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玉 刘洁
乡土是每个人的心灵故土、精神家园。以教育的方式延续乡土文化、传承乡土精神,有助于人们认识自己的根、留住自己的本,是培育孩子乡土意识、家国情怀的有效路径。然而,在现实中,乡土教育这条路却并不好走。目前,乡土教育实践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我们邀请相关专家和实践者共话“乡土教育发展之路”,就乡土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解疑答惑。
“乡土”有地域性,“乡土教育”却无边界
记者:提起乡土教育,很多人会自然地认为是指乡村文化教育,而实际上城市的孩子也需要接受乡土教育。乡土教育究竟要教给孩子什么?
纪德奎:我认为乡土教育要教给孩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乡土环境的自然之“根”。通过给孩子提供关于乡土独特自然生态观的教育内容,为青少年培植乡土环境的自然之“根”。二是乡土孕育的人文之“根”。以反映与创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乡土人文传承,给孩子提供由乡土孕育出的学校仪式、民间故事、风俗习惯等文化内容,为青少年乡土认同构筑文化之“根”。三是乡土劳作的生活之“根”。乡土教育应教给孩子生产劳动技巧、生产工具使用等劳动教育内容,为青少年接受乡土教育提供乡土劳作的生活之“根”。四是乡土认同的精神之“根”。乡土教育的实质是一种文化认同教育,由乡土爱推及国家爱,并以此精神之“根”,培养具有乡土底蕴的中国人。
徐兆寿:钱穆先生说,从地理意义上来讲,人类文明可分为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中国文化是农耕文化,也就是大地文化,当然也可以說是乡土文化,那么乡土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乡土教育要教给孩子的就是认识大地,认识自然,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一个人要在自然中生活,就要融入自然,以自然为师,而不是破坏自然,凌驾于自然之上。
王小平:在推广乡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主要选择那些在本地传统中具有生命力、推动了社会发展、提升了当地人民生活质量的生活智慧,其中不仅包括这个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如气候、土壤等,还包括历史及时代变迁与生活方式、生计方式的关系,各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以及能代表本地特色的各种文化符号,如地方传统节日、风俗风物、歌舞民谣等。
记者:城市和乡村在开展乡土教育方面有何区别?
纪德奎:在乡土教育实践方面,城市和乡村有所差异:空间环境的资源聚集程度促使城乡在对乡土教育资源的选择利用上有所差异;传播媒介的不同样态导致城乡开展乡土教育的方式各具特色;家庭结构的差异决定了城乡开展乡土教育的主体侧重。
岑学贵:对于城市的学生而言,应该强调对乡土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对乡村的学生而言,更多要激发其对乡土文化的自信与自觉。
王小平:乡村的乡土文化教育会对因自然生态环境决定的生活方式的了解更多一些,城市的乡土文化教育则会更偏向于本地的历史沿革,特别是生计方式的内容会根本不同。
由“逃离乡土”到“认同乡土”,教育不能缺位
记者:钱理群先生曾说:“现在的青少年有一种整体倾向:逃离乡土,对乡土有认识上的陌生感、情感上与心理上的疏离感。”这与乡土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缺失?
纪德奎:造成乡土教育边缘化或缺失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乡土教育所传承的文化根脉趋于弱化。由于趋利离农的发展心理背弃了乡土教育所要实现的传承目标,乡土文化景观在工业浪潮的冲刷下失去了往日的神采,民俗风情工艺在工业文明的铁蹄下逐渐碎片化,导致文化传承主体的大规模逃离,乡土根脉的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乡土教育脱离了生成土壤。二是,乡土教育要塑造的伦理价值日益冷淡。随着乡土教育在大众传媒中的失语,“离土离巢”背景下家庭教育的缺位、社区在乡土教育传承中所起的作用逐步弱化,导致乡土纽带作用虚拟化,促使乡村伦理价值解体。三是,乡土教育的创设情境濒于陷落。由于真正具备乡土情结的师资力量极为匮乏,专注于乡土文化的乡土教材寥寥无几,学生对乡土教育的课堂参与度和主动性每况愈下,导致青少年实现乡土认同的核心日益动摇。
王小平:乡土教育的缺失,一方面,由于乡土文化的凋零。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我们所有人的家乡几乎都在沦落,家乡文化在散失湮灭。尤其是近年,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式微。与此同时,由于乡村经济发展的局限,青壮年一代大多离开乡村,使得乡土文化的传承不但在社会教化中缺位,而且在家庭日常生活仪式方面彻底丧失。另一方面,与当下的教育体制密切相关。目前,我们的基础教育实际朝向的目标是升学。分数和升学率成为判断教育好坏的标准,不涉及考试的乡土教育自然被忽略。
让乡土文化真正在学校扎根
记者:在开展乡土教育的过程中,学校面临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
纪德奎:在开展乡土教育的过程中,学校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一是乡土教材编写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编写内容的系统性还有待加强、乡土教材与国家课程教材的衔接还需进一步探索等。二是熟悉乡土文化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少,且乡土文化素养有待提升。三是一些学校在乡土教育评价方面存在短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乡土教育的认同。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可以尝试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其一,系统规划乡土教材。既要符合当地的生态文化和生产需要,突出地方特色;又要结合学校的教育资源,体现多样化;同时还要与国家课程教材深度契合。
其二,“引育结合”打造乡土教育教师。要有效利用特岗教师和公费师范生政策,有目的地培养具有乡土文化素养的教师;加强乡土教师教育与培训;加强乡土教师自我审视与求真求实,涵养乡土经验,深含乡土意蕴,显化乡土纽带。
其三,深化乡土教育评价改革,可尝试将乡土教育折合成一定比例的分数纳入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或考虑将乡土教育成效纳入教师薪资待遇、职称评定环节,以提升教师的乡土教育意识,抑或将乡土教育纳入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评估体系,引导学校加强乡土教育。
岑学贵:目前,学校开展乡土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四点。一是乡土教育和选拔考试冲突。学生要升学,学校要发展。考试成绩对于学生、学校、家长而言都是显性的,而乡土教育更多是隐性的效果。因此,学校和教师在开展乡土教育方面的积极性很难调动。二是教材编写难度大。乡土教育的教材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对乡土优秀文化(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甄别与整理的问题,由于乡土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所以乡土教育教材的编写难度相对较大,对普通学校而言,很难独立完成。三是对课程开发关注较少。学校对乡土教育课程开发关注较少,使得教师的大部分教学活动集中在现有学科。四是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比如,教师要求学生热爱传统文化而自己却对此漠不关心、专业化倾向过重,有的教师不能长期将乡土文化融于常规教学之中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政府要引导学校正确认识乡土教育与选拔考试的关系。其次,吸收教育学、文化学、民族学等多方面的专家参与编写通识教材。再次,学校要提高对乡土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其灵活纳入相关的学科进行教育。例如,语文课可以把乡土文化作为重要的作文教学资源。最后,组织专题性的教师培训来提升教师对乡土教育的重视程度。
徐兆寿:最大的问题来自我们所接受的大众文化多是西方文化,而西方文化恰恰是海洋文化和城市文化。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乡土教育的过程中,对中国的乡土文化进行弥补。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重新树立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亲近甚至信仰。
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要有明确的体现,这一点现在正在解决。其次,在教育中要贯彻。再次,在各种文化中要提倡,在家庭伦理和社会日常生活中要贯彻,使乡土文化内化于心灵、外化于行动。最后,在整体上形成一种自觉的文化信仰。
王小平:有的学校在开展乡土教育的过程中缺乏方向、理念和方法,有的学校缺乏教材编写的资金,有的学校仅仅停留在对当地一些传统性技艺的学习上,比如绣花、打腰鼓等,还没有从文化传承的意义上开展起来。另外,学校还缺乏具体的政策支持,相關部门支持力度跟不上。
为此,首先要解决的是政策问题。相关部门要提供政策支持,使乡土文化教育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教育行政系统应有课程设计和乡土文化知识参考书编写出版的费用支持计划。对于没有方向、理念和方法的学校,相关部门要制定乡土教材的课程标准、实施和考核办法,然后做培训推广。此外,对于已经开展但出现错误方向的学校,应帮助其厘清乡土教育的误区,使其正确认识乡土教育。
与时俱进,是乡土教育的必由之路
记者:面对时代的新特征和青少年群体所表现出的新特点,乡土教育若要取得实效,该如何开展?
纪德奎:新时代的教育更加注重社会、家庭、学校协同育人,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乡土教师队伍。新时代的学生更加熟悉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更喜欢“读图”。因此,新时代的乡土教育应创设多元路径。
其一,建立政府引领、学校主导、社会支持、家庭配合、个人主动的G-S-S-F-P五位一体联盟。其二,养成教师乡土意识,涵养乡土情感。增强教师的自我审视,广纳“他者”之见,在比较和反思中达到对自我的深层认识,实现对乡土经验的涵养。其三,开发乡土德育课程,提升乡土教育感知。开发乡土伦理资源,丰富课程内涵;关照乡土伦理融入,注重课程落实;将自己家乡的青山绿水、邻里关系、伦理道德等自然淳朴的文化品格编排在德育的课程教材中,使学生再现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情境。其四,彰显学校仪式乡土价值,巩固乡土教育成效。探寻学校仪式与乡土文化的契合点;明确学校仪式角色扮演,在表演中理解乡土文化教育。
岑学贵:针对新时期青少年群体呈现的新特点,我认为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能要求学生掌握过多的专业术语,而忽视实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了解,在潜移默化中感同身受。另外,可以把乡土文化教育纳入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范畴,把乡土文化教育作为特色学校创办的一项重要任务来实施。比如广西南宁市的新兴民族中学在2008年就已经把广西世居的12个民族的代表性文化纳入学校的特色办学范畴,学生不仅喜欢学习,而且在选拔考试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
王小平:这个问题,我们先假定在政策明朗的情况下来谈。现在的时代特征是什么?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发达,传统生活被冷落。青少年群体的新特点是什么?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对世界的探究更多元。基于此,我们认为:首先,要有针对乡土文化进课堂的具体政策,把乡土文化课程纳入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中,使之得到制度保证。其次,除了厘清理念外,在学习方法上一定要突破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方式。我们的实践经验是,这种自主学习用项目制学习+小组学习的方式来完成最有成效,这也是教师和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最后,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如课程研发、课堂耗材、学习和培训的经费支持,这样乡土教育的开展才会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