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豫
幼儿园教育阶段不同于其他学段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一日生活皆课程”,课程游戏化的要求中指出: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都可成为具有游戏精神的课程。这打破了幼儿园对课程的固有理解。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在课程游戏化视域下对现有一日活动的组织与安排方案进行优化,从环境创建、活动组织、生活起居等各个方面,进行游戏化、生活化、适宜性改造,从而形成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方式、全面涵盖幼儿发展领域的课程体系。
一、现实的困境
我们对全园40多名专任教师和700多名家长进行了相关调查,并对本园21个班级一日活动的组织和安排的现状进行了调研,调研后我们发现,我园目前还存在以下现实困境:
1.幼儿园作息时间统一且刚性执行。
2.存在重教师组织的教学游戏、轻幼儿自发的自由游戏倾向。
3.幼儿自由游戏的时间,部分教师的观察意识淡薄,跟进策略缺失。
4.统计教师和家长对于“课程游戏化是什么?”的理解。67%的教师认为“用游戏的方式上集体教学活动”;33%的教师认为“一日活动都要有游戏精神”。88%的家长认为“只玩不上课”;5%的家长认为“用游戏的方式上课”;7%的家长“不知道”。
二、调整前思考
基于以上现状,我们要沉下心来思考:我们的教育对象是谁?幼儿的学习特点是什么?我们幼儿园的课程只是为了孩子的20~30分钟的集体教学,还是为了幼儿在园一天的400多分钟?
针对目前我园幼儿一日活动组织与安排的现状,结合园所实际和孩子的发展需求,我们对原有一日的时间管理、空间管理、自主管理、资源管理,从不同的路径进行了调整。
三、调整的路径
(一)理论对接:用理论引领行动方向
1.《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关于一日活动的论述和要求:
第十八条:幼儿园应当制定合理的幼儿一日生活作息制度。正餐间隔时间为3.5~4小时。在正常情況下,幼儿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不得少于2小时。因此,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是底线。
第二十六条: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当动静交替,注重幼儿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保证幼儿愉快地、有益地自由活动。
在重新审视如何组织一日活动的时候,我们的教育行为:“幼儿愉快的有益地自由活动”才应该是我们考虑的基本出发点。
第二十七条: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应当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合理的常规,坚持一贯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关于一日活动的论述和要求:
组织与实施八: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
(1)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感,又能满足活动的需要。
(2)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活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等浪费时间的现象,提高活动效率。
(3)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满足绝大多数幼儿的需要。
(4)建立良好的常规,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培养幼儿的自律。
(二)时间管理:重新架构“幼儿、教师、时间”的关系
1.权限下放:园部→班级(教师、幼儿)
调整前的一日活动安排表,被我们人为地精细地分隔开来处理,班级每一天生活时间安排都是由园部根据季节统一安排。我们开始思考:在园的半天时间属于谁?幼儿?教师?管理者?于是我们开始重新架构“幼儿、教师、时间”的关系。
园部尝试将权限下放,一日生活时间作息安排表的制定权由班级(教师和幼儿)根据《规程》和《纲要》的相关要求(如:相对的稳定性与灵
活性,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不得少于2小时,正餐间隔时间为3.5~4小时),在保持基本的作息规律的同时,顺应孩子的自然节律,灵活地、有弹性地与幼儿共同协商制定出本班的一日作息时间表。
2.模式调整
在一日活动安排上,打破精细、零散的时间界限,整合为户外游戏、室内活动、开放性自主游戏、午餐午睡四大时段,设计为四种模块。除晨间户外混龄游戏和午餐午睡时段内容固定,其他时段内容可互换。如晨间自主就餐环节,我们实行弹性时间管理后,孩子们在某个时段自己选择用餐点,用完后做个标记,这样时间的支配更灵活了。
(三)空间管理:重新架构“场地、游戏、课程”的关系
什么样的空间才能更好地支持幼儿的游戏、学习和生活呢?面对目前我园的班级空间和游戏空间现状,我们结合课程游戏化精神,将场地、游戏、课程三者关系重新进行架构。我们觉
得,环境是游戏和
课程的基础,只有
将这个基础打造好,
才有可能更好地为
幼儿的游戏服务,
同时这个环境是支持幼儿探索、隐藏教育目标、推助幼儿参与的环境,是不断变化、不断生成的环境。
1.优化公共场地
我们对原有场地、材料、时间进行了不同的调整,以保证孩子每天至少有3小时自由自主游戏时间,因园制宜地改造室外绿地、空置场地,增加沙水区、涂鸦区等,把户外运动场调整为游戏场,同时将幼儿园原有的功能室改造成功能游戏场馆,例如私密小木屋、图书室、大型建构游戏馆等。
2.优化室内场地
各班级按照课程及组织方式的需求,对教室空间重新规划布局,除保留部分集体活动的区域,其余空间都设置成相对固定的游戏区域,为支持幼儿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获得多样化的经验提供支持。
3.优化场地安排
公共区域不能同时供21个班级同时使用怎么办?我们打通了室内外活
动空间的界限,我们在一日活动安排
上将两大游戏板块时间交由相邻班级任选,以解决场地轮换使用问题,做到空人不空馆。
(四)自主管理:重新架构“生活、游戏、学习”的关系
游戏不是幼稚的,游戏中有很多亮点,有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要素。幼儿园课程应游戏化,充满游戏精神。在以前的一周阶段主题计划中,有严肃而重大的教育目标。但幼儿不可能自觉地理解这些目标,他们只是想不停地游戏玩耍。面对这样的对象,如果仅以设定的目标来制订一切计划的话,一定不会有好效果。我们开始重新审视活动。
思考:各年龄段幼儿的需求?活动是教师发起还是幼儿发起?
尝试:在组织方式上减少不必要的集体活动和过渡环节,给集体活动“瘦身”,给个别活动和小组活动“增肥”。给老师发起活动“瘦身”,让幼儿发起活动“增肥”。
1.各模块之间按比例地“瘦身”与“增肥”:
活动的对象及任务的多样化决定了教育活动的多样性。而教育活动的多样性体现在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个别的、小组的和集体的。为了更好地将游戏精神落实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去,各班教师根据需要调整个别、集体、小组之间的比例,以保证幼儿的自由游戏时间。
以某天的半日活动安排为例(见下表):
2.四大模块自主管理的“瘦身”与“增肥”:
(1)入园模块时间——自主管理。
A.独立入园。
本学期我们对独立入园进行了梯度优化:中大班的幼儿从学期初开始独立入园。小班的幼儿在学期末尝试进行半独立入园,即由自己独立行走——自己独立从班级门口走进室内——自己从园门口独立走进班级。
B.自主签到。
我们结合幼儿年龄层次的差异,将原有以师为本的集体点名,改为幼儿自发的主动签到。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签到的方式也各有不同,例如:小班幼儿插卡、贴照片表示自己已经来了;中班幼儿用打钩的方式;大班幼儿签上自己的名字。签到让幼儿园生活多了一份仪式感,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常规,帮助幼儿逐步树立时间观念,强化幼儿的责任心。
C.自我服务。
签到后的幼儿会根据共同商讨的值日计划安排活动。幼儿每天轮流值日,不值日的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可以做观察记录、一日活动计划,或者直接选区进行区域游戏活动。
(2)晨间混龄游戏时间——自由游戏。
户外,是幼儿喜欢的活动场所,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社会互动、语言表达、情感释放、身体活动等机会。2018年3月,我园成立了户外游戏环境改造项目组,我们将传统的体育活动与晨间户外游戏优化,有计划地对本园晨间混龄游戏进行改革。从混龄游戏初体验,到追随幼儿的兴趣不断调整适宜的游戏材料;从原来只在晴天开展户外活动模式调整为晴雨天都可户外游戏(恶劣天气除外),雾霾天室内安静游戏的模式;教师从原来的看护者的角色递进为观察者、看护者及玩伴。
(3)集体活动时间的内容——适度筛选。
按照减少不必要的集体活动和过渡环节的原则,我们重新审议我们的课程,将原主题活动中集体教学的内容进行分解。把原来集体教学中适合个别化活动的内容分解到个别活动和小组活动中去。例如集体教学——体育“蚂蚁搬豆”,以前由教师组织一步步的围绕教学目标完成,但时间、空间有限,一次活动下来,很多孩子只是浅尝辄止地玩到几次,整个游戏过程都是由教师发起,孩子们被动地跟随教师学习。分解后,孩子们把器械搬到户外,有充分的空间玩,而且情境更好了。
(4)区域游戏与游戏后分享——儿童立场。
教学活动可游戏化、趣味化,区域活动亦如此。每天至少2小时的区域游戏时间给予了幼儿充分开展游戏活动的可能性,让他们有时间去体验和探索,及时满足自己的愿望。这中间就需要我们教师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習特点,学会观察并合理指导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