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根荣
摘 要:如果要你在成功与挫折之间作一抉择,你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是的,人们总是希望能在求学时期一路高中、金榜题名,恋爱婚姻上,一见钟情、终身幸福;事业上一帆风顺、硕果累累。“一路顺风!凯旋归来!”的美好祝福声充斥我们的耳旁,然而,世界上的事情果真都能这样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纵观古今、环视中外,无一成功不是在挫折中孕育,无一辉煌不是在冲破黑暗后闪耀夺目的光芒。
关键词:成功;挫折;培养
在中国古代史上,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膑膑脚而修兵法,司马迁受宫刑著《史记》。严峻的生活一再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们虽然不愿意生活在逆境中,但它确实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人要学会走路,就不要怕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才能学会走路。挫折是一块大磨石,它会磨掉我们身上的惰性和软弱,留下勤奋和坚强。
当然,我们并不是偏爱挫折,而是在说明挫折是每个立志成长者在奋斗中都有可能碰到的严峻考验;我们说在逆境中发奋努力可以成才,并不是夸大逆境磨难的作用,而是要说明世界上一切事业都不会轻而易举,唾手可得,奋斗者必须拚搏前进,付出代价,战胜自我,才能有所收获。
人生最大的挑战其实就是战胜自己,其他敌人都能战胜,唯独自己是最难战胜的。有位作家说得好:“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被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大凡说服了,感动了,征服了自己的人,就有力量征服一切挫折、痛苦和不幸。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我们的民族性格中,多了一点谦卑和懦弱,少了一点刚强和勇敢,给我们的性格熔进更多的钢和铁,让我们的性格更坚强,才是我们战胜自我、战胜挫折、迈向成功的唯一正确途径。
一、面对目标时的坚定性
坚定性,要求我们为了自己既定的目标,首先要对自己的行为能够自主的约束,要有为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韧毅力,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全心全意的付出的精神。
伟大的革命家拿破仑曾说过“胜利,属于最坚强的人。”,我国古代的所流传的一些神话故事,如“悬梁刺股”等,都是告诉我们要有坚强的毅力才能对自己的事业有所帮助。比如:我们为自己制定“1+N”個短期目标,短期内一个一个的实现,在一定的时间内总有可能实现大目标。这样循序渐进,做到实现小目标中间不气馁,不半途而废,总有实现我们最高目标的一天。我们周围的环境不可能都是对我们有力的,不管外在条件多么艰难,只要是我们坚定信念,目标总能实现。如果一个人总是犹犹豫豫、摇摆不定,几分钟热度,一遇困难则打退堂鼓,即便具有超强的能力,也很难取得成功。
面对目标的坚定性,还来源于坚信自己事业必胜的信念和信心。朱可失回忆录《回忆和思考》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当德国数十万大军兵临莫斯科城下的危急时刻,斯大林电话正在城外指挥作战的朱可夫:“你坚信我们能够守住莫斯科吗?……我希望你作为共产党员诚实地回答。”朱可夫的答案直截了当:“毫无疑问,我们能……”朱可夫的必胜信心,使他在重兵压境的形势面前,沉着坚定,毫不动摇,在这场保卫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二、面对挫折时的不屈性
面对挫折,人们表现出的应对的态度不同。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上进的人,似乎在成功的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就尤其多,这是因为,目标越远大,遇到的困难也就越多,相反,那些不上进,碌碌无为,得过且过的人生活就趋于平淡。有些人渴望得到成功,但是万事开头难,一开始遇到困难能够坚毅地克服掉,但随着困难越来越多,便放弃了,经受不住打击,经过几次失败后,便偃旗息鼓了。试想,在成功的路上吃过的苦也不少了,为什么不继续坚持一下,说不定下一分钟便豁然开朗了?如果抱着这种心态去面对困难,相信,我们都会成为强者!
有人以为:经受数十、数百次失败的打击而不垮,需要钢铁般的强大意志,这绝对是一般人是难以做到的。但事实未必如此,坚强的毅力并不单单来自忍受,而首先是来自豁达、明智。承受挫折的毅力,主要来自于对于挫折的科学认知。强者们早就意识到,没有挫折就很难有成功,挫折里就包含着成功。于是他们把开拓新途中遭到的挫折视为理所当然的事,因而有了足够的思想准备。他们也意识到一次挫折即是一次经验的累积,故而能在挫折中看到了成功的要素。我们不能被挫折打败,要对失败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做到两种心理准备,失败了,不气馁;成功了也不骄不躁。工业革命时期的伟大发明家们,如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我们一般都知道他发明了电灯,可是他发明的的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等是相对比较少人知道,他一生的发明共有两千多项,拥有专利一千多项,这是经历了多少次失败的实验才得来的成功。试想,如果他一开始就不能认清“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根本就不可能有创造出这么多伟大的发明来造福人类。
很多人常常不能认识到一时的挫折从长远来看很可能是有益的。在他们看来,要么成功,要么失败,既然失败了,那就不会成功。而实际上,事情并不能作“要么失败、要么成功”的简单划分,介于“成功”和“失败”间的情况是无穷无尽的。“我失败了几次”和“我是个失败者”之间有天壤之别。况且,心理上的失败也不等于事实上的失败。有的时候,心理上感觉失败了,而实际上他正在向前的过程之中。而一个人只要心理上不屈服,就还没有真正失败。功亏一篑,亏的往往是心理的失败。如果你在遇挫时,能够表现得象一个胜利者,充满干劲,信心十足,情况就会大不一样。其他人会觉得,你的挫折是环境所致,你仍是一个强者,你会继续干下去,直到最终胜利。可见,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成功者和失败者这几个字很难简单地用在一个活生生的、复杂的、总在变化的人身上,它们只能描述某个特定地点、特定时间的情况。此时的成功可能连着彼时的失败,这项工作的失败也许正蕴含着其他工作的成功。对事情只作“失败”和“成功”的简单划分,是十分有害的。很多人看到强者获得成功时,非常羡慕,嚷嚷着要勇于冒风险,但却对自己行动中的微不足道的一点挫折都沮丧不已,这样绝不可取。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不要害怕和失败打交道。一位立志改革的人说:“如果我没有出错,那么我就不是在探索。”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挫折给我们带来的往往都是灰心与挫败感,但是从一个方面来看,它往往给我们带来的是教训,我们何不利用教训,归纳总结,进行反思,从而开创出解决的道路,是我们自己变得更强大呢?以往的成功终将成为过去,忘记过去,才能开创未来!由此看来,挫折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它能从另外一个方面挖掘出人们的潜力,面对困难所产生的毅力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三、面对厄运时的刚毅性
生活中,一部分人具备坚毅的性格,是他们难能可贵之处。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在我们预料之中,一帆风顺的。如事业上的竞争,学习中的困难,生活上的不幸,既然我们不能阻止它的到来,那么就让我们鼓起勇气积极地去抗争好了。像祥林嫂一样,逢人便哭诉自己的遭遇,自怨自艾等都不是解决的办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但是有些人选择了坚强自己的内心,积极同厄运作斗争。你越强大,困难在你面前就越显得弱小。
鲁迅说得好:“伟大的胸怀,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自己的不幸。”我们在生活中,倘若遭遇到不幸,就应表现出鲁迅所说的那种“伟大的胸怀”,振作精神,鼓起勇气,以刚毅的精神同厄运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在工作生活中的不幸面前,有没有刚毅坚强的性格,也是区别庸人与伟人的标志之一。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一个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对于庸人却是一个万丈深渊。”有的人在厄运和不幸面前不后退、不动摇、不屈服,顽强地进行抗争,从而在重重困难中冲开一条通向胜利的路,成了掌握自己命運的主人。而有的人在生活的打击和挫败面前,自暴自弃,垂头丧气,丢掉了继续前进的勇气和信心,成了懦夫和庸人。培根说:“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生活中,人们对于那些经受重大挫折和打击、冲破困难和阻力而能坚持到最后的人,敬佩程度是远在生活的幸运儿之上的。征服的困难越大,取得的成越显不易,就越能证明你是真英雄。当接连不停的困难让爱迪生的助手们几乎完全失去发明电灯泡的热情时,爱迪生却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顶住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历经无数次实验,终于让电灯为人类带来了光明。在这里,爱迪生的过人之处,正在于他面对挫折,展现了超人的刚毅顽强精神。古罗马哲学家塞尼卡说过:“真正的伟人,是像神一样无所畏惧的凡人。”谁能以不屈的精神面对生活中的磨难,那谁就能克服不幸。在不幸事件面前越是坚强,越能减轻不幸事件的打击。贝多芬以他那痛苦孤独、然而又是炽热追求的一生,给世人留下一句名言:“用痛苦换来欢乐。”它曾经鼓舞了无数人奋起,同生活的不幸进行斗争。一个人若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勇敢地面对人生,无论遭遇到什么,依然保持不屈的奋斗精神,保持生活的勇气,那他就是生活中的强者,一个真正坚强的人。
人生到这个世界上,就是要遭受困苦的。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是坚毅的,但是,并不是没办法培养坚强的性格的。很多伟人,如司马迁、孙膑等,身体上遭受的痛苦不是常人所能接受的,但是还是有《史记》、《孙膑兵法》等伟大的著作产生。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困苦过,彷徨过,他们是能够正视自己的困难,磨炼自己的意志,有些人做不到的他们做到了,所以被称为“伟人”。由此可见,伟人并不是神,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伟人,只不过需要付出更多的意志力来淬炼自己罢了。
达观的胸怀使人刚强。人们常说对伤心事要“想得开”,那什么叫想得开呢?也就是要从伤心的事中跳出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困难。一些青年的人遭受困难和挫折时,往往想的太死、太窄,老是从一个角度去看伤心事,越想越泄气、越看越伤心。一个人在困顿痛苦时,应当有能力从自己的伤悲和痛苦中跳出来,放眼社会、放眼世界、放眼时代长河,这样,就会看到自己所谓的痛苦不过是很多都要碰到的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罢了。
参考文献
[1]马开叔.照亮你一生的光源.[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
[2]韩作黎.成功启示录[Z]中国和平出版社.1997.12
[3]郭永红、李书田.能忍则安[Z]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4
[4]李德济.培根论人生事业[Z]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4
[5]张殿国.优化你的性格[Z]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