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修良 巩效忠
一、高校立德树人面临的困境
高校立德树人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境,严重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学生和学校两个方面。
(一)学生方面
1. 大学生认识能力、道德水平存在不足
大学时期是学生价值观成熟时期,因此,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使其从中受益,使他们提高思想道素质的同时,也推动了整个社会有序前进。当今,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呈现出积极健康的状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地球村”概念不断地深入人心,使“文化侵略”成为了人民不可逃避的话题。西方文化大量的涌入中国,敌对势力借此机会对我国意识形态进行渗透和分化,并将高校作为侵略的主阵地。以至于大学生因辨别能力不足而迷失自我,过分的看重利益,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社会价值观严重偏离。另一方面,有些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错误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毫无用处,歪曲了其内在的价值,在接受新的教育内容时会将自身已有认知进行对比,使自身理想信念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当前社会所倡导的产生了严重的偏离。
2. 大学生个体需要满足程度不够
当前高校教育存在着学生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对立,而高校立德树人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是围绕社会稳定、校园稳定而开展工作,较少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利益,如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过于强调学生的义务,而忽视学生的权利,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过于强调校方的行政管理手段,而忽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虽然近年来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有一些改革和创新,如利用媒体教学开展网络思想教育等,但总体而言,教育方式创新不足,仍以传统的工作方式为主,方法老套,手段陈旧,不具有吸引力。此外,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他们在教育过程中主体性地位还未能得到有效体现。总之,意识形态教育模式的困境根源于许多教育者的传统工作思维仍未得到根本转变,无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自主意识,不能正确认识社会需要与学生个体需要、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学校方面
1. 教育主体:教师数量与教育质量的缺失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队伍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现实中的情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人少课时多”,教育教学以课程的形式传授、考核,很少关注到大学生的个体意识形态形成与培养。而和大学生朝夕相处的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一个辅导员分管几百名学生,往往陷入大量繁杂的具体事务中,不少人身兼数职,既要忙学生的党建、团建工作,还要管学生的就业、资助等,最终导致辅导员的本职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很少有时间开展。
“立德树人”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坚持走中国特特社会主义道路的人才,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人才。因此,这就要求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老师不仅有渊博的知识,更要具备高尚的师德,然后部分教师素质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工作消极懈怠、知识素质短缺、政治立场不坚定等现象。
2. 教育载体:新式载体与创新载体的匮乏
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载体,除了传统课堂的学习还要具备具体的实践,除了对理论和书本的学习还应具备道德情操的修养,除了课本载体的学习还要有电子载体,网络课堂的载体。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但是实现载体还是停留在传统理论灌输式的学习,立德树人不同于普通教育,应该创新教育载体,更多的体现出对人的心理变化的关注,对道德情感的体验,对网络平台和新型课堂的利用。
3. 教育认知:立德树人与立才树人的矛盾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认知从实践中产生并指導实践的发展。”高校对于立德树人认识的不足,一定程度上会对立德树人的实践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加强立德树人的认识,对于高校实现教育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高校对于立德树人与立才树人之间的区别模糊不清,认为塑造学生的标准就是智力、才能的发展,这种认识背离了高校教育的宗旨。对于立德树人与立才树人的区别,前者应以道德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培养的应该是有道德的人。而立才树人则把智力的发展作为人才考量的重要标准,最终制约了立德树人本身有序发展。
4. 教育机制:运行机制与规章制度的不足
高校规章制度是指高校制定的组织教学过程和进行教学管理的规则和制度的总和。也称为内部教学规则,是学校内部的“法律”。规章制度内容广泛,包括了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当前高校立德树人运行机制仍然存在欠缺,权责不清,工作效率低下。因此,对于高校立德树人运行机制和规章制度的研究也是意识形态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
当前高校立德树人运行机制和规章制度缺失主要表现为领导和管理者存在对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口头上的重视、行动的缺失,并且在任务面前互相推诿,工作贯彻不彻底。高校教师课堂纪律松懈,师表运行失范,专业素质低等现象层出不穷。
5. 教育方式:各自为政与教育合力的矛盾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
目前,高校存在这样一个认识误区,那就是为立德树人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老师的事情,与其他部门和老师并没有任何关系,在这错误思想的引导下,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存在着各个教育主体的各自为政,难以形成教育合力的局面。
二、高校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一)加强高校作为立德树人主阵地的建设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第一,是要提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的道德素质、知识结构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而且对国家未来发展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提高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具体包括政治修养、思想道德修养、知识修养。第二,必须坚定教师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是一个人前进的不竭动力,同时也是推动个人实现奋斗目标的重要支撑,个人政治信仰的坚定必须以其拥有正确的理想信念为前提。信仰,顾名思义,一个人及其信服的东西,它可以是一种思想观念,一种价值取向,或者是另外一个具体的人。信仰一旦存在,就具有根深蒂固的特性,很难将其改变。所以,高校教师必须树立科学、坚定的政治信仰,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为大学生传播“正能量”。
2.构建完善的育人机制和规章制度
管理育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机制,是促进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一种活动,当前高校育人机制和规章制度不完善,对于高校管理人员、教师群体教学工作难以形成督导作用,也难以形成教育的合力,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产生了极大的阻碍。
因此,需要构建完善的育人机制和规章制度。第一,建立完善的领导机制和组织机构。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在于学校领导给予的高度重视,只有领导足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详尽的工作规划和制度体系,进而更好地统筹实施,并在各高校获得长足发展。第二,对各种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的管理制度进行系统化和规则化改进。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管理制度对于高校的教育事业起着保障作用,也有利于教育合力的形成。第三,加强校园学生工作平台间的联系溝通,促成平台体系的建成。一般高校都有学生工作处、团委、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等为学生工作和服务的机构和学生自治组织,他们职责不一,影响各异,但它们都共同拥有一个特殊的使命,即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努力。第四,建立专门的网络管理机构和设置专业的网络健康监管人员,对校园公共网络平台加强监督和管理。
(二)优化社会环境,为立德树人理念提供良好氛围
1.逐步完善经济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因此,要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处理好市场资源配置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也就是说,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适当减少政府对市场的控制,提高市场化水平,这样对市场主体的道德水平要求就会提升,进而会促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反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体制的完善又离不开民众的道德导向,社会民众道德水平越高,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化越强。所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政府应努力建立与市场相一致的道德规范,努力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社会经济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市场经济意识下的良好道德品质,促进高校立德树人的实现。
2.创造风清气正的文化环境
当前,我国的文化环境受到多重的冲击,这对于高校立德树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要做好大学生的价值观工作,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在多元的价值观中认清自己,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第一,面对西方文化冲击要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剖析现实,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观,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坚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坚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让大学生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第二,网络不良文化冲击着社会的底线,对互联网上虚假信息和不良内容的传播,相关部门要加快网络立法,对于在网络上大肆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网络秩序的行为要给予严肃处理。第三,社会不良风气如贪污腐败、炫富现象不断挑战大学生的价值标准,政府应该不断加强反腐败斗争,以社会核心价值观统领校园文化建设,建设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