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效度建设研究

2019-09-10 07:22张洋范红辉韩瑞侠
高教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教学质量

张洋 范红辉 韩瑞侠

摘 要: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工作的推进,我国高校都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新一轮的审核评估更将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及其运行效果作为衡量高校本科教学工作重要指标。高校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已经度过了基本框架构建时期进入了深入发掘有效性的效度建设时期。

关键词:教学质量;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效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4-0159-03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he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evaluation, our country'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gradually established their own internal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and the new round of audit evaluation will be the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and its operational effect as an important index to measure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work.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l teaching quality guarantee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passed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of the basic framework, which has entered into the validity of the excavation.

Keywords: teaching quality; internal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validity construction

目前很多高校都已经建立起自己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体系结构、运行模式、工作内容上虽然各有特点,但基本框架上也大同小异且基本完整,但是体系运行的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如何有效运用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其质量保障作用是需要各高校认真探究的问题。

一、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效度建设的必要性

所谓效度就是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保障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发挥程度和效果。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存在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实质上是一个执行的过程,其效度取决于教学质量保障策略和行为的执行过程。效度建设即指高校对教学质量保障策略和行为的有效性的建设。

我国大多数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在我国教育行政命令与教育部教学评估的外部压力下开始的。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行为并不是学校的自主行为,也不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自我发展的产物。这就意味着,高校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并不会比较成熟与完善,体系本身及其运行与功能并不能马上的得到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以及整个固有教学生态系统的认可与接纳。加之由于不成熟、不完善所导致的效果不佳、增加工作量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使得部分师生对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了解,不理解甚至有抵觸心理。因此,虽然形式上建立了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但实质上体系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依然难以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

所以,效度建设是目前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作用与效果得到广大师生与管理者的认可,体系才可能真正融入到整个教学生态系统中进行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需要的生成、自我保障的运行以及自我改进的完善,从而树立起师生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自觉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质量保障体系,形成良性循环。

二、影响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效度建设的相关因素

(一)保障对象的清晰性

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保障对象是教学质量,或者说是本科教学质量,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通过对“教学质量”一词内涵研究的分析发现,大量的学者对“教学质量”一词进行过界定,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质量”和“教学质量”的理解,由于立场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所以,虽然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保障对象字面上都是“教学质量”四个字,但是在内涵上却有着很大差别。

第一,每所高校对于“教学质量”内涵的界定都是不同的。我国的大学按评级性质区分有985、211、普通全日制大学;按地域区分有以国家命名的国家重点大学,有各省的省属大学,还有地方本科院校;按学科分类有综合性、师范类、工程类、财经类、医药类、艺术类、军事类等,不同类型的高校对于教学质量的理解和要求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类的大学,由于所处社会经济文化的不同,对于“教学质量”的理解也是有区别的。这是由高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

“办学定位的确立在高校发展过程中起着突出作用,其根本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学校的顶层设计,主要指发展目标定位、层次类型定位、服务面向定位、人才类型定位等。学校办学定位直接引领和统率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对学校建设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人才培养目标反映了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预期与要求,包括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两个层面。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纲,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起统领作用”[2],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标准建设的重要依据。

第二,同一所高校内的中高层管理者、教师、学生都是“教学质量”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他们对“教学质量”的理解角度也不一样,这是由于他们的工作范围与任务所决定的。中高层管理者侧重于学校的整体发展、外届对于办学情况的认可程度、专业发展趋势等;教师侧重于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的实现、课程建设等;学生侧重于获得知识宽度与深度、能力的提升以及课业对于就业发展的有用程度等。这就需要科学且多元化的教学质量标准来指导教学、教学管理及质量管理工作。

因此,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保障对象看似明确实则并不清晰,高校需要在明确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深刻地分析本校“教学质量”所涵盖的内容,并制定详细、科学、多元的质量标准。这些是制定教学质量保障策略,开展教学质量保障活动的依据与纲领,确保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工作开展具有正确的方向,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效度建设重要内容。

(二)保障主体的成熟度

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保障主体是多元化的,这是保障主体建设不断成熟的表现。从人员方面来讲,学校的中高层管理者、教师、学生都是保障主体;从组织机构方面来讲,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或是教学督导评估中心等这些教学质量保障机构是保障主体;从具体工作的执行来讲,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就是保障主体。而成熟的保障主体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成熟。

主观方面指的是保障主体的质量观的形成。先进的质量保障观念深入师生的思想当中能够在认知上使师生将教学质量保障从外部行政要求彻底转变为改进教学、提高学习效果的内在需求,并催生师生质量意识。质量意识是师生关注教学结果和学习效果,进而改进教学和学习行为的内在动力,它不仅会对教师和学生当下的教学与学习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也会成为影响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效度的重要因素。[3]

客观方面主要是指教学质量保障机构的健全,包括职责的明晰和工作队伍的专业化。相对于机构的设立,更为重要的是明确机构的职、权、责的范围。明确的职责划分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分工的科学配置,有效防止因职务重叠而发生的工作扯皮现象,提供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规范操作行为,减少工作失误,对提高质量保障有着关键性作用。而专业化的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效度建设逐渐被广泛重视的必然要求。但事实上,大多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队伍的成员组成以学校及院系领导、教学秘书、教务员、教务处的管理人员、高职称在职或是退休的教师等人员为主。这些成员在教学质量保障工作中能够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予以指导改进、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技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对教学质量的保障与提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由于缺少专业化的质量管理理论与技能训练,使得这种积极作用发挥的并不充分,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保障模式的科学性

这里的保障模式是指针对教学实践工作实施内部质量保障行为时所采取的一般方式。科学、合理、符合高校教学改进需要的质量保障模式对于教学质量的促进具有积极的作用,质量保障体系的效度也通过保障模式的这种积极作用得到体现。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保障模式由检查、督导和评估三部分组成,各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教学需要进行不同的组合。例如,唐山学院的“四项检查、三项督导、2+X专项评估”模式,即期初、期中、期末检查与日常教学检查相结合;督教、督学与督管相结合;院系部本科教学工作状态和职能部门服务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2),以及教师教学质量水平、学生学习状态与效果、专业、课程、实验室、教研室等专项评估(X)相结合。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三种监控手段,既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不过多增加院系部负担,又能准确有效地通过检查、督导和各类评估把握教学工作实际情况,找出不足与短板,并有效地进行改进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教师、教学质量管理人员和学校领导多方参与,特别是教师的积极参与。需要根據监控目的、监控内容、监控对象的不同选择合理的监控手段。

三、提高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效度建设的有效举措

(一)建立办学定位与教学质量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高校的办学定位与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学校的发展发挥着指导性作用,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学校定位要通过审阅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等材料,考察培养方案及培养过程,分析人才培养与办学定位的符合度等来确定。”[1]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建设需要以及优势特点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等。而各教学环节中的教学质量标准也应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做出动态的调整。定期对办学定位与教学质量标准进行审核与修订有助于了解学校发展以及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也有助于明确发展目标与方向,规范教学与教学管理行为。

(二)重视质量文化建设

高校的质量文化是在自身校园文化基础上,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及其质量管理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特色的质量观念、质量意识、质量制度、质量行为等的总和。[4]是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发挥效能的核心机制。“学校保障教育质量的所有努力,只有通过组织高校广大教职员工积极自觉的行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这种行动只有当质量成为高校全体成员共同信仰的价值,成为高校全体成员的内在追求时才有可能实现。”[5]

质量文化作为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一种软性手段,具有引导工作方向、激发工作动力、约束教学行为和增强凝聚力的作用。因此,高校要重视自身的质量文化建设。首先,通过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质量文化教育,树立科学质量观念,培养主动自觉的质量意识,倡导自我保障的质量文化,让全体师生参与到质量保障建设中,时时刻刻将质量保障的思想贯彻到日常的工作与学习过程中。其次,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对教育教学活动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全面质量管理。第三,依据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及法律法规,加强高校教学质量制度建设,并重视制度的执行。[6]

(三)加强教学质量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工作,因此,目前很多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队伍与教学管理队伍是一致的,主要包含教学副校长、教学副主任、教学秘书、教务员、教务处工作人员等。但是,日常教学运行管理与教学质量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教学管理队伍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习惯于按照规章按部就班地推进工作,注重教学运行的平稳性,在此基础上采取定期检查、学生评教等方式进行教学质量考核,方法单一,效果有限。因此,质量管理工作需要专门的、专业化人员参与。

所谓专门即成立单独的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建立并保持学校质量保障体系,推行和组织实施质量管理,宣传贯彻学校质量保障体系,开展各类督导与专项评估等工作。与日常教学运行管理工作即相互区分又相互协调,将日常质量检查与深入的专项评估相结合,将日常监控与专题督导改进相结合,形成质量保障合力,促进教学质量有效改进。所谓专业化人员是指教学质量管理人员要具备以下几项能力:一是要熟悉教学流程,懂得教学规律;二是要掌握质量管理与评估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三是具有开展与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相关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四)健全体系自身建设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健全是一个持续的、没有尽头的过程。这是由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不断改变、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人们对于高校教学质量要求的不断变化等因素所決定的。因此,高校要重视质量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将其作为一项持久性的工作来看待,时刻不能懈怠。首先,要不断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形成覆盖教学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不仅要有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教学基本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课程、专业、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的质量标准,还有要建立例如教案规范、试卷规范、教学档案保存规范等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的相关规定与行为规范。不仅要重视新的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还要重视已形成的质量标准的再次审核。其次,要不断完善质量保障方式方法,在开展日常监控、检查保证教学平稳运行的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院系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针对教师、学生、管理开展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督导、学风督导、管理工作督导等专项督导,能够更加深入考察,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更高效地保障教学质量。[7]

(五)鼓励开展教学质量保障相关的院校研究

院校研究起源于美国。19世纪美国高校为了应对社会问责,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院校研究逐步由自发行为转变为自觉行为。为了应对高校之间的激烈生源竞争,院校研究以“学生保持”和“学习效果”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收集、分析数据、绩效评估等手段保障教育质量,是美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相对于我国目前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行政化的保障机制,院校研究属于学术权利的体现。[8]虽然,目前由于缺乏制度保障、缺少专业人员以及专业研究方法的训练,我们无法直接将院校研究作为校内质量保障体系的一种手段,但我们可以在校内广泛开展以本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建设相关内容为主题的院校研究。一方面,通过理论研究使管理者与师生深入了解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本质与作用,使其更理解、支持并积极参与到教学质量保障工作中去;另一方面,通过研究使其从质量保障的角度去分析教学管理与教学实践,为其工作提供新的角度与思路,有助于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的改进;第三,院校研究的逐步开展,也为学术权利在教学质量保障中产生影响、发挥作用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9):24.

[2]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9):25.

[3]马莹.论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与教学质量的保障与提高[J].江苏高教,2010(3):74-77.

[4]王珊珊.高校质量文化的内涵解析与价值诉求[J].高等农业教育,2015(6):24-26.

[5]彭正霞,朱继洲.英国高校质量文化及内部质量保障体系[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4):44-47.

[6]徐娟,董云川.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建设刍议[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4(3):22-26.

[7]张德江.从教学工作评估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4(3):34-36.

[8]李明.“后评估”时期高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构反思[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1:106-115.

猜你喜欢
教学质量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加强临床教学管理提高护理教学质量的路径研究
双减背景下优化化学作业设计提升教学质量的研究
云模型及其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线上直播的教学质量
中外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比较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研究
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在学校的有效管理运用探究及思考
马尔科夫链在企业沙盘模拟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