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模型思想,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2019-09-10 07:22于桂琴
天津教育·下 2019年4期
关键词:正比例数量规律

于桂琴

数学模型是沟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知识本身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通过组织高质量的思维活动,有意识、有计划地渗透模型思想。引导学生在感悟模型思想过程中富有智慧,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模型思想主要体现在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抽象表达过程,以及相应的列方程(或比例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此外,在间隔排列规律中探索中,借助对应可让学生感悟模型思想,在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中,借助变量关系的表达,也可让学生感悟由模型思想派生出来的函数思想。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蕴含丰富的模型思想。教学中,教师要以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数学知识使模型思想得以“显化”;通过高质量的思维活动凸显模型思想的价值;通过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教学,逐步提高学生对模型思想的感悟水平。下面就模型思想在教学活动中的渗透谈几点体会。

一、在探索排列规律中,挖掘并渗透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方法具有内隐性,只有将知识背后的模型思想挖掘出来,并融入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才能领悟蕴含其中的模型思想,模型思想的生长才有厚实的土壤。例如,首次执教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的探索规律时,我根据问题所包含的各种情况采用分类教学,总結出不同的结论,但我发现学生对间隔排列的规律,即“加1”“减1”“不变”理解不透彻,经常不知所措。通过反思,重读文本,我发现“间隔排列”的数学本质,即一一对应的思想,没有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再次执教时,我引导学生通过画一画、连一连、圈一圈、比一比,得出“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的规律。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对应思想”透过数学思考活动得以“显化”。为了进一步加深对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的体会,在后面的教学中,我继续引导学生自主操作探索间隔排列的“■”和“●”的数量关系,如“■”摆10个,“●”最少有几个?最多呢?通过完善对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间数量关系的认识,在相近但有变化的情境中进一步加深对“一一对应”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

二、在数量关系抽象表达中,感悟模型的力量

(一)丰富生活情境,建构数量关系的模型

美国教育家布朗曾说:“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结合学校组织的足球俱乐部,创设了买足球、球衣、球鞋的情境。让学生感受足球文化的同时,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帮助学生顺利提炼出单价与数量的概念。学生在参与寻找条件、改写单价等活动中,认识数量关系反映的是不同情境中的共同属性,有效地建构了数量关系的模型。

(二)注重对比分析,由拓展变化理解规律

联系乘法的意义,学生抽象概括出“单价×数量=总价”这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后,我设计了“对比分析,感悟变化规律”的环节,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想买20个足球,总价是多少?买40个、50个呢?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单价不变,数量变大,总价也变大”的规律。接着提出问题:足球买10个,球衣买10套,球鞋买10双,哪种商品的总价最多?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能够凭借直观感知或者计算推理得出“数量不变,单价越大,总价也越大的规律”。两次对比,学生不仅理解了基本的数量关系,而且对三个量之间的变化关系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终感悟到“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渗透模型思想。

(三)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对于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注重学生学习经验的迁移。实践表明,学生通过独立改写、计算、观察、交流,能够抽象概括出“速度×时间=路程”这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数量关系的整体认识和结构把握。在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感悟模型的力量,丰厚数学活动的经验。

三、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借助方程凸显模型思想的运用

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教学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重在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语言(数量关系式),进而转换成符号语言(方程式),领会数学模型思想和基本过程。

图1所示的例题中,单位“1”是未知的。在教学时,有的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用算术方法解决,有的学生直接用分数除法解决。用分数除法计算的同学其实就是根据数量关系式“大瓶果汁量×2/3=小瓶果汁量”改写的。在鼓励学生多样解法后,我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式,你能列出一个方程吗?如果列方程解,该怎么设未知数呢?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能够初步领会单位“1”未知时,可以设未知量为x,进而用方程解决。对于用方程解决这类问题的巧妙之处,学生会在解决图2、图3、图4所示的例题中有更深刻的体会。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并学会选择一个合适的未知量,把它设为x。通过这样一个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逐步丰富认识、加深理解方程意义的教学过程,学生能够不断提高对模型思想的感悟水平,并最终获得较为深刻的理解。

四、在变量关系的表达中。借助函数教学渗透模型思想

(一)借助生活情境,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正、反比例都是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特定关系的数学模型,意义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部分知识,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我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了我校6路校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的几组相对应的数值,无论是亲身体验,还是通过对表中数据的观察,学生都能发现校车行驶的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从而初步感知路程和时间的相依互变关系,认识到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接着,引导学生根据表中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

初步发现规律以后,引导学生用一个式子表示出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写出的式子,具体说明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之间的关系。接着,我又通过“试一试”,引导学生通过购物的情境进一步感知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并对正比例的意义进行进一步的抽象,最终揭示正比例关系的字母表达式。这样结合校车情境、购物情境,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过程,通过两次抽象,不仅逐步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还获得了对正比例意义的正确理解。

(二)借助直观的图像,为后续函数学习作适当铺垫。

通过学生乘坐校车中的相关数据,学生认识了正比例的意义,接着,课件呈现一个仅包含第一象限的直角坐标系,描出例1中各组数据所对应的点,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理解描出的点所表示的意义,再连接图中各点,看能发现什么,进而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的特点。画出图像后,我引导学生根据图像判断“6路校车1.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行驶4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图像上的点所表示的实际含义,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价值,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函数及函数图像奠定基础。

学生对模型思想的感悟需要经历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所以需要教师持之以恒,长期渗透。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在解决问题中,在互动交流中一定能够逐步体会模型思想的力量,进而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

(责任编辑范娱艳)

猜你喜欢
正比例数量规律
找规律
角:开启位置与数量关系的探索
教,针对学之所需
巧解规律
头发的数量
向量数量积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找规律
正比例的意义
根据特征巧判断
一次函数考点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