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林
摘 要:智能制造引领未来,引领的是先进制造,最能促进转型发展;引领的是智能创新,最能促进科技变革;引领的是开放包容,最能促进世界各国合作共赢。
关键词:智能制造;引领;智能;创新;变革
引言: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当前正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智能制造产业充满商机,前景看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巨大,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下,大批智能尖端技术脱颖而出,并登上国际智能制造的大舞台,成为当今引领新的工业革命的强大引擎。
一、智能制造的概念
智能制造实际是“智能+制造”,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智能制造是“智能+制造”的表现形式,以通信网络为基础支撑,以智能工厂为载体,以关键制造环节的智能化为核心,以端到端的数据流为基础,以个性化生产为特征,实现制造业质量、效率和效益的全面提升。
二、智能制造的产生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人工成本上升、落后产能过剩、生产效率提升乏力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传统的管理模式、生产方式也无法满足快速的市场变化与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智能制造技术应运而生,作为继互联网之后最具颠覆性的技术,它为制造业的新一轮变革提供了新契机。
三、智能制造的先进性
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不仅把工人从重复、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还可以替代脑力劳动,以数字化的形式实现人类知识的传承和推广。
借助智能制造技术,可以快速构建产品原型、动态分配资源,大幅缩短产品上市时间并降低研发成本。
智能制造技术还可使生产线更具柔性,用户可以提供个性化的设计方案,通过智能化的生产给用户所需的个性化的产品。
通过云端连接到人工智能系统,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定制自己所需的产品,而且可以依托智能化平台提供丰富的增值服务,实现企业从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的组合转变。
四、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
智能制造的发展经历了自动化、信息化、互联化、智能化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对应着智能制造体系中某一核心环节的不断成熟,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自动化、信息化、互联化、智能化。
(一)重视使用机器人和智能化生产
智能化自动生产线和机器人的使用可以应对劳动力短缺和用工成本上涨。同时,利用机器人高精度操作,提高产品品质和作业安全,是市场竞争的取胜之道。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自动化制造装备在生产过程中应用日趋广泛,在汽车、电子设备、奶制品和物流等行业已大量使用基于工业机器人的自动化生产线。
(二)仿真技术应用于制造全系统、全过程
建模与仿真技术是制造业不可或缺的工具与手段。从虚拟的工程设计到现实的制造工厂直至产品的上市流通,建模与仿真技术始终服务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
(三)物联网和互联网在制造业中作用越来越大
通过物联网、服务计算、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构成制造互联网,实现了全方位的透彻的感知、互联、决策、控制、执行和服务化,实现了在人、机、物、信息的集成、共享、协同与优化的云制造。
(四)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迅速
增材制造技术(3D打印技术)是综合材料、制造、信息技术的多学科技术。它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的沉积、粘合材料,采用分层加工或叠加成行的方式逐层增加材料来生成各种三维实体。其显著特点是无需机械加工或模具,就能直接从计算机数据库中生成任何形状的物体,从而缩短研制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五、智能制造在国内的主要发展
国内的智能制造应用市场主要集中于汽车工业,市场规模已超百亿。目前国内智能制造系统集成领域,大部分集中于汽车工业,随着国内自主品牌整车企业的崛起,近年来国内系统集成企业份额开始不断提升,机器人产品认可度的不断提高,系统集成应用领域也扩展至一般工业。
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的数据,2016年上半年国产工业机器人应用行业进一步拓宽至农副食品加工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餐饮业等。其中金属制造业行业和以家用电器制造、电子元器件、计算机和外部设备制造等为代表的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行业,在国产工业机器人销售总量中的占比最高,分别占31%和23%,汽车以外其它领域的系统集成正在迅速增加。
结束语:
随着“中国制造2025”蓝图的落地生根,国家必将要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以带动各个产业数字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加速培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智能制造领域将会掀起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它也将会成为中国腾飞的重要引擎。
参考文献:
[1] 冯伍,张俊兰. 人工智能在医学上的应用[J]. 电子设计工程. 2010(01).
[2] 梁俊毅. 人工智能的發展及其认知意义[J]. 大众科技. 2011(03).
[3] 陈柯蒙,张宁. 人工智能的发展探析[J]. 新西部(理论版). 2012(05).
[4] 杨焱.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2(08).
[5] 周路菡. 汽车与互联网,跨界合作新常态[J]. 新经济导刊. 2015(Z1).
[6] 金碚. 中国制造2025[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
[7] 牛禄青. 智能汽车加速[J]. 新经济导刊.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