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觉
结构化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用结构化思维去将一个数学问题拆解成一个个能解决的小问题,最终使原本的数学问题顺利得到解决的能力。
小学生结构化思维能力不是很强,大多数学生不能够从问题表面去思考本质,无法独立思考数学问题。同时,对数学数量条件变化的认知不足,不能够灵活地使用数学公式定理来解决具体问题。一些小学生的思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易产生思维定式,发散性思维未得到充分开发。因此,数学教师积极探寻可行对策来培养学生结构化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层层深入提问,培养学生结构化思维能力。数学教师在通过提问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时候,需要注意层递性,问题的提出要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有较强的逻辑性,才能够实现对学生结构化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比如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解决乘法和加(减)法两步应用问题的先后顺序,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构建一个模拟超市购物的情境,引导学生解答试题一:“王涛要买4个面包,每个面包需要3元,一共需要付多少钱呢?”学生独立思考,然后通过小组内的交流反馈得出4×3=12(元)。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继续解答:“王涛要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饮料6元钱一瓶,一共需要付多少钱?”学生可能用两个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即4×3=12(元),12+6=18(元)。此时数学教师再趁势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是否能够将两个算式合并在一起?”先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可能用这样一个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即4×3+6=18(元)或6+4×3=18(元)。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如果算式中同时有加法和乘法,应该先算乘法,然后再算加法。
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结构化思维能力。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为主的教学,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创设情境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唤醒学生现有知识经验,解决教学内容高度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发展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使学生明确自己所要探究的目标与方向,确保探究活动的高效开展,进而实现对学生结构化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
比如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与了解平面图形,可为学生创设情境,进行如下的教学设计:
教师通过幻灯片的方式展示三角形图,让学生猜猜纸板挡住的是何种图形。再提问:想想看,不可能是何种图形?教师再通过幻灯片的方式出示立体图形,让学生猜猜纸板挡住的是何种图形。产生争议后,教师追问:在图形猜测的过程中,有学生认为是平行四边形,也有学生认为是梯形,为何我们不能肯定是哪种图形呢?它们间到底是何种关系呢?
以上案例中,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营造了问题情境,“猜一猜”的活动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与好奇心,也满足小學生心理需求,学生只看到一个角时,必然认为它是一个三角形,部分学生也可能认为属于平行四边形或梯形。学生会主动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间建构起联系。如此学习,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潜移默化里得以提升。
教师在培养学生结构化思维能力的时候切忌拔苗助长,要真正沉下心来结合学情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