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一辈子对别人好!”

2019-09-10 04:20冯卫东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9年4期

摘要:李吉林老师用一句“要一辈子对别人好,帮助别人!”表达自己一生所体悟和践行的“道”。以三件事为印证:某教育机构假借“李吉林团队”名义举办同课异构活动,为了不让参会代表蒙受损失,李老师主动授权与对方合作;在面临重要选择时,李老师设身处地出主意、想办法;表达出现歧义时,李老师只是提醒要注意行文的严谨、处事的谨慎。

关键词:李吉林 追忆往事 教育屐痕

2019年7月20日上午10时,在李吉林老师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她的儿子刘飞鸣代表全家致辞。他回忆母亲的成长经历,表达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我努力记住他的一些话,而印象最深刻、甚至可能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是李老师临走前讲的最后一句话:“要一辈子对别人好,帮助别人!”

我是这许多“别人”中和李老师关系比较密切的一个。

我们相识、相熟的15年中,她对我乃至全家的“好”,一桩桩、一件件浮现起来。在得知李老师进入弥留状态之后,我和同是李老师“好友”(她曾说,“你们都是我的好朋友”)的严清先生谈到各自的心情,我只有四个字:“心疼,不舍!”是的,在李老师离开我们半个多月后,我还是难以从这样的心境中走出;我说,自己将有一段时间难以适应没有李老师的日子。别人也许会以为矫情,但我丝毫没有矫情之意,而且,也没有任何矫情的必要。

2004年,我调任现在的单位,负责教科研工作,不久,成功申报一项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李吉林研究”,其后,相关成果获得江苏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研究一位名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走近他(她),走进他(她)的生活。因此,我和李老师的交往机会很多,有时则可谓过从甚密:忘不了,陪她一起去杭州商谈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事宜,一路上我们欢歌笑语的情景;忘不了,到北京参加《李吉林文集》首发式,席间她向几位专家介绍我的情景;忘不了,在南京,她、成尚荣先生和我三个人一起在闹市吃饭,然后她为我买了一件黄色灯芯绒棉袄,和我说穿着它暖和,冬夜看书、写作不冷的情景;忘不了,她为拙作题写书名、三易其稿的情景;忘不了,她把《情境教學策略》一书的写作任务交给我和她的助手王亦晴老师,眼里满含信任,而后又坚决不同意署她的名,并对我们的“坚请”有点生气的情景;忘不了,每次到她家中,她都要亲自倒水、端茶、削苹果的情景……真的有太多太多的忘不了。在这当中,我几乎忘了她是一位著名儿童教育家,而以为她其实就是一个非常生活化的老人,是可以掏出心来和你无所不谈的家人,是你有什么烦恼不妨去向她尽情倾吐的长辈。她不止一次和我说,自己是一个大姐姐。我自然不敢当,但从中感觉不到她有任何一点做作,她就是那么言出由衷,自然素朴。

李老师和我这么一个平凡小辈之间相处的美好往事还有很多。但我生性驽钝,情商不高,喜欢“躲进小楼成一统”,不善面对和处理一些稍显复杂的人际关系,有时还会好心做坏事。李老师却以极大的包容心和爱心来对我、待我,在人前人后夸我纯真、实诚、勤奋。她称自己为“长大的儿童”,我想,我倒更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这里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叙述三件事,它们无不可以视为关于李老师“对别人好”的“生命绝唱”的回应或印证。

几年前,北京一家教育机构通过某专家找到我,希望我以“李吉林团队”的名义带队去新疆讲学、上课。新疆我去过而未曾讲过学,我愿意在那里留下自己的“教育屐痕”,但我知道自己不能代表李老师,在对对方尚不了解的情况下,也不宜贸然和李老师说这事。于是,双方商定,以两地教师同课异构为活动主题。没想到,对方为了扩大影响,瞒着我假借这个名义,向一些地方和学校寄发活动通知。有个单位收到通知后打电话给李老师,表达派人参加活动的意愿。李老师不明就里,问我是怎么回事。我才知道自己被蒙在鼓里,十分生气,决定取消本次合作。我把来龙去脉告诉李老师,并现场打开邮箱,请她看双方通信,以证明自己绝不会背着她做事。李老师坚决不肯看信,她说完全信任我,“这不是你的行事作风”;随后她说,活动已经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不宜半途而废,于是授权我与对方合作,并把“情境教育”写进主题词中。后来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不久后,相关成果以一组共三篇文章发表于《教育视界》杂志。李老师对此很满意。

几年前,因为一个机缘,因为自己还有点教育理想和抱负,也因为其时生活境遇略有不顺,我想去北京一所新建学校任校长。李老师为此不无担忧,说角色转换有可能带来适应困难;另一方面又鼓励我,既然选择新的人生方向,就要勇敢地往前走。去北京一段时间后,在材料审核环节,因为女儿不符合相关条件,户口不能迁入,无奈之下我想回来,于是第一时间打电话告诉李老师我面临的情况及想法。她居然很高兴,说回来最好,坦言自己一直担心我“避长扬短”,会面临难以化解的矛盾。她的话更坚定了我的“回意”。俗话说,“好马不吃回头草”,回到原单位,我自然不免尴尬。一天,李老师早早打电话给我,说自己半夜冒出一个好主意,后来竟然没能入睡:她希望我去情境教育研究所工作一段时间。李老师知道我脸皮薄,她完全是在为我着想啊!此后我在她手下一年多,与她朝夕相处,享受了一段特别愉快的时光。

也是几年前,应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一位优秀青年教师的托请,我为她的第一本书作序。其中有一句话,我的本意是,用李老师的书名《为儿童的学习》证明“为学而教”不过是一种常识,可不知怎的,我竟把这个意思表达得不够严密,有些歧义。作者和编者也都没有看出来。但书送到李老师那里,却被她一眼看出,她第一次以略显严肃的语气批评我,说白纸黑字,每一句话都要对自己和他人负责。我再读这句话,顿觉表达不妥,惊出一身冷汗,便以极其诚恳的态度向她道歉。李老师原有的一点不悦很快被她像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她提醒我今后注意行文的严谨、处事的慎重……

处世和处事都是学问。我总感觉自己好像缺根筋,悟性低,悟得慢,更不是长袖善舞的主儿,有时不免为此自怨自艾。李老师则和我说:“没有人十全十美,你的缺点也成就了你的优点。”我能感到她对我“网开一面”,甚至“护犊”情深。有一次,李老师告诉我,有人在她面前议论我,她跟对方说,看人要看人品,看主流;说我很善良,也有学问,用好了是个不错的人才。我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却得到母亲的呵护,竟有一种欲泪之感。李老师理解并支持我,她也在用独特的方式提醒我、指导我。这个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人像她那样爱着我。

李老师病重,我去看望她。去前,她告诉助手丁玲老师:“欢迎冯主任(她一直这样称呼我)来看我;他总舍不得浪费时间,我能理解他,他打电话跟我说几句话也行。”那天她的气色不错,精神似乎也比以前好一点。她略感燥热,我拿一个小本子为她扇风,她握住我的手,满心喜欢。走时,我对她的女儿刘燕妮说,老人得癌病,肿瘤一般长得比较慢,我祈愿李老师也是这样,慢一些,再慢一些。可不久后,李老师的身体却每况愈下。我颇为矛盾,想去看她,又觉得于事无补,只能不时发微信给丁玲老师问询老人家的情况。那段时间,我一有空就会想到她,想念她。我默默地为她祈祷!

7月18日,她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第二天上午,我带爱人、女儿去“看”她。走近她,我第一次感到她真的是一个老人了,此前见她并未感到她的苍老,可见这段日子她的痛,她的苦。我努力抑制自己,但终究还是失声哭了起来。刘燕妮握着我的手,说母亲在我上次离开后反复说我好。其实我并不好,是李老师的好让我和一群人跟着她学好。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李老师在做成那么多大事业、大文章之后,只用一句简朴得无以复加的话表达自己一生所体悟和践行的“道”:“要一辈子对别人好,帮助别人!”——她去世后,情境教育研究所的年轻人整理“李老师最后的日子”,记的就是这句话。而她心系教育,情系儿童,为儿童的学习和成长鞠躬尽瘁,说到底,不就是“对别人好”吗?

“要一辈子对别人好,帮助别人!”这是李老师的遗训。我想,她不只是对家人、对儿女说的,也是对我们这些后辈说的,我要牢记它,践行它,今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处于怎样的境地,我都会以此自律、自勉。

(冯卫东,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南通市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著有《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