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歆玉
摘 要:多元化课程设置使得个性化大学英语学习环境的构建及优化显得越来越重要。优化线上线下课外学习任务、提供选择性灵活的课程及选课平台、关注平时学习的过程、改善评价方式和内容,有望让学生在合适的学习环境中发挥出自己最大的学习潜力,实现个性化的学习目标。
关键词:学习环境;学习任务;课程选择;选课平台;过程评价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讨论稿)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上述几种目标的达成,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它们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知识接受,而是具体的听说读写译方面技能的掌握;这些技能的提高“正如体能训练一般,强调连贯而循序渐进的锻炼过程”[1]。沉浸在一种语言环境中是学习这种语言最有效的方法。当我们没有条件将所有大学英语学习者送往英语国家学习时,我们就应该不断优化现有的学习环境,让这些环境所发挥的作用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外语环境——在质和量上都应该如此。
现有的大学英语学习环境分为课堂学习环境和课外学习环境。前者主要包括教师讲授、提问、讨论及其它形式的语言技能训练活动。受课堂教学时数的局限,课外学习环境一直在大学英语学习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语言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其实强调的就是课外自觉学习的重要性。传统上,课文预习、复习、作业、单词甚至句子或篇章的记忆等活动都要靠学生在课外花数倍于课堂学习的时间去完成。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学习资源越来越多,学生获取它们的途径也越来越方便,因此,那些能够合理使用业余时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英语学习的人往往进步较快。
学习者差异使得现有学习环境并非总是适用于所有的大学英语学习者。据统计,我国每年各类高校的招生人数有700多万,他们的专业千差万别,英语语言基础也因各地中小学办学水平不同而参差不齐,所以,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对学校和学生来讲都是必不可少的。分级教学给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提供了各展其能的平台和機会,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也给学生的兴趣或特长开拓了发展空间。但是,随着社会各界对大学毕业生英语应用能力需求的不断提高,随着各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优化以及网络学习平台及资源的不断完善,个性化的大学英语学习环境也处在了一个调整优化的关口。
二、现有大学英语学习环境面临的挑战
许多学者和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对大学英语的目标定位进行了新的研究。蔡基刚认为,学生所需要的不是一般的通用英语,而是学术英语,一种能够用英语来进行专业学习的英语学术能力[2]。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该始终坚持科学的方向,并且不能脱离各所高校的实际,认为大学英语应该以通用英语为主、专门用途英语为辅,因为开展学术研究的大学毕业生毕竟只是部分高校的部分学生[3,4]。《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也将课程模块分为了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大类。
高校的专业千差万别,即使同一专业也会因为生源质量及办学条件的差异而存在不同的培养目标,因此,各个高校都在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制定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案。听说读写译的技能依然需要借助通用英语类课程来进行培养;了解学生需求后开设适当数量的文化、专门用途类的英语课程供学生选修也是许多高校目前正在实施的方案。各所高校开设通用英语课程的时间由1-4学期不等,因此开设文化类课程和专门用途类英语课程的时间也各不相同。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本身没有问题,但是,由于完全学分制在许多高校尚未真正实施,学生修读此类课程时依然缺乏自主性及灵活性。
近些年各类高校都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如调整优化专业、调整学分学时数、减少必修课学分、增加选修课学分,等等。与大学英语相关的改革一般都涉及到了减学时减学分,有些高校已将大学英语的总学分逐步减成了14、10、8甚至6学分。时代在发展,社会及学生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也在变化。大学英语的学时学分减少了,但是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及要求并未减少,反而是更高了。各类高校在强调总的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也对学生的英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众多高校都将学生的海外学习经历状况纳入了国际化办学的指标范畴,而这无疑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课堂教学时数的减少对学习环境的构建及优化提出了极大挑战,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会越来越重要,而如何在学生的学习中扮演好引导者和促进者将是每名大学英语教师无法回避的课题。课堂学习环境的作用发生了变化,课外学习环境也必须进行适当调整。对于每位大学英语学习者来说,每周两学时的英语课肯定不是、也应该不是他们的英语学习时数(事实上许多学生在课外花大量时间自学),因此,课外学习环境的优化将在英语学习环境中占据重要地位。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也给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挑战。始于2002年的那轮教改开辟了网络教学的先河,几大主要出版社推出的网络学习平台也在听、说训练和人机互动领域给学习者提供了新的学习环境。2012年之后日渐引人注目的慕课、翻转课堂、私播课等也成为了外语教学界的热点。一些研究者在探讨新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时采取了非常冷静的态度,认为我们不应该盲目跟风,因为“语言学习的工具性和互动性要求决定大学英语课程难以通过将知识点划分制作成小视频的方式供学生学习。大学英语课堂需要的是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而非人机交流”[1]。我们应该思索的是,一方面,网络为外语学习提供了大量资源(音频、视频、文本),学生尤其可以十分便利地开展听力和阅读方面的训练,但是另一方面,大数据也难免鱼龙混杂。任务、情境和问题是学习环境设计中的核心概念[5]。如何引导学生、如何设计学习任务从而帮助他们有序、有效地开展学习就成了大学英语学习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优化个性化学习环境的措施
(一)定制资源环境
学习资源有纸质版和电子版之分。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版的学习资源范围越来越广,例如各种外语学习平台、公开视频课程、国外电台网站、国内外英文报刊网站,等等,传统的纸质版教材也有众多的电子版辅助资源,真可谓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有些学生还将定期观看美剧作为提升英语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目标的变化,学习已不再囿于课堂环境,而是学习者在多种资源、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环境下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6]。从某种程度上讲,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广大英语学习者提供了充足的语言营养,只要他们认真汲取,是可以在语言技能方面普遍有所明显提高的,但是许多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反馈的结果并非如此。社会各界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听说表达能力的欠缺,其实许多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也依然令人堪忧。与学生的访谈显示,他们对众多电子资源的利用没有规律,难成体系,这也验证了网络学习的“碎片化”特征,所以,在充分利用传统纸质资源的同时,结合学习者差异为他们定制网上学习资源,切实构建好线上、线下学习环境,才能使学生开展系统的、有规律的语言输入,并且最终走向语言的恰当输出。
语言学习环境的定制首先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语言技能方面的弱项为他们在听、读、写等方面布置任务,创造大量接触英语的环境。对学习者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了解和分析应是英语学习环境设计的前提条件之一[6]。其次,语言学习环境的定制要有逻辑性,任务难易适中、任务量也要合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学习进展,并且根据情况调整学习任务,让他们适应环境,做到习以为常。第三,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的行为和结果必须具备可监测性和可评估性。任课教师给每位学生建立学习档案、定期抽查他们的任务完成情况以及自评互评状况,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促学作用。
(二)强化课程的可选择性
课程内容和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影响。当学生对某位教师以及他/她的授课内容甚至授课风格产生反感时,他们很难提起学习兴趣,对课堂内外的任务也会消极怠工。如果这类学生的学习环境得不到改善,那么长此下去,他们的学习效果必定大打折扣。学生不喜欢某门课程或某位教师,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许教师的授课方式有问题,也许是学生的学习习惯难以融入该课堂,但是,如果我们给学生多一些选择,让他们不满意时有改变的机会,他们学习起来可能就会更加顺心顺畅一些,变得乐学起来。经过调整,如果学生能够喜欢老师的课堂,那么,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就能提高。让学生学会选择教师及课程是在帮助他们获取内部学习动力,而这种力量是无穷的。
近些年来,各地高校都在如火如荼地推行学分制改革工作。虽然完全学分制的实施依然有不少困难,但方向是好的,也对我们构建个性化的外语学习环境提供了良好契机。《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就对学生选课指明了方向,“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己确定起始层次,自主选择教学目标。分级目标的安排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提供了空间,有利于实施满足学校、院系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大学英语教学”。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针对学分制和选课制出台了相关规定和计划,例如2014年出台的《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意见》(粤教高[2014]5号)提出了“推动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目标,并且对“规范学生选课”作出了明确指导,“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身体状况、经济条件等情况,按照学校公布的开课计划和选课规定跨学期、跨专业、跨班级选课”,“要逐步实现每门课程都有2名以上教师授课,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授课时段、任课教师,确定学业进程。”
与其他课程相比,大学英语系列课程最具推广选课选教师的优势。各所高校一般都由数十名教师开设同样的大学英语系列课程,每学期都有若干个平行班,这是学生选择教师的基本条件。一般而言,经过第一学期的课程学习之后,学生就可以对后面几学期的课程和教师进行选择。除了通用英语课程之外,众多高校陆续开设的大学英语拓展课程也是适合开放给学生选择的,因为该类课程都是依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设置的,本身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选择需求。个性化教学要求我们的课程设置要处理好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的关系,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安排得当,供学生选择学习[7]。英语高水平的新生可以選择难度高的课程,反之亦然,做到“各学所需、各尽所能”[8]。
强化课程的可选择性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能够在教师群体中加强竞争意识,促进教师不断思考教学现状,改进不足之处,最终取得教与学的双赢。
(三)注重“以学习为中心”
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强调关注学习过程。就大学英语学习而言,由于每位教师往往为多个班级授课,他们一般主要关心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在授课方式、班级活动及学生的出勤和表现方面乐于设计方案,并且根据教改形势进行调整。然而,课堂教学只是整个大学英语学习环境的一部分。任何一名学生都不可能只靠每周2-4节的英语课大幅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课外学习发挥着更大作用,特别是那些英语成绩优异者更能利用课余时间在听力和阅读方面定期开展不间断的训练。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在关注学习过程时要强化课外学习环境建设。
关注学习过程当然不能脱离学习者去完成。许多学者围绕“以学习者为中心”、自主学习进行了研究。文秋芳在阐述“学习中心说”的观点时指出,课堂上的活动可以有多种形式:教师讲授、小组讨论、对子活动、个体展示、小组展示等,不同的形式服务于不同的教学目标,关键在于教师要选择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佳形式[9]。我们应该承认,学习外语的人都在个性、学习动机、学习潜能以及认知风格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10]。所以,不管是讨论大学英语课程定位还是ESP的地位等问题,我们都要将学习者的需求以及社会需求摆在重要位置,并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安排最能促进他们有效学习的活动。
我们关注以学习为中心时可以结合学习者的实际问题重点研究他们的学习行为和习惯。面对人数较多的大学英语班级的学生,教师很难关注每个人的学习过程,因此,如何有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问题是教师的首要任务。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访谈都是可以采用的方法。调查信息汇总之后,将不同类别学生的数据进行归类、整理,教师便可以在设计课外学习环境时为学生布置不同类别的学习任务。为各个类别的学生甚至每一名学生建立学习档案、跟踪他们的任务进展情况也能帮助教师熟悉学生的学习过程。虽然这些细节可能会让部分教师觉得繁琐,但是,在课堂教学时数普遍减少的形势下,在各个高校强调过程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氛围下,大学英语教师无疑应该在促学、导学方面采取更多措施,并且逐步形成习惯。
了解学生的学习问题是为了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学习,因此教师还要在布置课外学习任务时精心设计,主要包括任务类型、任务量以及完成任务的时间。
四、以评价促进学习环境建设
大学英语系列课程不同于纯粹的知识传授型课程,它们需要教师在讲授的同时引导、督促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而且耗时多的听、读技能还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频繁、有规律地加强训练。学习过程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对于语言技能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而有效的评价则能起到保障作用。
知识传授型的课程评价常常关注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所以一般运用终结性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考核(例如许多课程的考核结果由70%的期末考试成绩+30%的平时成绩构成)。大学英语课程则不同。近些年,一些高校在课程改革的同时也对考核方式进行了调整,例如有的大学英语系列课程平时成绩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占到了50%、60%甚至70%。以行政手段强化教师和学生对学习过程的重视,体现了形成性评价的特征。课程评价的作用不是为了筛选人才,而是督促学生将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贯穿在平时,并且逐步养成使用该语言的习惯,优化课外学习英语的环境。当平时成绩的比重加大时,它的内容体系就应该更加具体化,更具可行性,所以,课程管理者需要充分组织教师讨论并制定形成性评价制度,将各个环节的任务细化,让教师心中有数。每门课程开课时,任课教师都应该将其告知学生,考核时严格执行。当然,对教师的执行情况也要有检查和考核。
对个性化的大学英语课程的评价难以做到整齐划一,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专业及努力程度开展个性化的评价。《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不同类别的高校和学生明确了不同的学习目标,因此,制定校本学习目标和评价制度对于不同专业和不同语言基础学生的学习具有特殊的激励作用。对于语言基础好的学生,学习内容及技能训练强度的要求应该更高,他们才会有动力,反之,对那些语言基础本身就弱,而且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不一定同英语有太大关系的学生,评估标准也要实事求是,尽量避免舍本求末的现象。在评价方式及内容上根据学生的需求及能力进行个性化的处理,不同类别的学生都有望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学习语言的环境,最终取得适合自己目标的进步。
五、结语
基于学生语言基础和需求差异的大学英语教学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特色,课程设置日趋多元化,再加上高校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在压缩必修课学时学分方面遭遇的挑战,构建并不断优化个性化的大学英语学习环境成了我们难以回避的问题。优化线上线下课外学习任务、提供选择性灵活的课程及选课平台、关注平时学习的过程、改善评价方式和内容,最终让学生在合适的学习环境中发挥出自己最大的学习潜力,实现个性化的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 娄伟红,陈明瑶,大学英语“翻转课堂”之管窥:本土化视角[J].外語教学,2017,(5):69-72.
[2] 蔡基刚.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再研究[J].外语界,2012,(3):5-8.
[3] 王守仁.谈中国英语教育的转型[J].外国语,2016,(3):2-4.
[4] 胡开宝,谢丽欣.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J].外语界,2014,(3):12-19.
[5] 钟志贤,刘春燕,论学习环境设计中的任务、情境与问题概念[J].电化教育研究,2006,(3):16-21.
[6] 周莹.“生态给养”视域下大学英语学习环境设计研究[J].外语教学,2017,(11):70-73.
[7] 王守仁.当代中国语境下个性化英语教学的理念与实践[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4):1-4.
[8] 文秋芳,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2):283-291.
[9] 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547-5.
[10] 叶砾,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英语教学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10):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