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顺学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极地学习数学,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乐趣,所以,数学兴趣的培养是数学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授数学课时,要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设疑,让学生有时间、有空间地去思考、讨论问题,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沉浸在数学的乐趣之中,从而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把握知识,运用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课堂质量,本文阐述了如何在小学课堂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兴趣培养的原则
在小学阶段,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重要学科。数学学科也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在小学阶段学习好数学就是为学习其他学科做好准备,也是为未来的数学学习做好基础。因此,小学阶段中的数学学习非常重要,小学阶段的数学兴趣培养也是重中之重。数学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要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作为重点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数学学习内容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师在教学时要参考以下两个原则:
(一)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特点,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关键点。教师把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相结合,在教学或讲解问题时不要使用超綱的数学知识来解决。例如,把奥数问题当做平常问题来教学,那么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奥数问题呢?当前的情况就是家长强制学生学习奥数,只因为学习奥数对考试有加分,而丝毫不考虑学生是否喜欢。众所周知,学习奥数是非常难的,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遇到难题,这会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受到挫折和打击,对数学喜欢不起来,没有兴趣。小学数学教师在课上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框架结构,不要单纯地只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打击,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良好地全面发展。
(二)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指的是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以此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让知识点灵活起来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只陈述知识点是无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课下要仔细观察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小学生对枯燥的课本知识没有概念,但对现实事物感兴趣。那么教师就要根据这一特点来设计教学,让现实生活融入课本知识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体验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质量,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使用知识,也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注重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进行新知识教学时,如何引入知识是重中之重。刚开始上课时,学生还没有从课间休息中调整过来,没有进入学习状态,所以,我准备教案的时候常常从本节课的突出点入手,根据本节课内容准备一个相关游戏或放一段相关影片,让学生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学习之中,让学生的思维根据这个游戏或影片对本节课内容有先导性认识,并带有兴趣跟随着教师的教学过程学习,这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知识点。所以,教师要重视新课的导入,为整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比如,在学习“行程”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很不理解“相遇”的意义,根据这一难点设计出有“时间”“地点”“速度”“相遇”的情景教学,让学生分小组演示此情景,并选出学生上台演示。
通过一系列的演示活动,学生对“时间”“地点”等关键要素有了深刻认识,提升了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趣味性,也能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避免了课堂枯燥乏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二)鼓励学生参与,增强体验感知能力
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体验数学,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讨论的持续活动。在目前的教育理念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就是体验教育,让学习过程成为真的活动,让学生们在教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积极地加入数学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们在设计教案时,把课堂时间多留给学生去体会、去体验、去收获。
比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节课时,我让学生在课下准备好圆形物体、绳子、尺子,在课上将学生们分成小组,进行小组探究。
探究一:用绳子围绕圆形物体一周,量出数值,再量出此圆的直径用周长除以直径,得到商,将各组的商进行比较。
探究二:分小组讨论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是否存在倍数关系,估算一下圆的周长是其直径的几倍。
在推算圆形周长公式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发生并且解决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所探究的问题,深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课堂质量。
还有,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节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在课下准备了白纸、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物体,让他们在课上分小组研究所准备的物体,并用白纸做成长方体或正方体,从中发现正方体或长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这堂课上,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研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想做长方体或正方体,这不仅能让学生深刻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也能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结合课堂教具,丰富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性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但是单凭课本内容,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利用教具或多媒体进行多维教学,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点。
比如,在学习《认识图形》这一节课时,凭借教师在黑板上画几个图形是不能让学生认识图形的,这时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相关教具,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各类图形。通过手指的触感,让学生在大脑里想象出抽象的图形,让课本变得灵活起来,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正方体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正方体教具,指出顶点、棱、面,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这样不但使正方体立体化,也能让学生更快地学习正方体的各知识点,加深记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教学多样化、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利用教具和多媒体进行教学,让枯燥的课本知识生动起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创设探究情境,调动学生探究热情
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比较注重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上,也会设计相关的探究主题,让学生进行自行探究的过程,从而体会探究的意义,学习探究的方法,探究过程可以包括提出问题、列出假设、查询资料、设计方案、进行试验、总结经验等过程。
例如,在对《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这一课时进行教学时,可以提前设置相关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组织活动进行教学。情景问题:三年级一班有32名男同学,24名女同学,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要把28个毽子分给全班同学,让他们分组进行训练,如何分配呢?
学生经过思考之后给出两种方案,方案一,平均分配;方案二,按男女同学的人数来分配,分小组思考、讨论这两种方案哪种方案更加合理,在探究中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集体精神,也能让学习有差异的学生在讨论中取长补短,增强学生的讨论能力,分享各自的思考结果,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实现教育的公平、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科的学习极为重要,这也意味着教师必须意识到兴趣对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在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方面下功夫,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将兴趣教学贯穿在所有的教学过程中。另外,也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环境的培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责任编辑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