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2015年4月30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以此为标志,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实质性的推进阶段。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大战略下,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在教育领域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种合作方式广泛存在。如何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历史机遇,进一步扩大和完善教育体系,办出令广大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考验着保定市教育人的智慧与能力。
保定教育有根有底色
保定,位于河北省中部、太行山東麓 ,是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之一 ,素有“北控三关,南达九省,畿辅重地,都南屏翰”之称。清代,保定为直隶省省会,是直隶总督驻地。自1669年至1968年的近三百年间,长期为河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以及中国的区域性政治中心。
保定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宋有州学,明有府学, 清代莲池书院提倡新学,开创了中国教育改革史上的先河,为晚清时代培育了大批政治、军事、法律、外交、工程、文学、史学、哲学等方面的人才。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推动了中国军事教育与军队的近代化进程,是中国近代军事人才的培养基地。
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有巍巍狼牙山上舍生取义的五壮士、水乡白洋淀奋勇杀敌的雁翎队,有保定外围机智勇敢的敌后武工队,还有冀中平原上的冉庄地道战。在革命战争年代,保定人也不忘做教育,开设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的育德中学、“七六”护校革命斗争爆发地河北省立第二师范等红色名校,都对革命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师昌绪、牛满江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保定争得了荣誉。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巍峨太行山见证着这一方人生生不息的匆匆步履,艰难困苦磨砺了这一方人果敢坚毅的精神,追求理想成为这一方人拼搏进取的不竭动力。保定的教育人更是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做一棵棵坚定的树,生根、开花、结果,共筑激情燃烧的教育梦想。
抓住历史机遇,激活自身动力
保定是全国地级市中第一人口大市,也是教育大市。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深入推进,保定致力成为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势在必行,而教育就是其中重要一项。保定市下辖25个县(市、区),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00万。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425所,其中高校17所、普通高中72所、普通初中309所、小学1647所、幼儿园2297所、特教学校19所、中等职业学校64所,在校生191.1万人,教职工14.0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1.4万人。现阶段,保定市教育发展水平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及群众期盼相比,差距还较大,特别是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大班额、择校热等现象依然存在。
但这种差距正在逐渐缩小,而且将持续缩小。自国家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来,保定处于千载难逢的战略性机遇期、窗口期,保定市教育局聚焦教育短板,在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上狠下功夫,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上狠下功夫,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各类教育质量上狠下功夫,在提升教育服务保定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上狠下功夫,着力解决保定教育发展水平与京津落差大、办学基础条件和管理水平薄弱等问题。
在京津保教育扶贫协作助力脱贫攻坚、促进区域教育深度融合、加快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保定市已与北京市教委等教育部门建立合作关系,与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北京广渠门中学、北京市特教中心、北京四中网校联盟、北京八一学校、天津第一商业学校等多所京津名校实质对接合作,形成了由点及面、由零散向系统规划发展的新局面。截至目前,全市教育系统各类对接项目达139个,涉及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多个领域。其中,市教育局对接项目43个,校校对接项目61个,实现了教育协同发展点面突破。
从与北京学校牵手结对,到保定教育实施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从北京老校长赴保定下乡、保定中小学校长到北京名校跟岗实践,到保定内部通过支教均衡配置师资;从引进北京市优质人才资源成立名校长工作室,到成立保定本土的名校长、名园长工作室,造就了一支留得下、带不走的校长队伍。我们看到,对保定而言,帮扶绝不是单向援助,而是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激活保定教育自身发展动力,勇于创新,改变传统教育生态,以强带弱、以城带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升了保定教育的整体水平。
保定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许许多多有故事的教育人,扎根在这片有故事的大地上。本组报道聚焦保定教育和推动保定教育改革前行的教育人,讲述保定教育迈开新步伐创生发展的故事,以期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为教育精准脱贫提供一份“保定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