父母对待不同顺序出生的子女及年龄、性别差异的子女会表现重男轻女、唯小独尊、溺爱等问题教养方式,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亲密关系有所差异,幼儿成长后的性格特征、人际关系、学习工作方式均会表现不同。
(4)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在农村、离异、事业型、高干、经商等不同原生家庭中,父母对幼儿的重视程度、关爱陪伴程度不同从而采取的教养方式不同,或放养放任、或专制高控、或过分民主等,也会让幼儿在沟通、倾听与表达方面表现不一,对其性格特点、处事方式、价值观、心态、爱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塑造也会造成相应的影响。
2.问题家庭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剖析
家,是爱与温暖的传递通道,也是恨与伤害的传递通道。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然而,有缺陷的问题家庭体系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成长产生了重大影响。
(1)专断型家长心理误区。专断型家长由于自身压力过大,会把压力转移到幼儿身上,这种问题家庭出现在事业型、高干、经商等家庭中居多。家长会违背幼儿的感受与意愿,将未完成的梦想转嫁给幼儿,为其设定过高的成长目标,常以冷漠、忽视、严厉的态度对待幼儿,会给爱贴上标签,让幼儿觉得父母打骂自己都是对的,是为自己好,造成幼儿焦虑、退缩,自我调节能力差,内心不够积极,不能主动感受快乐。
(2)放任型家长行为误区。放任型家长一般来自农村、单亲或离异家庭,这类家长迫于生活的压力,缺乏对幼儿生活上的照顾、情感上的交流,较少陪伴幼儿,一味地把管教责任推卸给学校或他人,他们会将自身遭受的挫折,归结于外因,并将负面的情绪传导给幼儿,有时甚至会视幼儿为出气筒,肆意打骂幼儿。他们很少给幼儿提要求,任幼儿自行做主,纵容其养成不良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在这种问题家庭中成长的幼儿往往没有责任心,很少为别人考虑,行为放纵,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
(3)溺爱型家长教育误区。溺爱型家长以孩子为中心,对幼儿的成长充满了爱与期望,他们对幼儿娇惯、包办代替、过度保护,让其享受特殊待遇,这种现象在独生子女和重男轻女家庭中尤其严重。此类问题家庭,缺乏科学的育儿观念,缺少对幼儿的控制和要求,在这类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幼儿十分依赖父母,但缺乏自信、恒心、毅力和责任感,道德品质与价值观严重扭曲,不懂得尊重他人、没有忍耐和吃苦精神,且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
3.原生家庭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应对策略
对幼儿来说,童年只有一次,其品德养成、潜能开发、个性塑造在幼儿期等都弥足珍贵,家长需要了解和掌握幼儿的成长规律,帮助幼儿掌握生活经验与学习方法。
(1)科学育儿,给幼儿恰到好处的满足。家长要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自身的素质,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有静待花开的勇气,帮助幼儿建立“心理幸福感”,学会与幼儿建立亲密关系,尊重信任幼儿,给幼儿宽松、安心的成长空间,让其形成自主意识和创造力;要了解幼儿在不同时期的需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鼓励幼儿乐于尝试、勇于探索,使其天性得到解放、心性得到塑造、个性得到培养,身心愉悦地成长。
(2)自我调节,给幼儿积极的正面示范。养育孩子也是一种成人达己的修行,家长应规范自身行为方式,为幼儿做好榜样,积极营造温馨、祥和的家庭氛围。做好夫妻相爱、合理分工,步调一致,默契配合,民主协商处理家庭问题,高质量地陪伴幼儿,共同制订家庭计划或心愿,发挥幼儿家庭主体责任,让其享有参与权、话语权、自主权,启发其在完成计划或心愿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合作、分享与感恩的重要性。
(3)正面管教,给幼儿温柔又有边界的爱。正面管教,要求家长既不惩罚,也不娇纵,让幼儿平行成长,不将其与其他子女、他人或自己的童年作比较,用心观察幼儿的行为与变化,理解幼儿的思维特点与行为方式,不简单地给其贴上“好”或“坏”的标签,对幼儿的需求或行为不敷衍了事、不苛责训斥,不嫌弃打击、不挖苦讽刺,不反复唠叨;给予幼儿和善而坚定的爱,包容他们的不完美,允许他们在错误中学习和成长,正确把握表扬、批评和惩罚的尺度,引导幼儿学会自我管理,养成自觉自律的好习惯。
幸福的童年生活,能给人带来更多的积极思维,哪怕日后经历了挫折,也能很快走出来,而不幸的童年经历,会带给沉重的枷锁和心理负担。幼儿的天赋需要开发,品行需要培养,心理健康更需要滋养,认识原生家庭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成因,可以使我们更新育儿理念,重塑家庭文化,使原生家庭成为幼儿成长的航向标、避风港,助幼儿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美)罗纳德·理查森.牛振宇.超越原生家庭[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01:119-153
[2](美)苏珊·福沃德.克雷格·巴克.黄姝,王婷.原生家庭[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8.06:34-56
[3]李月琴.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宁夏教育,2016(12):74-75
[4]曹刘霞.儿童积极心理学[M].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6:02-21
[5](美)朱莉娅·卡梅伦.艾玛·莱弗利.培养孩子的创造力[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01:15-47
[6]牧之.儿童行为心理学[M]. 北京.台海出版社,2017.07:7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