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整本书阅读现已成为语文教育领域内的热点,在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常识:尊重学生的阅读趣味与自由,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注意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利用碎片化阅读与跨媒介阅读,提倡全科阅读,调和与“应试”的矛盾,营造阅读氛围,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常识 阅读规律
钱理群曾说:“教育难,难就难在回到常识。”“难的症结在于我们对常识既缺乏了解,更缺乏敬畏。教育者很大的无知,是对常识的无知,我们往往以为自己知道很多,但实际情形却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教育中非常可怕的缺失,是‘對常识的敬畏’的缺失。”李政涛教授在《教育常识》一书中写道:“教育常识的原点,就是人性常识,也就是对人的天性的认识。”
整本书阅读现已成为语文教育领域的热点,教育者做了许多研究和探索,可以说蔚为大观,这对整本书阅读的推进具有重要的价值。近几年以来,期刊上与整本书阅读相关的文献达数百篇之多,相关专著也陆续出版,各种整本书阅读论坛应时召开,整本书阅读教师培训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整本书阅读成了语文领域内的盛事,仿佛阅读的春天到了。但在一片祥和的春光中,有些现象依然值得我们警惕。因此,笔者提出,在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注意几个常识。
一、尊重学生的阅读趣味与自由
有趣味才有“课外”,有“课外”才有真正的整本书阅读。如果学生在课外没有阅读整本书的经历,那么就不能说整本书阅读是成功的。真正喜欢阅读、擅长阅读的人都有整本书阅读的经历,而在百年的语文教育中,却并未设置专门的整本书阅读课程,那么他们是怎样学会阅读整本书的呢?无外乎是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在无数个不眠之夜,借用手电躲在被窝里读书,所以才有废寝忘食,“三月不知肉味”。“趣味培育应有的前提是自由。”学生的阅读兴趣是独特的,阅读内容是多样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建议,“可由师生共同商定3~5部作品,学生从中选择一部阅读;选择相同作品的学生可以自由组合,进行交流讨论”“联系个人的经验”“享受阅读的愉悦”。笔者曾颇有雄心地组织全班学生同读一本书,包括《万历十五年》《江村经济》《沉默的大多数》等作品,但是学生反馈的阅读效果并不太好。其一,这些书本身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学术性作品在内容上缺乏故事性,在语言表达上讲究准确直白,缺乏趣味和文采;其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全班同看一本书,学生没了选择的自由,只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机械阅读,从而也丧失了阅读的趣味。没了趣味,阅读便丧失了灵魂。
因此,教师不要把未进入课程的整本书阅读不当阅读,仿佛整本书是新兴事物,是特异品种。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内容不必管得太“死”,即使学生看一点平庸之作也未尝不可,只要这些书思想健康,对学生的价值观没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只有学生读过一些不那么优秀的书才能真正区分什么是差的,什么是好的。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自主挑选出经典作品,才能对经典作品有正确的认知,才有品鉴辨识的能力。教师也可以推荐一些学生比较容易感兴趣的作品,这些书虽然暂时不能定性为经典,但只要学生喜欢,就应该允许他们去读,比如《射雕英雄传》《三体》《解忧杂货店》等。
二、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俄国作家克雷洛夫的一篇寓言《杰米扬的鱼汤》很有意思。杰米扬很擅长烹饪鲜美的鱼汤。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他很高兴,于是煮了鲜美的鱼汤款待客人。客人称赞杰米扬的鱼汤很好喝,特别鲜美。杰米扬听后很高兴,就煮了好多好多鱼汤,不断地请客人喝,喝到客人再也喝不下去。最终客人只得逃离,再也不愿意登杰米扬的家门。很多时候,语文教师也像杰米扬一样,把“鲜美的鱼汤”连续不断地端上学生的书桌,致使学生害怕阅读、逃离阅读。
阅读是私人的事。除非学生愿意阅读整本书,除非他被教师所引导,上了阅读的“钩”,否则阅读整本书对学生来说可能味同嚼蜡、苦不堪言。如果教师强制要求学生阅读,甚至要求其每隔一段时间上交读书笔记,检查其读书状况,这非但不能达成课程目标,反而会败坏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胃口。把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课程内容决定了阅读整本书是基本的课程任务,是日常的教学内容。其基础性和普遍性与阅读的个人性有天然的矛盾。学生个人已经具备一定的读书经验与阅读习惯,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而不要急着另起炉灶,全盘否定。所以,新课标在教学实施上提示:“整本书阅读,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新课标强调了整本书阅读的自主性,提示了教师的“应为”和“可为”。经典作品都是经过时光淘洗的优秀作品,与阅读者有一定的时空距离。尤其是整本书文字量比较大,如果学生没能找到阅读的钥匙,很可能没办法一次就阅读完整本书。况且,学生可能还缺乏理解书中内容的生活经验等阅读准备。所以,如果学生对教师推荐的作品还没准备好,教师不能急,不妨创造条件,营造氛围,让学生与经典相遇。
三、注意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
王荣生教授认为:“如何阅读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特定的阅读取向。表现为特定的阅读姿态、阅读样式。一是具体的阅读方法。”关于“整本书阅读”任务群读什么,新课标有明确规定: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很明显,小说与学术著作的阅读取向是不一致的,所运用的阅读方法也不尽相同。新课标中有切实的阅读目标与阅读指导,此处不再赘述。面对不同文体的整本书,教师应指导学生采取不同的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从而达成整本书阅读的课程目标:建构合理的阅读策略,形成与文体密切相关的良好阅读习惯。
四、利用碎片化阅读与跨媒介阅读
个人不能完全超脱于时代,语文课程的最终目的也是培养与时代相适应、全面发展的人。大力提倡整本书阅读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应对当前社会碎片化、浅表化阅读的困境,但是我们不得不注意当前的阅读背景就是碎片化、浅层化和娱乐化的。“教育即生活”和“语文即生活”两种提法都显示出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况且教育所培养的人最终要适应社会,在社会中要生活得更好。面对信息化的生活,多元媒介的社会,中学生不应只是躲在书斋中读死书而不闻窗外之事。是现代生活选择了碎片化阅读和多媒介环境,而不是碎片化阅读和多媒介环境选择了现代化生活。所以,注意时代背景,要尽可能让碎片化阅读与整本书阅读产生联系,借助碎片化的简评、碎片化的精彩语句,深入整本书,多角度探究文本意义。不同的媒介各具特点,视频文本、音频文本、纸质文本、电子文本皆有其独特价值。多媒介阅读配合整本书阅读对新时代的学生产生阅读兴趣,拓宽阅读资源,开展阅读交流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归根到底,不可切断整本书阅读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整本书阅读既是课程内容,又是“生活”,也是“课外”。学生在生活中,在课外,有整本书阅读的习惯,那么这将是整本书阅读的真正意义所在。
五、提倡全科阅读
在基础教育中,注重课外的整本书阅读必须得到学校及其他学科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的认可。阅读以及整本书阅读绝不仅是语文学科的事,实际上,每个学科都需要基本的阅读能力。不少学科的教师抱怨学生连题目都读不懂,而这正是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表现。现在依然有不少班主任教师指责部分学生天天看课外书,耽误了学习。当然,生活中不乏因沉迷网络小说而影响学习的学生,但是,就大部分学生而言,阅读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整本书阅读不只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它是教育的任务,是各个学科的共同任务。整本书阅读的内容也不仅仅是文学经典,也包括其他学科的著作,尤其是历史、政治等人文学科。《昆虫记》《人类简史》《果壳里的宇宙》《几何原理》等各学科书籍既能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其见闻,也能使其产生对该学科浓厚的兴趣,还能培养相应的阅读策略。学校与各学科教师通力合作,整本书阅读这朵迎春花才能向阳开放。
六、调和与“应试”的矛盾
许多学校与教师不敢放开手脚做整本书阅读的根本原因,是担心学生把时间与精力用在整本书阅读上会对高考造成影响,尤其是高三的学生。这种担忧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可以理解,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在某些人看来,不能提升分数的教学行为就是无效的教学行为。虽然这样的看法与形成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相背离,但也是普通高中的现实背景。整本书阅读不能建立在理想国上,要尽量调和这二者的分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应试能力的提升无疑是有裨益的,但不少人依然认为让学生阅读不会对应试有任何帮助,甚至会产生负面效果,这可能是因教育者的短视和“题海”战术造成的。面对这样的思维惯性与认知困境,首先需要让教师改变教育教学观和阅读观,同时,亟须命题者把整本书阅读的测评落实到考试中去。比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3把科幻小说《微纪元》作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这给学生阅读刘慈欣的科幻作品打开了一条狭小的缝隙。虽然这还不是整本书阅读的测评方式,但无疑在客观上对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起到了促进作用。
七、营造阅读氛围
综观我国古老的教育传统,教育就是教师带着学生读书,师生在共同阅读中教学相长。整本书阅读的挑战之一就是教师的阅读状况,如果教师自身没有丰富的阅读经验,就没有办法对学生的阅读进行适切的指导。对于具体的一本书,教师必须提前阅读,要“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教师应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教师首先要是读书人。教师如果喜欢阅读,整本书阅读的推进就会变得简单起来。“生生阅读”对整本书阅读的深度与趣味性也具有重要影响。回想我们中学时代的阅读经历,往往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尤其是同伴之间的相互鼓励与切磋。由于具有共同的兴趣和喜好,同伴之间的交流往往是愉快而自然的。同伴还具备个体独特的性格与视角,在相互切磋、对比中,学生的阅读深度和广度都将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同时,家长阅读、社会阅读的氛围都会对整本书阅读产生积极的影响。当学生的身边人都喜欢阅读,学生生活在喜欢阅读的氛围中,整本书阅读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八、理解學生的阅读状况
阅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虽然是一种别致的、促人发展的生活方式,但不一定每个人都必须喜欢这种生活方式。如果学生表现得不喜欢整本书阅读,对其态度是拒绝的,作为教师也无须惊讶。语文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让不那么爱阅读的学生,逐渐喜欢上阅读,让不会阅读的学生具备阅读的基本能力。让每个人成为阅读的专家、阅读的高手,这既不现实也毫无必要,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追求和价值倾向。教师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清楚学生的阅读情况,是让学生和教师专注于解决阅读问题的前提。这就是关于阅读的“学情”。
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中学生的阅读经历也是他们精神成长的历程,也是语文学习的过程。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课程内容,归根结底,“重在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我们关注整本书阅读的常识,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整本书阅读的课程目标,即“具有广阔的阅读视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多角度探究文本意义,建构合理的阅读策略”。阅读的常识关注的是阅读的基本规律和学生的天性,不做违背阅读规律和学生天性的事就是尊重阅读的常识。尊重整本书阅读常识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提法,但对于整本书阅读的认识与实践,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李政涛.教育常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王栋生.不可忽视阅读趣味与阅读自由[J].语文学习, 2018(1).
[3] 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4] 吴欣歆.语文课程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 2017(5).
(朱林,重庆龙水湖育才中学语文教师,曾获2017年重庆市中学语文现场论文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