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旋律学的阶段性学习与思考

2019-09-10 07:22白怡宁
锦绣·中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编码民歌旋律

白怡宁

音樂有旋律织体,可很多领域音乐学研究脱离了音乐,音乐旋律中蕴含的知识和文化信息总是被轻描淡写地带过。因此旋律学研究有助于对传统音乐研究的具体内容的直接理解,完成对音乐本体研究的更进一步思考。赵宋光先生针对传统音乐旋律研究设计了研究方法,这个方法有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在《对民族音乐形态学的构想》一文,是对研究的实际规划,以及从旋律研究到充实作曲技法的学科建设思路。整体可分为七个部分,前五部分都是旋律学工作的大体规划。第一部分是规范化的原始资料的整理,目的是如何使得原始材料变得适合后续的分析研究。其中对抄谱的过程设计有严密的逻辑。第二部分是编码,这项工作借鉴了巴托克的分类法,从几个层次进行编码,“最佳编码方法的制订本身就是一个科研项目”。第三部分是谱系整理,可以理解为大量旋律间的“异中求同→历史脉络→地域影响→同中见异”。第四部分是乐典汇,这一部分即是前面研究的结果也是后面研究的材料。第五部分结构归类,从宏观总结归类旋律结构。第六部分是乐种特征描述,“音乐形态学要求对每个乐种的特征进行理论上的描述”。第七部分为编曲教程的准备资料,最后这一部分旨在使形态学的研究成果作用于作曲教学,达到丰富创作语言的效果。

第二个层面是《旋律学学科刍议》和《旋律形态结构“12维剖析法”的实证探索》对旋律学方法论的具体讨论。《旋律学学科刍议》对旋律学学科结构的科学形态提出三大类基本概念,将12维度分属这三部分。这其中强调了细部4维度要跟当代科学技术水平匹配,比如用跃迁算子补充五线谱音符图像;对节奏样态规范化的技术要求——使用“单位时值标格”,是在五线谱上标记节拍框架;调式构成以相对波长表达;句幅长度以“由一个强拍率领若干弱拍而占据的时间长度”来衡量。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以第一部分为基础。前两部分之间的维度有几处需要仔细分辨和理解。比如细部旋律线和旋律线轮廓、节奏样态和节奏布局等。第三部分强调分析第一、二部分呈现出的几个逻辑关系;前三维度为“同异”最后一维度为“数理”。对三类基本概念的设计面面俱到、层层递进,将旋律结构的十二维度进行剖析解构,得到与旋律本质有关的信息。

赵先生文章展现的旋律学研究具有丰厚的现实价值,也就对研究者要求很全面的音乐知识。将旋律学与音乐形态学、作曲技术理论联系,分析音乐信息的载体反馈音乐文化进而丰富音乐创作,这样形成音乐本体研究的良性循环。于是明显区别于“音乐学研究不谈音乐”的一系列“音乐的名词”研究。

旋律学的分析使一些形而上的音乐欣赏和美学的阐述都是了更客观的根据,不是神秘的心灵世界的感受。比如西北民歌以双四度框架呈现出苍凉广阔的音乐美学表达。赵先生在文章中举例范围不仅有传统民歌还有西方交响乐的片段,可见旋律学的研究对象是旋律本身,不限制地域和时间。十二维剖析法是面对庞大的基数时使用的方法,如前所列,掌握这套方法需要扎实的乐理知识,所以是有门槛的。

赵先生的几篇关于旋律学的方法论文章是理论基础,具体普适的操作方案是体现在李玫老师对编号和表格的设计。《旋律学研究的范式性个案——“西北高原汉族音乐文化区民歌系统化综合研究”前言》中“七、曲调编码数据库的符号说明”,目的是构建起旋律学诸维度的研究档案。“曲调编码数据库的符号说明包括两方面”是这个地域的各个方言区和编码符号说明。文中明言,编码背景之一为Excel表格中的内容无法文本化,所以针对实际研究情况设计研究方法是这项研究的突出特点,编码符号从九个方面进行标注。

每首民歌都要经过这样的编码工作。之后综合整理为表格形式,文章表述为“将音乐形态特征转化为技术参数”,经过一步一步得出编码数据表。《旋律学研究的范式性个案——“西北高原汉族音乐文化区民歌系统化综合研究”前言》中分析的民歌多达1627首,在经过繁难的基础工作之后,探讨其中的形态表征,提炼其中的规律性。作为研究成果之一的数据表可以为之后的民族音乐学研究、作曲理论甚至社会学、文化学等提供后续研究的基础素材,将原来充斥以形容词描述的浅显感知具象化为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和可供研究的材料。

以上整个过程可谓“慢工出细活”,对研究方法的设计不仅逻辑严密而且针对研究面临的客观实际情况进。关于如何抄谱,有很多抄写形式的要求,比如只能在一页进行一首的抄录,比如在空白处如何标记,都是便于后续分析而设计的。抄谱是一个例子,更细微之处在于对节奏样态的表述形式,描述单位小到符头之空与实、符干之无与有、符尾的种种形式、附点之无与有、连线之无与有、三连音等连音符号等等。这些藏在谱面下的信息揭示着抽象的文化,掌握这套的方法就能如解谜般掌握其中的信息,这需要仔细系统地学习旋律学。

文章中对编码标识的设计到之后形成表格,都是尽管复杂但具有意义的。旋律学研究重视研究方法的设计,立足于主观和客观的研究实际,重视细致地梳理每一个环节。设计适宜的研究方案,一步一步的按照计划行进,同时不断总结经验吸收前人方法,对已产生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整理,不断完善研究方案。这样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充分高效地利用好手头研究资源。

赵宋光先生的《音乐文化的分区多层构成描述》和李玫老师的《旋律学研究的范式性个案——“西北高原汉族音乐文化区民歌系统化综合研究”前言》都强调对音乐文化区域的划分不应该以行政划分为界,而将方言、地理等等因素综合考量进行区划。不由联想到“生态音乐学”的理念,音乐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息息相关,对文化所处的地理等种种因素进行清晰整理,这样谈文化才有意义。而对音乐文化区的划分本质是文化圈中的人作了符合自己审美标准的选择,所以可以充分理解为什么不宜将行政划分区域机械地拿来作音乐文化区的划分。对音乐文化区的讨论,即有利于划分旋律学的研究范围,也有利于整理各地间文化的关联,这又涉及到文化形态学的层面。

综上可见,旋律学研究有一个完整的学术生态链条。旋律学将音乐学的研究落实到音乐本体,进而研究地区性的音乐形态,为具有地域性风格音乐创作提供素材,甚至可以支撑区域性文化研究。因此,学习了解旋律学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加深学术深度和广度,并且利于研究内容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玫.《旋律学研究的范式性个案——“西北高原汉族音乐文化区民歌系统化综合研究”前言》[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10

[2]赵宋光.《赵宋光文集》[M].花城出版社.2001.12

[3]《旋律研究论集》[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编码民歌旋律
住院病案首页ICD编码质量在DRG付费中的应用
Jay—A Revolutionary Musician
给你的信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高效视频编码帧内快速深度决策算法
7月,盛夏的旋律
穿花衣 唱民歌
大地的旋律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不断修缮 建立完善的企业编码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