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jay Naik
中印两国需加大力度增强政治互信、推动人文交流。
2020年,中印将迎来两国建交70周年,两国均在筹备一系列庆祝活动,这无疑将大大推动两国的人文交流。2019年8月12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北京会见了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S.Jaishankar),双方的会面为两国建交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拉开了序幕。
此前,双方分别在中国举办了“印度旅游年”,在印度举办了“中国旅游年”。最近的一波庆祝活动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这些活动汇聚了两国的艺术家、学者、运动员、媒体、学生等,为他们搭建了互相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推进了中印之间的友好关系。尽管两国在一些政治问题上仍存在分歧,但这并不能阻碍两国关系的发展。中国和印度都没有因为这些分歧使两国的关系蒙上阴影,而是在努力寻找共同立场,以减少双方的信任赤字。目前,语言仍是两国人民沟通的主要障碍,很多中国人正在努力学习英语,印度人也需要学习中文。
人文交流纽带
同属东方大国的中国和印度,理应更容易理解彼此。但是,两国人民却远未实现充分交流。
佛教的传播让两国人民彼此心意相通。知名中国历史学家谭中曾表示:“中印这两个人口大国,彼此间最好的交往,不是由任何统治者推动的,也不伴随任何侵略或者血雨腥风。自公元前217年起,佛教就对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且历久弥新。”
他还表示,除了经贸往来,中印学者之间的交流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例如公元5世纪的中国著名的旅行家、学者法显,以及公元7世纪的玄奘都曾到访印度。法显带回了很多佛教画像和经文,而玄奘得到了中国和印度两国皇家的支持。玄奘曾在印度那烂陀寺学习,师从高僧戒贤。玄奘回国时,印度当时的戒日王还专门派了一支马队护送他。直到公元649年,玄奘促成唐太宗和戒日王多次互派使者到访对方国家。
作为研究中国史学的权威学者,谭中先生将中印关系发展史分为六个阶段,即神异阶段、敬仰阶段、虚无阶段、同情阶段、友好阶段和冷淡阶段。在《跨越喜马拉雅障碍:中国寻求了解印度》一书中,专门用一章具体阐述了这六个阶段。当我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中印关系应该从上世纪60年代的“冷淡阶段”重回到“友好阶段”。我们应该携起手来,举两国之力,重塑睦邻友好关系。
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取得了高速的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创新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而印度在软件、制药和服务业领域具有相当的实力,相信双方的合作可以创造奇迹。
《摔跤吧!爸爸》《印度合伙人》《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等宝莱坞电影在中国引起巨大反响。《摔跤吧!爸爸》的票房更是接近1.9亿美元。最近,我到访了北京和上海,那里还有很多人依然记得宝莱坞的老电影《流浪者》。
印度瑜伽风靡中国,中国功夫和美食也在印度非常流行。多年前,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就已经代替了日本产品,成为印度市场的宠儿。小米、OPPO和vivo等中国手机在印度市场上跻身于前五大手机品牌。成龙是深受印度观众喜爱的中国电影明星,他的《功夫瑜伽》(2017)在印度受到热捧。
媒体合作升级
尽管中国和印度采用不同的治理模式,但两国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即在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基础上实现和平崛起。
虽然双方的边境问题尚未解决,但这并未阻碍两国的经贸往来,中印双边贸易额已达950亿美元。两国在东盟、上合组织、金砖会议、中印俄三边机制和世贸组织等多边场合都开展了合作。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中印双方一同挑战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导地位。
近几年,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为印度记者开设了培训课程,并邀请印度记者团深入中国各地,让他们有机会近距离了解中国。
中印两国已经将“中印媒体高峰论坛”机制化,深入讨论媒体传播与合作。新媒体在这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在新德里和孟买有十几位来自中国的驻站记者,同时大约有六七位来自
印度报纸和印度第一通讯社一印度报业托拉斯的记者驻在北京,这进一步加深了两国对彼此的了解。
双方领导人在武汉达成的共识,为两国往来注入了活力,必将进一步推动两国双边关系的发展。中国驻印度大使孙卫东近期表示:“中国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印度提出了建设‘新印度’的愿景。两国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互通有无,合作共贏,为共同发展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