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英
摘要:高考作文是语文现实的反映,它既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又必须符合语文学科的规律,所以就必须兼顾现实性和规律性。2015年高考全国卷中出现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对于写惯了新材料作文的考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要掌握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技法。
关键词:高考作文 写作技法 高考语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是在新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这些指令能更好地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但这一变化对于第一届参加全国卷考试的福建考生而言是极大的挑战,首先要解决的是怎么写的问题,掌握基本策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第一步。
一、关注时事时评
在写作中,常发现学生有一个弱点:围绕古人旧事分析议论还能勉强应对,针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就显得有些困难。为了快速提升学生就事论事的能力,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时评。要求学生课余看一些电视栏目,如焦点访谈、海峡两岸、环球时讯等。还可阅读一点时评类的文章,积累一些与时事时评相关的创作素材。在观看聆听中学习提升,在阅读积累中总结反思,在思想碰撞中训练思维。其实,哪怕不考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些积累也可让学生的写作素材鲜活一些、时尚一些,跟现实生活的联系紧密一些。
二、坚持就事论事
写作此类题目,应对策略就是坚持就事论事。既然任务驱动型作文是以问题来驱动写作,那么写作过程中最好始终围绕题目给出的问题,就事论事。题目中给出的问题,既是考生写作的出发点,也应该是考生写作的落脚点。像2015年全国卷Ⅱ的作文题,考生就只能从大李、老王和小刘中选择一个,然后阐述他为何更具风采,既不能在三个中选择两个,也不能节外生枝弄出第四个来:这就是 “就事论事”。
相比较而言,写作常规材料作文,要自由得多。比如2009年全国卷Ⅱ的作文题,材料中也有三个人:一是发现色盲症的英国科学家道尔顿,二是发明方便面的日本商人安藤百福,三是发明干洗剂的法国家务杂工乔利。收集整理最稳妥的做法就是找出三个人的共性,然后围绕共性立意。既可以写“创新”“机遇”,又可以写“细节”“坚持”。考生在定向分析得出立意(观点)后,是否关照原材料,就没有那么多顾虑了。可任务驱动型作文却不能这样,在写作过程中,必须紧扣问题,必须关照材料。
三、联想激活素材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就事论事,那怎样激活写作素材呢?又该选取怎样的素材呢?我想,可以考虑一种激活素材的方法:相似联想法。
相似联想法就是从与作文题目的材料或立意相似的角度展开联想激活素材的一种方法。找到相似性或共性,选取与题目材料或写作立意相似的事例作写作素材,自然是切合题意的,操作起来应该也是方便可行的。如2015年全国卷Ⅱ的作文题,如果认为“大国工匠”老王更具风采,你就可以选取像老王一样练就绝活、在平凡岗位上创造辉煌的“大国工匠”为辅助素材。錾刻生命、追求极致的工艺师孟剑锋,大艺法古、重续传奇制作超大宣纸的毛胜利,练技修心、情系军工的“独手焊侠”卢仁峰,大勇不惧、敢于担当的爆破大王彭祥华,为国铸剑、雕刻火药的高级技师徐立平……他们“工匠守艺,传承千古”,与题目中的老王是相似的,都可融入作文之中,共同彰显大国工匠的風采。
四、注重思维训练
任务驱动型作文,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维的敏捷性、机智性、发散性、辩证性,都需要达到较高的水平,才能较为从容地应对这类作文题目。我们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围绕时事,进行“时评式”的训练,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我们要明确训练的目标,选取一些鲜活的事例,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如美国的航母战斗群开到了我国南海,B—2轰炸机也部署到了澳大利亚,美国人说这是为了保证“航行自由”,为了维护亚太地区的战略平衡,针对美国的这一军事部署,你有什么看法?这样的思维训练,不光是对写作有帮助,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是十分有益的。
五、巧妙融入材料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有一个疑惑:就事论事,怎么使用材料呢?事实上,多数同学在写作任务驱动型作文时,由于在分析评价中没有融入恰当的材料,其结果是:说理空洞,内容单薄。有的同学由于不知道怎样使用材料,只能通过拼命说教来凑字数。
其实,就事论事也并不排斥材料的使用。任务驱动型作文同样可以引用其他材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只是论述的重心必须始终限定在题目所给出的问题上面。我想,是不是可以采用这样的路径来操作:分析现象——明确观点——融入材料回扣问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也算是写作教学中的一个新生事物,大家都在关注和思考。我相信在各自的教学尝试中,大家肯定都有自己独特的应对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