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核心素养”落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

2019-09-10 07:22黄亚妮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34期
关键词:陶行知品德核心

黄亚妮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强调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他认为只有道德的认知,没有道德情感教育、道德意志磨练,是不完善的德育。信念与行动的统一,需要学生将对书本上的道德认识在内化过后付诸于行动,才能在“知情意行”中促使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一位哲人说过:“当你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忘掉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在课堂中实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能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

一、践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落实自主发展的核心素养。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按社会生活的前进的需要实施教育,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藩篱,使教育回归生活,实现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兼顾的彻底转变。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們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

如在教学《13、冬爷爷在哪里》这一课时,活动前,我先让学生利用空余时间,收集有关冬天的各种动植物和人等等在冬天来临时的种种变化,并和父母一起做好记录。活动开始,采用交流方式,引导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谈一谈冬天来临时的各种动植物和人等的种种变化,让学生充分感知,进而导入活动,激发学生“我们发现去”的活动兴趣。活动过程中,围绕“蛇和青蛙到哪里进行活动”,启发学生充分合作讨论。得知冬天有的动物要冬眠的特性,从而引出其他动物的过冬方法。最后和学生一起探讨“一只耳嘴里哈出的白汽是怎么回事?”让学生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让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了解关于冬天的更多知识。通过活动,我们深深地认识到,蹲下来和孩子共处,才能真正引领孩子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的自主发展的核心素养。

二、践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念,落实适应社会的核心素养

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陶行知认为:“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以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

如教学《让我自己来整理》这一课时,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现场进行整理书包、课桌和教室的实践操作,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训练了动手的能力,培养生活自理能力,乐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体会到成就感。学会整理,既是爱生活的表现,也是爱家人的表现。课后延伸在家里找到最需要整理的地方并坚持21天进行整理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的训练,这样使课堂中生成的目标不至于流于形式。如果在课堂中长此训练下去,相信学生定能表里如一的践行下去,从而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让核心素养的种子悄然孕育而生。

三、践行行知的“创造教育”,落实创新实践的核心素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陶行知所倡导的创造教育,就是行动的教育创新的教育。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而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是核心素养的内涵之一。

如教学《地球“发低烧”》一课,讲到地球因为温室效应温度在变高后,教师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假如地球气候持续变暖,经过若干年后,你眼中的地球将会变成什么样子?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讨论非常激烈,最后学生交流了许多让老师都觉得意外的答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只要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地选择运用。通过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指引和诱导,就能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进而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教师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才能使教育真正成为一块培植孩子创造思维的沃土,一片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天地,从而深化了核心素养。

四、践行陶行知的“爱满天下”思想,落实人文情怀的核心素养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他主张师生间要“共学、共事、共修养”。因此,我们教师应放下传统“师道尊严”的身段,与学生“打成一片”,形成尊师爱生的良好风气,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实现教学相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如教学《成长记录袋》,这堂课主要是让学生总结自己一学期以来取得的成绩,针对班里同学之间时常有小矛盾发生的问题,我不急着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进步,而是让学生互相说说别人的进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得甚是高兴,不管事大事小,很多同学都得到了同伴的夸奖,脸上露出的那种兴奋就别提了。看到学生们能用赞赏的眼光看别人,有的下课刚吵过架可上课的时候一点也不提,反而说了很多对方的优点,这让我最欣慰。看看每个人的眼睛里都闪烁着光芒,突然一个无助自卑而充满渴望的眼神触动了我,他很少被人关注,因为他不够开朗、不够优秀、性格十分腼腆——小李,班上很多同学都被表扬到了,哪怕是最捣蛋的同学也被人发掘出了闪光点……我停顿了一下,问:“我们班有一个小朋友,从来不捣乱生事,和同学也是和平相处,只是话语太少了,你们发现了吗?”教室中一下子安静了,大家都在搜寻这是谁,突然一个女生叫到:“小李!”我笑了,大家都朝他看,而后又相继举手列举了他的优点,虽然很少,但是这足以让那无助自卑的眼神变得自信而兴奋。这以后,他显然自信了很多,和同学们开心地玩耍,见到老师也会主动问好了。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尤其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喜怒哀乐都形于色。课堂中孩子们的表情、眼神都能表达他们是否获得了情感体验,是否真正享受着课堂。在教学中或者未必能面面俱到,个个兼顾,但是我们至少能让所有的孩子紧跟着课堂,不游离于集体之外。这需要教师细心地捕捉,真诚地呵护。只有我们真心把爱洒向孩子,才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每一个学生,内化成品德达到提升核心素养的效果。

总之,陶行知思想的正确性和前瞻性,是经过无数的实践而证实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全体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价值取向。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内化成品德的原动力,才能更有效的在课堂上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做到强国梦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南沙小学)

猜你喜欢
陶行知品德核心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陶行知夜归
好学者贤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