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婷
摘要:著名学者彭增军在《新闻业的救赎》一书中集中讨论和介绍了西方自由主义新闻制度下的新闻专业主义以及新闻业如何面对技术变化带来的挑战。而在中国,新闻业同样面临着挑战与危机,在新媒体环境下,中国新闻业如何进行自我救赎?本文从中国特色媒介环境中进行考察分析。
关键词:中国新闻业:新闻从业者;新闻专业主义
一、当前新闻业危机表现
(一)报业的倒闭
2018年,中国报纸行业的生存形势不容乐观。上半年,报纸广告刊例收入下降30.6%,报纸广告面积减少33.8%。2018年12月29日,中国报纸行业进行了一场盛大的告别,在传媒的历史中画上了沉重的句号。超过10份遍及全国的知名报纸,包括《北京晨报》《京华时报》《法制晚报》等正在以停刊或休刊的方式告别读者。在“媒通社”的一篇文章中统计,自2015年开始,纸媒集中选择在元旦停刊成为一大现象。其中,2015年元旦停了4家,2016年为10家,2017年为6家,2018年高达19家。报纸关停并转已然成为传媒行业的常态,“报纸消亡论”的观点也在纸媒的关停中甚嚣尘上。在2005年,菲利普·迈耶就在《正在消失的报纸: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一书中预言:“到2043年第一季度末,日报的读者也将归于零。”
(二)从业者的危机
传统新闻行业日渐被冲击得分崩离析,新闻产业也在进行重构,职业新闻人才的流失也成为普遍现象。由于报业大批量停刊或休刊、媒体经济收入下滑、职业上升空间有限等困境,越来越多的新闻从业者面临解雇或者主动选择逃离传媒行业。2017年与2016年相比,报纸记者人数减少246名。2017年8月,《新京报》的创始人戴自更及其总编辑王跃春先后离职;原北京青年报社总编辑余海波、原东莞报业集团副社长谭军波也相继辞去工作。中国记者网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0月19日,我国持证记者人数比2017年减少了180人,呈现出负增长的趋势。除了新闻业面临人员流失的困境,新闻院系在校生就业对口率也大幅下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研究》对北京某高校新闻学院在校生调查数据显示,仅有28.6%的在校生表示“未来我愿意长期从事新闻职业工作”。
二、新闻业面临困境的原因
(一)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媒介生态坏境
传播科技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媒体生态,集中表现为生产方式的革命及由此带来的生产关系的重构。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劇烈的变化。在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中,新闻媒体对新闻内容拥有绝对的把控权,传受关系固定而单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受众新闻接触的渠道不断增多,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收新闻信息,他们根据算法推送有选择地查看感兴趣的新闻信息,甚至参与到新闻的制作中来。传统媒体对新闻的主导权不断被削弱,新兴的网络平台也对传统新闻生存造成巨大困扰。由于新闻没有版权,传统媒体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的原创新闻很容易被新闻集合类的应用搬上网络平台,网络新闻集合平台花费极小的成本就可以赢得广告和流量收益,由此引发传统媒体行业用户流失、广告收益大幅削减。
(二)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降低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新闻媒体纷纷入驻新媒体平台,互联网承担着大量的信息发布工作。移动互联网在推动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负面问题。“虚假新闻”“新闻炒作”和“反转新闻”等问题层出不穷,用户对新闻媒介的信任度持续降低。在2018年“重庆大巴坠江事件”中,《重庆青年报》微博发布视频消息称事故是由驾驶私家车的女司机在桥上逆行造成的。《新京报》也发布报道《重庆万州大巴坠江前曾与逆行轿车相撞》,称新京报记者从万州区应急办获悉,大巴车与小轿车相撞是小轿车女车主驾车逆行导致。最后调查结果显示,事故过错方在于大巴车而非小轿车。在这起引人关注的“新闻事故”中,很多媒体发布错误的消息,严重削弱了媒体公信力,消耗了公众对媒体的信任。
(三)新闻工作者自我认同的错位
传统新闻行业冲击不断,新的新闻生产方式也在重新建构,新闻人的权力也在不断丧失,新闻编辑权从“封锁”走向“开放”,新闻发布从“专属”变成“共享,新闻工作者开始对职业价值和自我身份产生困惑,对职业意义产生怀疑。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传者的中心主体地位被打破,传受界限消弭,新闻把关人的权力也让渡给公众,传统意义上的职业记者遭遇前所未有的身份认同危机。新闻工作者开始进行自我认同贬斥,从“无冕之王”到“新闻民工”,职业神圣感不在存在,职业边界逐渐消失。于是,一些新闻工作者日渐远离新闻专业主义,无视专业理念和职业道德,充当起了商业掮客的角色,借助新闻报道的名义谋取个人利益,进行商业“寻租”,与采访对象进行权钱交易,肆意践踏新闻专业主义。
三、新闻业何以自我救赎?
(一)创新与融合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最根本的影响是改变了新闻的生产方式,进而改变了新闻生产社会关系。传统媒体要想在这场颠覆性的革命中获得生机必须转型,转型的根本在于创新。创新包括多个方面,包括制度创新、模式创新以及内容创新等。媒介融合是目前比较常见的创新形式。目前我国推进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我国媒介融合的重要形式,它打通省级以上媒体到基层媒体的连接方式,推进国家媒体体系从上到下全盘激活。除了国家政策和技术层面的支持,媒介融合还应该把受众考虑进去,有受众参与的媒体融合才能够进行有效的模式创新。而创新的一个大的方面就是聚焦到读者的体验上来。社交媒体时代,重要的不是简单的新闻信息的生产和加工场,而应该是知识和体验。传统媒体那种高高在上的主导地位已经摇摇欲坠,媒体要更多地考虑受众的情绪体验,生产并传递有体感的新闻。
(二)新闻专业主义的重塑
中文中“新闻”对应着两个英文单词,一个是“news”,即具体的新闻事件;另一个是“joumalism”,指新闻理念和实践。正如彭曾军所言:“作为事件的新闻(news)当然不会死,只要人类有好奇心,就一定会有news。但是有news不定有joumahsm。”当下新闻业面临的困境与新闻专业主义的淡化有着很大的关系。当新闻行业不再坚守新闻专业主义,而是一味地追热点、抓流量,新闻媒体的报道方向、内容和职业操守都会出现问题。因此,中国新闻业的救赎需要对新闻专业主义进行重塑。中国有句古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报纸作为一种媒介,有其自身的寿命,在新的媒介技术冲击下慢慢退出历史的潮流,但是报纸他所坚守的一百多年一系列的专业理念是不能随之消失的。不管是正在消亡的报纸也好,还是焕发强大生机的新媒体,都只是承载新闻的一种形式,无论何种载体都不能舍弃新闻专业主义。
(三)新闻从业者角色与能力的重塑
社会对记者职业的贬斥、记者自身生存环境的恶化以及新媒体特点导致的职业道德滑坡,使新闻工作者对自身的角色认知产生错位,记者开始出现趋利行为,制造各种新闻丑闻,导致公众对记者的认同不断下降,由此给新闻业带来巨大伤害。而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守望”功能的新闻业出现问题必然会对整个社会产生不利影响。2016年2月,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48个字”的职责使命,并强调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新的传播环境中,新闻从业者需要对自身角色定位有清醒的认知,肩负起新闻从业者应有的社会责任,在思想意识和现实行动中践行新闻专业主义,并不断学习先进技术,在能力的重塑上补齐短板,加强自身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在新的时代潮流中肩负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在人人都可以做新闻的时代,新闻的专业性和职业性更应该被凸显,新闻从业者更需要用新闻专业主义去做有品质的新闻,肩负起三大责任:求真的道义责任、提供知识背景的知识责任、提供舆论阵地的政治责任。虽然当前新闻业面临巨大的冲击,但新闻业和新闻从业者上百年塑造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不应该被摒弃,而应让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焕发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