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秉德
摘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对新闻舆论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地方党报编辑这个纸质党媒的“把关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这个挑战,要求地方党报编辑具有更高的政治站位与敏锐性;具有更强的创新思维与执行能力;具有更强的业务素养与提升能力。
关键词:综合修养;业务素养;创新精神
一、党报编辑的综合修养
报纸刊发社会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信息,编辑是最后的“把关者”,必须要有良好的综合修养。特别是党报编辑,要传播好党的声音,必须强化政治意识,坚守政治底线,做政治过硬的新闻人。此外,要有大局意识,维护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传播声音中弘揚正能量,助推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健康发展,担负起肩上的历史使命。
(一)政治意识
作为党的政策方针的传达者和发布者,党报的所有工作,都应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报编辑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定政治立场,坚守政治纪律,要有超强的政治敏锐性,做政治过硬的新闻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党报编辑要学习好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只有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先“吃透”,才能精准地传达给社会和民众,凝聚起民心,聚集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
(二)大局观念
党的新闻工作者是党与群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既要宣传好党的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又要及时反馈基层需求、人民群众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这样一些新闻事实:它反映了一部分群众的诉求,但是因为历史或其他原因,政府却不能及时给予解决;或者这一新闻事件可能会带来连锁反应,引起社会的不稳定,等等。作为一个党报编辑,需要认真分析,站在大局的角度思考此类新闻的取舍。党报要维护党的利益,维护全社会的整体利益。所以,党报编辑作为报纸的把关者,要从大局的角度分析问题、看待新闻,既要真实,更要看本质、看影响,传递正能量,助推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一个人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都将影响着他的一言一行。新闻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就象一座桥梁,桥梁质量的好与坏,必然影响一条路的通行安全。如果安全出了问题,必然给社会带来极坏的影响。党报编辑必须要有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素养,才能正向传导信息,为社会提供正能量。2007年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国的北京纸包子事件。该年6月间,原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BTV-7报道《透明度》栏目临时人员訾北佳,为了谋取所谓的业绩,冒充建筑工地负责人,寻一制作早餐的经营者定购包子,随后又以喂狗为由要求经营者为其加工纸箱板剁碎掺入肉馅“纸箱馅包子”。与此同时,訾北佳秘拍了制作“纸箱馅包子”的过程,编辑制作了虚假电视专题片《纸做的包子》,节目播出后,造成了恶劣影响。这也是一起典型的职业道德败坏案件。
(四)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因职业的特殊性,一言一行对社会将带来较大影响,因此,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公德要求应该更高,能够起到表率作用。
二、党报编辑的业务素养
党报编辑要有厚实的业务功底,善于学习提升,熟悉本媒体的内在规律和专业优势,不断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才能在新闻宣传中游刃有余。
(一)语言基础
语言基础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岗位基础。新闻是广泛传播到社会大众的信息,叙事逻辑清晰、字词使用正确无误、表达意思准确明白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些年来,笔者在市级党报工作中担任二审、三审,见过不少新闻稿件中的语言基础性问题,甚至在经过一审、二审编辑后仍有不少用字用词、语言逻辑性等问题存在。还有个别年轻记者,新闻稿件写作粗糙、错误甚多。因此,党报编辑作为新闻刊发前的把关者,不仅责任重大,对其语言功底要求也更高。例如,笔者审稿中见过一篇写主题为“用好人才资源,促进社会发展”的稿件,其中一个小标题是:“把某某市‘人才低地’打造成‘人才洼地’”。其实“洼地”就是“低地”,平时不少文章写“把某地打造成‘某某洼地’”并没有错,水往低处流是自然规律,以“洼地”吸引效应让高处之水四方涌来,借喻一个地方打造吸引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平台。但是同一文章甚至一个标题里面出现“低地”和“洼地”,把“低地”打造成“洼地”,显然是记者、编辑忽视了“洼地”的本质含义。又如,一篇反映群众广场舞展示活动的新闻稿,其中一句“松涛镇的姨婊们不约而同地早早到了市民广场”,本身是有组织的广场舞展示活动,就不再是“不约而同”,明显有逻辑错误。再如,一篇写公交车站升级改造的稿件,标题和文中都用了这样的字样:“不仅能遮风避雨,还可供休息”。公交车站是开放式的,能挡雨不错,哪能遮风呢?编辑就应该注意到这种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现在有不少年轻记者用词很随意,常常造成用词不当、搭配不当等问题。编辑要准确掌握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语的含义,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正确运用标点符号,把好语言基础关,才能保证新闻稿件的质量。
(二)知识更新
当今时代,新的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学习新的业务知识、新的理论知识、新科学和信息知识,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永无止境的。而对于党报编辑来说,新的知识不仅是新出现的科学理论、信息等,还有中央、省一级或领导对某一事物的新提法。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提出了“撸起袖子加油干”,随后就有新闻稿件标题或文中引用这句话,有编辑没有及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编本地一篇时政稿时,见到“撸”字,认为这不是本地的用语,作了修改,好在终审时发现并及时纠正,避免了闹出笑话。又如:现在网络语言不断涌现,有些网络语言影响范围极大,并被权威机关认定为正式用语,有些仅仅是民间或小范围熟知,还有一些网络语言明显较为低俗。党报具有权威性和指引性,因此,党报编辑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哪些语言可以在党报上使用,哪些不允许出现在党报上。
(三)编辑功夫
党报编辑不光要有良好的语言文字基础、政治立场、职业道德等,还得有自身“独特”的专业功夫,要把新闻信息编得符合受众的口味,具有亲和力,经得起逻辑推敲。避免新闻让读者腻味,让新闻有亲和力是编辑的工作之一,不能忽视处理好这类语言的重要性。比如,一位记者采访少年儿童参观科技成果展的稿件中有这样一句引语:“弄清楚古炮台与新炮的奥秘,是我多年来的梦想。”一个少年儿童,居然有了“多年来的梦想”,而且是这样一个古怪的梦想。这种语言明显与少年儿童身份不相符。其实,我们经常会遇到引用语言与被引用者身份不符的情况,编辑遇到这样的用语就要作处理,以免贻笑大方。前面提到的“纸箱馅包子”假新闻案件,如果审核把关更严一些,脑子里多打几个问号,或许就不会让这种“新闻”出笼。
细心细致,善于总结积累,敢于提出疑问,这些都是党报编辑应具备的“独特”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增强“四力”,对党报编辑来说尤为重要。
三、党报编辑的创新精神
首先要在理念上不断创新。党报编辑要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适应各种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新形势,打破旧的框架,不拘一格创新突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抓住读者的心。而要做到这些,就要不破不立,突破固有模式,思想上与时俱进,与社会同步,将受众的需求与党的宣传重点有机结合起来,在话题、编排、技巧上都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
其次要在形式上创新。对于党报编辑来说,形式创新更多体现在版面创新。一是在稿件文字上极力精简,力避赘述;二是改变过去讲究版面紧凑、尽量多装内容的做法,多留白、不拥挤,注重版面的空灵;三是只要有好的新闻图片,就尽量使用图片,让人一目了然;四是对长篇稿件特别是会议报告、工作总结类稿件,多做图解图示,让读者能利用较少时间了解新闻的重点内容;五是对深度报道、重点报道,用心进行版面包装,让读者有賞心悦目之感。
第三要善于学习借鉴。时刻保持“本领恐慌”,要勇于学习、善于借鉴,向兄弟媒体特别是上级媒体学习、取经,通过学习,结合自己媒体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让新闻宣传更加生动。
第四要融合发展。现在,许多党媒党刊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搭建了两微一端平台,不同平台融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媒体新闻传播速度慢、时效性差的劣势。全媒体进一步融合发展,如何形成更大的宣传优势,也在不断探索之中。媒体融合发展是大趋势,也是发展的需要,党报编辑必须加强学习以适应新的发展,在媒体融合中走出一条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