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国衰亡虢人去向考

2019-09-10 07:22宁文阁王军震
理财·收藏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郭氏氏族

宁文阁 王军震

虢国,西周王朝的嫡系封国,历代国君立下赫赫战功,为屏藩周王室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虢国国王施政不力,骄奢淫逸,穷兵黩武,最终走上灰飞烟灭之道。郭氏族人痛彻心扉,无奈四处逃亡,辗转迁徙,跨海越洋,形成国内外诸多郭氏人的聚集板块,他们尊祖敬宗,弘扬中华文明,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砥砺前行,开创未来。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悠长而神秘。揭开层叠的历史画卷,追忆无数悲壮的历史故事,无疑给人们脑海留下不计其数的问号。

然而,在中华大地豫西边陲的三门峡,历史上曾有一个“陕地”的称谓,还有“山势四围,环陕皆山”之说。这儿,山川雄奇,地势险要,东有崤陵古道险关,西有曲沃之塞,南靠巍巍秦岭,北隔黄河望中条,“据关山之肘腋,扼秦晋之襟要,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自古至今既是衔接秦、晋、豫三省的战略要地,又是中原通往大西北、大西南的咽喉要道。正是由于其地理环境的优越和险峻的军事要塞,似乎像一轴多彩的画卷,被西周王室和虢国宗亲重臣的眼球所吸引,他们为了周朝统领地位稳固,为了更有效抵御异族侵扰和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斗争,在平王东迁洛邑前,定夺将西虢迁入这片不寻常的热土地。并且是先迁下阳(平陆县下阳遗址),后又上阳(李家窑遗址)。自此,便以“宫”氏居地为基础建立了虢国都城。

2800年前,虢国曾是西周王朝的姬姓封国,也是嫡系封国。虢国战车曾驰骋于大河上下、漠北草原、中原大地、江淮流域,为周王室东征西讨,可谓铁骑所至,风云变色,称雄一时。虢国自分封建国到消亡经历500多个春秋,这个时期虢国国君世代为周天子的卿士,在屏藩周王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为护卫王室立下赫赫战功,被周天子倚为干城,“勋在王室,藏于盟府”。虢国墓地陪葬众多的兵器和车马坑,反映出当时虢国的军事实力。当你身处虢国墓地时,就如置身于威武雄壮的战阵之中,体味到战车滚滚、战马嘶鸣、烽烟遮日、旌旗飞扬的战争场景。

春秋时期,正是我国农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的大变革时代,诸侯争霸,烽烟不绝,但辉煌高傲的虢国国君,没有审时度势,误判前进道路上的时局变化,严重错估执政地位的挑战性,反而自以为是,仰仰昂然,施政不力,骄奢淫逸穷兵黩武,和周边异族形成了势均力敌的战争局面,最终引发内外交困,虢国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环境中不得不酿成悲情谢幕的瞬间,被晋国所灭。

然而,不禁使人追问,虢国消亡和退出历史舞台后,以虢为氏的族人去向如何,去哪儿求生,现在发展如何,这也是目前学术界比较关注的课题。大家从史料中可知,公元前655年,晋“假虞灭虢”,虢自此消亡,那么,虢国人为何演化成郭姓呢?从中国六书造字法则看,“虢”字是形声和会意结合的一个字,左边上下似两只手,中间像武器戈,右边像一只张口吼叫的虎,好像是人持武器和老虎搏斗,寓意“勇猛”。从甲骨文和金文的郭字看左边是楼阁,右边是一个邑字,显然是城郭的郭,即东郭、西郭……引申保护、守卫国家的意思,这个认识法是基于虢氏的职事。所以“虢”字是持戈和虎搏斗的勇士,即天子的近卫部队,从这种意思相同、音相同的两个字,后人可互通假借,遂以郭为氏,虢国的王族子孙后来均以谐音字“郭”为姓氏,称郭氏世代相传至今。我们前几年驱车前往西安碑林考察时,郭氏家庙碑村并序载:“溯其先盖出周的虢叔,虢或为郭,因而姓焉。”因此,随着岁月的演化和无数朝代的更替,加之近年诸多海外有识之士对虢国文化研究情有独钟,耕耘不辍,探源寻根,孜孜发揭虢国奥秘,研究郭姓文化,并成立了以郭为氏的恳亲会,行在千里,基本上粗略地弄清了郭氏族人的去向和分布格局。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虢国在被攻陷前,晋军和虢军兵戎相见,相持三个月有余,晋军连攻不克,造成重大伤亡,借此发泄仇恨,采取对虢国城池进行“扫穴犁庭”的攻势,不仅将地面建筑物夷为平地,连地基都遭破坏。公元前655年8月,晋军包圍虢都上阳,虽虢国兵强马壮,城设坚固,于当年冬十二月因长期坚持奋战,内无粮草,外无救兵,不得不在晋军压境下屈服。

晋国大夫荀息和大将克里,在上阳攻陷后,曾召集全城百姓,宣布三日内一律迁出旧城,否则一律烧毁。并讲明,凡贵族阶层,随晋军渡河到晋国,迁其民于山西汾阳一带,汾阳境内至今有虢城村、虞城村,并且隔河相望。据说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先祖,即是从这里迁徙陕西关中。之后,《太平寰宇记》也有记载,汾州虞虢二城,相关晋灭虞虢,迁其民于此,筑城以居之。

不愿受亡国凌辱的虢国遗民,辗转流徙,迁往外地。这种移民属自愿随意性的流动,无人催促管教的部分族人,能生存,能生活就留居。

不愿外迁的虢国城居民百姓,统统被驱赶到上阳城外的附近各地,李家窑遗址西南约3公里的青龙涧南岸,有个“郭氏源头村”,据说过去很早以前这儿叫“虢寺园头”,以后随时代变迁或出于避祸原因演化为“郭氏源头”。目前,陕县境内有郭氏的村落达多处,如郭家庄、郭村、郭家坪、郭峪、郭沟、郭家凹等,还有灵宝市的虢略镇(现城关镇),五亩乡的白马村、抬头村、盘龙村,焦村镇的巴娄村,西闰乡的东古驿村、程村乡的郭姓人等都是郭氏后裔迁徙的见证。

虢国即将被攻陷时,最后一位国君虢公丑逃往京师时,带走了他的眷属和部分宗亲,周王室对这位忠心耿耿的嫡系国君自然宠爱有加,迅速把自己疆域内温地赐予他。另从《上村岭虢国墓》报告的说法,虢桓娶苏女,结为姻亲。苏国即今温县、孟州市一带,与原东虢仅一河之隔,虢公丑国破家亡,只好投奔其岳父家。

历史上的虢国,从西周分封至迁徙至灭亡,共经历400多年的历史,且曾有“东虢、西虢、南虢、北虢和小虢”之说。荥阳东虢是由西虢迁居所建,而西虢故土留下的郭氏族人称小虢,公元前687年(东周庄王十年)被秦武公所灭。荥阳东虢于公元前767年被郑武公所灭,三门峡虢国分南虢和北虢,即黄河两岸的上阳和下阳遗址,据史料记载,是由荥阳东虢灭后的迁址。且先建下阳或大阳(北虢),后建上阳,晋献公在公元前658年借虞道先灭下阳,三年后灭上阳。郭氏族人迁移到西北边远地区定居,从而形成后来的西平虢氏和敦煌郭氏。

虢国自退出历史舞台后,距今已有2700余年的漫长岁月,郭氏后裔遍天下,天下郭氏是一家。根据目前三门峡出土的青铜铭文研究,郭氏的祖根源于历史上的虢国,已是一个主流和不争的事实。

但是这里要提及郭姓之渊源这个概念,还另有说法,不完全出自西周姬姓郭氏。据有关史料记载,当初源于姒姓,出自夏商时期郭氏与郭崇的后代,属于先祖名字为氏。古书文献曾载“禹乘二龙,郭支之御”,上古有郭侯,夏朝的禹即有驭手郭哀和郭支。中国《姓氏考略》云:“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自始。”可见,郭支与郭哀可谓中国有史记载最早的虢氏人,因此,中国上古史上建阳城(今河南登封)等古郭国的夏王朝人都为郭支与郭哀的后裔,均被后人认为是郭氏族人的始祖。不仅如此,从史料中还可看到,郭氏族人也有源自城池的外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的;也有源自冒姓和改姓的;还有源于诸多少数民族系的等等。但是从虢氏的起源来看,虢氏主要有两个发源地,一个是夏商时的郭国,另一个是周文王所封的虢国。据史料载,起源于周王朝虢国的郭氏人数最多、力量最大、分布最广、影响最远,目前,90%的虢氏族人来源于这一支。但这一支族人的繁衍无论是西虢还是东虢,或者北虢及南虢,每个虢国的灭亡都导致了虢氏族人的大逃亡和大迁徙,在迁移过程中,西虢成了我国西北部西平郭氏和敦煌郭氏的始祖,而东、北、南三虢则成了太原郭氏、河东郭氏和颍川郭氏的始祖。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郭氏大举南迁,主要流散于江苏、浙江等地,后延至福建、广东、香港甚至国外,甚至有些在历史上不同时期,为了对郭氏族人的迁徙壮大发展作以纪念,建立了豪华祠堂和郭氏族谱。

秦初,郭姓主要活动于河南、山西、山东、河北地区。秦末汉初时,郭姓已向南北扩散,北抵内蒙古,西至甘肃,东触江苏,西南入四川。

三国两晋时,郭姓分布于长江南北的广大地区。

唐朝初,郭姓以河南人群为主体二次南下,移民进入沿海福建。唐朝中叶,大臣郭子仪平定了安史之乱,被封为汾阳王,中兴之功带来了郭姓家族的兴旺,达到鼎盛时期。至今南方和海外的郭姓多数敬奉郭子仪为始祖。

北宋时,因社会原因,中原人群再次南逃大移民,郭姓足迹几乎达到南方各地。据说宋朝时,郭姓人大约有10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31%,排在第十二位。

明朝时,郭姓大约有9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为明朝第十七大姓,这时的人口未增长,主要是因为北方社会连续动荡,战争不断,使郭姓受到严重打击。明朝时,郭姓为山西第一大姓。

简而言之,宋、元、明期间,郭姓总体布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或由西向东迁徙,全国重新形成了北地晋、冀、鲁,南方赣、浙两大板块郭姓人口聚集地。

郭姓,可谓是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任姓和少数民族改姓等。截至2015年,当代郭姓人口已达1490余万,是中国第十七大姓,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5%。目前,郭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15%)、河北(8.8%)、山东(7.8%)、湖北(7%),共占全国郭姓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四川(6%)、广东(5.5%)、山西(4.7%)、辽宁(4.4%)、安徽(4.1%),五省的虢姓又集中了30%,河南力挺郭姓第一大省,占河南省总人口的2.1%。中国目前形成了华北、中原与东北三大板块郭姓聚集区。

时代在变迁,岁月在流逝,随着社会动荡和各个历史时期的大变革,虢氏族人不断向外播迁乃至国外。目前,在亚洲已形成世界上最多的虢氏华裔、华侨聚集区,其中以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柬埔寨和老挝等十几个国家为最多。美国、加拿大、巴西也有不少郭氏华裔,他们许多人为所居住国家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望,已有各个阶层的名人问世。

综上所述,无论郭氏族人还是郭氏华裔,他们跨海越洋,辗转万里,团结共济,尊祖敬宗,弘扬中华文化,始终维系着亲情、族情和爱国爱乡的一片痴情。虢国虽然在历史舞台上销声匿迹、灰飞烟灭,但是它给后人带来了“假虞灭虢、唇之齿寒”的千古教训;它让郭氏后人真正知晓自己根之所在、情之所系;它使虢氏族人永远怀念故土,变仇恨为动力,为实现中国梦,为“一带一路”的新征程,争創世界楷模。

猜你喜欢
郭氏氏族
侠肝义胆骆宾王
郭皇后的后宫戏
浅析西周宗法制
太皇太后要跳楼?
一场宫斗引发的倒霉剧
浅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及启示
浅谈图腾崇拜
贵州彝文文献《土鲁窦吉》中“哎哺”浅析
《中国丛书综录》等所收氏族类丛书补辑三种
曹睿给曹丕上的一堂亲情课